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说北京番茄病毒病40年的变迁
——多种难防病毒病混发时期

2021-11-27 16:13:02李明远
蔬菜 2021年9期
关键词:粉虱传毒烟粉

本期特邀嘉宾:北京市农林科学院农业信息与经济研究所“12396”新农村服务热线植保专家李明远研究员

在全力防治番茄TY病毒时,其实番茄病毒病发生已经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多种难防番茄病毒病混发时期,具体来说就是又出现了2种新病毒——番茄褪绿病毒和番茄斑萎病毒。

番茄褪绿病毒

2011年冬季,正值北京市推广抗TY病毒品种期间,发现了一种情况,即到初冬,有的抗TY病毒番茄品种出现了叶片变黄的现象(封底图1)。开始认为是营养缺乏症,但采用追肥的方法,并不能缓解,似乎还有发展。后来才知道这是种一新的病毒病。

该病最早于1989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温室栽培番茄上出现,其症状为“黄叶紊乱”(Yellow leaf disorder),1998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州被鉴定为番茄褪绿病毒病(Tomato chlorosis virus,简称ToCV,以下同)。后来知道,该病毒现已蔓延至世界各地,可为害多种作物。ToCV最早于2004年在中国台湾被报道,2011年在山东寿光被发现。实际上在同期北京已有,但在2012年才被正式报道。在山东泰安、聊城等地也有发生,2013年在山东省大面积爆发,部分温室发病株率在20%~100%,造成番茄减产10%~40%。至2017年已扩展到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内蒙古、辽宁等地[1]。

ToCV的症状

番茄感染ToCV后,在整个春、夏季症状并不明显,至多见到一些叶片叶脉间出现黄化,难以识别(封底图2)。一般在秋、冬茬番茄上发生,且在天气渐冷时较重,即从11月开始部分叶片开始黄化。从发病植株的分布看,往往在温室的南端,先出现病株(封底图3),开始时黄化叶片的面积不是很大,叶片较厚且发脆(封底图4),往后叶色越来越浅、叶片渐薄,有的仅主脉略微有点绿色,部分组织变褐枯死(封三图5)。当时似乎已坐住的果实变化不大,仍可以变红。最后整株枯黄,茎蔓失去支撑力,使植株落秧(封三图6)。

有人观察到,苗期叶片叶脉间表现局部褪绿斑点,叶片变厚、变脆,且边缘轻微向上卷曲。定植15 d后,若条件适宜,有时能表现为植株滞育,顶部叶片黄化,矮小瘦弱,下部成熟叶片叶脉间轻微褪绿。进入成株期,首先底部的老叶变浅绿色,叶片已发黄区域还经常出现青铜色及红色斑点。进入结果期,伴随着花脱落,果实变小,延迟成熟,果实小、颜色偏白,不能正常膨大,使番茄失去商品价值[2]。

ToCV的病原

ToCV属于长线形病毒科(Closteroviridae)毛形病毒属(Crinivirus),是种韧皮部病毒。病毒粒子弯曲长线形,长800~850 nm,直径约为12 nm,呈螺旋对称结构,螺距 3.4~3.8 nm。ToCV特征是含有重复的CP外壳蛋白基因及与HSP70热激蛋白同源的编码区。ToCV基因组含有2条正义单链RNA,其中RNA-l长8 594 nt,RNA-2长8 242 nt。ToCV的2个基因组分别包装在2种不同的病毒粒子中,两者对侵染寄主都是必需的,前者包含4个开放阅读框,控制病毒复制;后者包含9个开放阅读框,编码的蛋白功能包括病毒壳体化、运动及与粉虱带毒传播有关的蛋白。HSP70作为该科病毒最保守的蛋白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作为分子伴侣参与新生肽链正确折叠,多亚基复合体的组装、解离、跨膜运输以及提高细胞对各种恶劣环境的耐受性。长线形病毒科病毒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编码HSP70的病毒,它能自主编码HSP70的同系物[2]。

