陈剑华,何盼盼,赵 莎,张雪萍,徐 杪,闫鹤立,王向波(通讯作者)
(北京丰台右安门医院神经内科 北京 100069)
在自然界内隐球菌常寄生在土壤、奶类水果、鸽粪,鸽类为传染的重要途径,偶见于人体口腔、鼻咽、皮肤等部。新型隐球菌为唯一一个致病的真菌种,感染时呼吸道经血循环达颅内为一条主途径,并侵蚀中枢神经系统即脑膜和脑实质,新型隐球菌外周环绕厚厚的荚膜,完全不易被巨噬细胞予以吞噬,体内累积了较多细胞毒素致机体发热,并发生了神经系统病症。新型隐球菌为一种条件性致病群,机体免疫力下降同时患有AIDS、糖尿病、结核白血病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1-2]。临床表现主以发病迁延、头痛发热、呕吐、乳肿,白细胞增高至(10~1 000)×106/L,淋巴细胞多,蛋白升值常不超于2 g/L,糖与氯化物能正常或轻度降低,颅内呈高压是本病的主要特征表现。新型隐球菌经呼吸道吸入后大量产生一过性肺炎,真菌被肺泡吞噬细胞吞噬,血液传播于脑[3]。因脑脊液内正常血清内含有的补体大量不足,脑脊液中多巴胺大大益于生长新型隐球菌,且新型隐球菌与中枢神经间高度亲和。主要发生人群涉及到慢性基础病、免疫力低者(AIDS、糖尿病、恶性肿瘤及慢性肾功病等)患者,但近来无基础性病的病死率也高。新型隐球菌在AIDS人群中发病率上升明显,细胞免疫避免新型隐球菌存在感染,AIDS机体免疫方面有严重缺陷,T淋巴细胞内辅助诱导CD4水平值降低,新型隐球菌乘虚入侵,因此AIDS者较非AIDS者病发率明显升高[4-5]。除此外男性比女性易感新型隐球菌且发病较未成年人低。本文临床分析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特点、MRI特点,报道如下。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我院神经内科及感染科就诊的6例检查脑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2例,女4例,年龄22~65岁。病程1月~2年。症状均头痛发病,3例发热、2例脑神经损伤,5例颅内压高、1例正常、5例脑膜刺激征、2例意识有障碍、1例误诊“多发性硬化”用过激素药、1例为“结核性脑膜炎”经干预好转、1例置脑室内引流。
MRI检查方法:采用美国GE 1.5 TMA成像仪设备进行MRI检查,在患者检查前,肘静脉注射15 mL钆喷酸葡胺注射溶液,其速度以2 mL/s, MRI增强扫描横断面、冠状、矢状位多方位成像。
纳入人群中5例头痛特点为持续性或反复头痛,呈进行性加重,有3例伴颈部痛,其l例颈椎增强核磁。颈部痛疑似为脑膜性刺激早期症,头痛伴颈部痛疑似是器质性头痛要点之一,引起临床高度的重视。3例不伴发热,颅内感染不易发现。诊头痛病注意随访,经对症处理后头痛不缓解,考虑可能有器质性病变。
压力超270 mmH2O 5例,正常170 mmH2O 1例。葡萄糖值0.1 mmol/L 2例,其预后性差。细胞量、蛋白无变化。3例1次找到隐球菌,2例2次找到隐球菌,l例3次找到隐球菌,因此,脑脊液做常规检查找隐球菌,并多次反复查。
6例头颅M R I发现异常。2例双侧脑室旁有多个小缺血灶,2例双侧额叶多发点状信号异常,大脑双侧深浅部复查散发出多个小缺血灶,拟诊“多发性硬化”,l例两侧颞叶、顶叶皮质多发斑点状异常信号经复查双侧脑室旁病变多发,1例M R I增强扫描头颅出现多个异常强化病灶。M R I影像结果患者发生脑实质改变,6例数量不同大小不同的点状、圆状信号,且能观察明显增厚情况。经详细观察病灶反应为无水肿或占位。
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其好发于免疫力低下人群。尤其AIDS者多,呈亚急性或慢性病,早期症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较为复杂易被误诊。因新隐球菌脑膜脑炎临床无特异性,误诊率相对高。结核性脑膜脑炎主病发急性,发热和不同程度头痛,夜间痛[6]。新型隐球菌常侵犯于中枢神经系统,引发脑膜脑炎,为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真菌感染。起病隐匿,病程长呈进行性加重,未经治疗者在数月内死亡,病情易反复缓解,若不及时诊治加重,预后性差,病死率高[7-8]。因此,及早诊断有临床重要性。该病病程长,临床表现多样以头痛多见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因隐球菌属中某种或变种感染引发了脑膜脑炎,早期阶段该病适宜被诊疗[9-11]。磁共振成像(MRI)为一种非侵入、非放射性成像手段,临床诊断和科学研究中被广泛地应用。MRI技术具有无放射损伤、多序列多参数成像等优势成为被关注的焦点。近来,伴随快速采集术、去伪影术的发展,如快速弛豫增强序列、鸡尾酒技术等,信号采集时长明显缩短,伪影降低,大大提高对比度、图像信噪比,增加小病灶检出率,MRI检出、诊断该病成为可能,判断评估病变良恶性、疗效具有重要临床作用[12]。MRI是目前脑部诊断重要检查方法之一,MRI检查时经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的成像,视野较大,也能从不同断面显示病灶形态、大小及范围,不易被漏诊。磁共振成像为近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影像诊断技术[13-15]。本文对其进行分析探讨对患者的临床应用研究效果。
本文研究结果中6例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病患者中,MRI检查时,MRI能一定程度上反映肿块的病理学特征。磁共振成像技术应用于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诊断中效果理想,在诊断病灶时敏感性较高,与文献报道具有一致性,可作为临床诊断与筛查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的影像学手段,进一步提高隐球菌早期检出率,用于临床治疗,从而提供一个基础,以避免疾病的恶化,改善预后,其效果上更有优越性也更益于改善,对控制并发症有一定帮助,最大程度使患者获益,大大降低发生危害的事件频率,最终达到患者治疗目的。因此对治疗效果具有积极指导性。
综上所述,新型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发病率提升,临床表现、各项特点、影像学MRI特点的深入探究,利于早期诊断、治疗,明显降低死亡率,利于疾病预后。MRI检查均可作为临床上新型隐球菌脑膜脑炎诊断常用方法,MRI检查诊断准确性较高,均存在较高临床价值,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