ToCV发生规律

ToCV不能通过机械摩擦接种传播。由媒介昆虫以半持久的方式传播只能依靠媒介昆虫粉虱传播。据报道,可传毒的昆虫种类较多,包括B型烟粉虱(Bemisia tabaci biotypeB)、Q形烟粉虱(B.tabaci biotypeQ)、A型烟粉虱(B.tabaci biotypeA)、温室白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iorum)、银叶粉虱(B.argentifolii)和纹翅粉虱(T.abutilonea)等。各种粉虱传毒效率差异较大,纹翅粉虱和 B型烟粉虱的传毒效率较高,A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的传毒效率则较低,纹翅粉虱带毒长达5 d,B型烟粉虱带毒为2 d,而A型烟粉虱和温室白粉虱只能带毒1 d,虽然传毒效率有差异,但都可以进行有效的传毒[2]。关于烟粉虱的带毒率是逐年增加的。例如,有人分析了北京海淀、陕西杨凌、山东商河、浙江杭州、内蒙古、山西太原及运城等7个地区单头烟粉虱带毒率,在2013年的是20%。到2014年增加到50%以上[3]。

目前,ToCV的发生大都和TY病毒混合发生,2016—2017年笔者在河北的18个番茄产区调查采集了262份材料,其中19.5%的材料存在复合侵染,同时发现有ToCV的材料都是与TY病毒混合发生的[4]。

据笔者观察,在不同的温度环境下,ToCV的发生是有区别的。在天气较暖的季节,引起症状较轻,一般叶片较厚,叶脉基本上都是绿色的,仅叶肉变黄。造成的损失较轻,但在比较冷凉的季节,植株叶片呈黄白色,往往仅主脉保留绿色,叶片变薄,严重时茎秆的支撑力减弱,发生落秧,损失严重。

但也有人认为:高温、干旱是病毒病发病的有利条件,粉虱的发生情况与 ToCV的发生有直接关系,粉虱发生严重时,番茄褪绿病毒的发生也相应加重。笔者认为这并不矛盾,高温干旱虽有利于病害的传播,但低温时造成的损失更为明显。

ToCV寄主范围广泛,据报道可以侵染茄科(Solanaceae)、菊科(Compositae)、藜科(Chenopodiaceae)、苋科(Amaranthaceae)、番杏科(Aizoaceae)、夹竹桃科(Apocynaceae)及白花丹科(Plumbaginaceae)等7科25种植物。其中茄科寄主最多,如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辣椒(Capsicum annuum)、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普通烟(Nicotiana tabacum)和本生烟(Nicotiana benthamiana)等多种烟草等。一些常见观赏植物和杂草也是ToCV的寄主,如百日菊(Zinnia elegans)、矮牵牛(Petunia hybrida)、苦苣菜(Sonchu soleraceus)等[2],但在不同寄主上的检出率往往不同。番茄样品的ToCV感染率为100%,茄子、辣椒和马铃薯样品的感染率分别为80%、85%和70%,说明在这几种茄科蔬菜中,番茄对ToCV最为敏感[5]。

据番茄品种抗病性的研究,尽管ToCV发现较早,但进展比较缓慢。目前国内外尚未见有关抗ToCV的番茄品种选育的报道。在抗ToCV资源鉴定方面也开展得不多。如有人利用自然接种方法对247份番茄材料的抗ToCV性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145份普通番茄、14份樱桃番茄和13份醋栗番茄均表现不同程度的感病。仅野生契斯曼尼番茄、小花番茄、多毛番茄、潘那利番茄的抗病性强于普通番茄,而抗病性最好的是秘鲁番茄的不同类型材料。认为野生秘鲁番茄LA0444和野生契梅留斯基番茄LA1028这2份材料均可用于番茄的抗ToCV育种中[2]。

ToCV防治方法

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ToCV的防治方法仍停留在预防为主的阶段,即从无虫苗做起,整个生长期尽可能地减少番茄与粉虱的接触。鉴于秋冬茬番茄受害相对较重,防治重点应放在该茬番茄上。鉴于ToCV和TY病毒都是由粉虱传播,而且两者还经常同时发生,防治方法可以互相借鉴。不过ToCV往往在秋冬茬番茄的结果期才出现或加重,人们极容易忽略。因此,在已发现ToCV的地区,无论是否在田间发现病株,都应当自始至终做好粉虱的防治。这部分的应对方法在防治TY病毒中都有一些叙述,不再重复。

此外,一些栽培措施,对防治ToCV也有些辅助作用,如增施肥料减轻病害对番茄生长的抑制,清除环境里的杂草,对减少ToCV的侵染源也有一定的作用。

番茄斑萎病毒

2017年6月,笔者在北京又鉴定到一种新的番茄病毒病:番茄斑萎病毒(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简称TSWV)。实际上,此前(2012年)已有人在北京的辣椒和茄子上报道过该病毒[6]。甚至更早也有人在田间指认过番茄的这种病害(封三图7),但此前笔者并没有通过鉴定得到确认。

危害症状

番茄TSWV症状表现比较复杂。一类是在露地发现,即在正常的番茄植株已长到50~60 cm时,这些病株还趴在地上,至多也只有20 cm,不再长高(封三图8),而且整株叶片发黄、发白,仅叶脉有些绿色,尽管地里不缺水,上部的一些叶片(包括心叶)卷起,呈萎蔫状(封三图9)。严重病株都不能结果,后来逐渐地死掉[4]。

还有一类症状是在2019年的10月中旬,在北京大兴区的一个日光温室里见到。当时番茄已结有4~5穗果,最先注意到的是顶部叶片发黄,上部叶片茎节变短而皱缩,有些叶表面的叶脉附近出现发黑的斑块(但叶脉本身并不变黑),而且有时斑块可扩展到整叶(封三图10)。也有的病斑出现在叶两面,还有些叶片出现一块块变黑的干腐。看上去整个番茄病株的矮化不十分明显,但在茎及叶柄上也可以看到黑色条斑,黑色部分都比较浅,并没有引起形成层及髓部变色(图11)。病株早期开放的花可以结果,但小果实靠近果柄处的外皮有一些大大小小的黑色斑点(封三图12)。

虽然这两次见到的病株症状差距较大,但通过PCR检测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即都是番茄斑萎病毒所引起[4,7],说明在不同的环境或生育期该病的症状有可能不同,不进行检测仅凭症状较难确认。

发生概况

番茄斑萎病毒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病害。据报道最早于1915年在澳大利亚发现[8],19世纪80—90年代在欧美爆发,给美国夏威夷及意大利番茄及莴苣造成毁灭性的损失。1930年正式将番茄斑萎病毒命名为:Tomato spotted wilt virus(简称TSWV,以下同)。20世纪末,随着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的蔓延,TSWV开始在世界范围快速传播。在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先后发现该病毒,几乎是同期日本、中国、韩国、伊朗等亚洲国家也陆续发生。此后,分别在荷兰、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发现[9]。

在我国,最早于1944年在成都发现了TSWV,此后在我国多地都有报道。1986年,许泽永等[10]以我国南方花生为材料,对TSWV进行了深入研究,之后又广泛收集了TSWV样本,对其寄主范围、致死温度、体外存活时间等做了系统研究。之后的十几年,TSWV病害主要发生在云南、广东、四川等省份部分地区,虽整体扩散较慢,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近些年来,随着国外植物品种和产品的大量引进、国内区域间植物种质交流的频繁,以及TSWV病毒重要的传播媒介西花蓟马的大面积发生,导致了TSWV发生案例的明显增多。

TSWV可侵染的寄主极其广泛,包括许多油料、蔬菜、花卉及野生植物,共84个科,1 090种植物。目前,斑萎病毒属(Tospoviruses)被列为世界10大植物病毒之一。我国2007年将TSWV定为进境检疫对象[11]。

病原

TSWV属于布尼亚病毒科(Bunyaviridae)、番茄斑萎病毒属 (Tospoviruses)的一种病毒。病毒粒体近球状,直径80~110 μm,立体外层由1层胞质包裹,胞质由2种被称为G1和G2的多糖蛋白组成,基因组属于负单链RNA(-SSRNA类型),由3个片断组成,从大至小分别称为L-RNA、M-RNA、S-RNA。目前该属有14个确定种和暂定种。

流行规律

鉴于TSWV是一种虫传病毒,它的发生源于传毒介体蓟马的大量的发生;因此,这种害虫的猖獗,蓟马应当是TSWV的第一诱因。蓟马实际上也是番茄等寄主的重要害虫。成虫是一类体长约1.3 mm、体宽约0.4 mm的小虫子。有卵、若虫、预蛹、蛹和成虫几个发育阶段(若虫阶段更小),若虫及成虫不仅可在植物体表面(包括缝隙间)迅速爬行且善于跳跃,还可以借助于气流作远距离的迁移。蓟马的繁殖力很强,以西花蓟马为例,其一生可产150~300粒卵,它可以两性生殖和孤雌生殖,防治后残留下来的活虫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西花蓟马的适应能力也极强,在10~30 ℃均能完成生长发育,并随气温的升高进度加快,它对低温的耐受力较强,若虫和成虫的过冷却点为-22~- 13 ℃,在-5 ℃下可存活56~63 d,但在高于35 ℃的条件下则不能完成整个生长发育。在40 ℃下处理2 h各虫态的死亡率达80%,采用高温闷棚的措施,防效可达84.5%。此外,蓟马也有不少天敌,包括:捕食螨、捕食性蝽、线虫及真菌等,可将其开发利用为防治的手段。

有材料报道,蓟马的传毒方式属于持久性传毒,即它可以终生带毒,但病毒不能经卵传给下一代。TSWV只能通过若虫获毒,蓟马越小获毒能力越强。该病毒在寄主和介体体内,都能复制,蓟马获毒期为30 min,但在介体体内需经蓟马的中肠和唾腺巡回,需经72 h才能传毒。一头蓟马的持毒时间为20~30 d,排毒时间为5 min,属持久性排毒类型。

TSWV可为害多种经济作物及草本植物,如:大豆、花生和多种蔬菜;此外,病毒还可在露地或保护地内的多年生的野生寄主上越冬,TSWV的野生寄主广泛。较为常见的包括:牛繁缕[Malachium aquaticum(L.)Fries.]、车前(Plantago asiaticaL.)、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Wall.ex.Roxb.)、灰绿藜(Chenopodium glaucumL.)、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L.)、白蒿(Herba Artimisiae Sieversianae)、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夏枯草(Prunella vulgarisL.)等。其中的2年至多年生的杂草在病害侵染循环中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TSWV通过蓟马的取食进行传播。据报道,可传播番茄斑萎病毒属的蓟马有25种,但不同种类间的传毒能力差异较大,其中,较常见的种类有西花蓟马 [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Pergande)]、棕榈蓟马(Thrips palmiKarny)、花蓟马[F.intonsa(Trybom)]、烟蓟马[T.tabaci(Lindeman)]等。在田间往往存在几种蓟马混和发生的情况,以西花蓟马的传毒能力最强。

除蓟马可传毒外,种子也可以带毒,我国的检疫人员即从土耳其进口的种子上截获该病毒。此外人工摩擦接种的方法也可以使寄主染病。一般将染毒寄主的组织加入1∶2(m/V)0.02 mol/L(pH值7.2)磷酸缓冲液研磨汁,使用粒径0.025 mm的金刚砂,摩擦接种即可。有报道通过TSWV汁液人工接种可传播的寄主有50科、360种植物。

番茄间对TSWV的抗病性存在差异,石岩等[12]报告对154份番茄材料(普通番茄和樱桃番茄分别为76份和78份)进行了2年的调查,发现有14份稳定的抗性材料,其中3份带有SW-5基因;但是,有人认为TSWV的抗性基因易变异,选育出可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品种,还有较长的一段路要走。

防治措施

防治TSWV应采用包括植物检疫、防治传毒介体和培育抗病品种在内的综合措施。

(1)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制度。鉴于TSWV的发生不普遍,有必要实行严格的对外、对内的检疫措施,防止TSWV通过带病带虫幼苗及带病产品出售、转移,扩大危害。

(2)选育抗病品种。利用不同品种对TSWV抗性不同的特点,加速抗病新品种的选育,并淘汰感病的品种。

(3)发病初彻底清除病残株。如发现可疑病株立即与科研单位联系进行检测,确认后,病株少时可在清除病株后,全面使用农药防治蓟马。病株较多时应当罢园,用药杀死蓟马后,将病株彻底销毁深埋。

(4)消灭传毒介体蓟马。目前,已知蓟马是TSWV的重要传播介体,但从防病的角度,要将蓟马消灭也是件难事。

a.在6—7月应利用换茬的时候做好棚室的消毒。即在定植番茄前,彻底清除上茬的残株。旋耕掩埋田间杂草(尽可能地做到一草不剩),然后采用高温闷棚的方法,(在北京的6—8月晴天时闷棚,棚温在70~80 ℃)杀死残存的蓟马。

b.发现蓟马后及时使用农药进行防治。可用的农药有: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10%虫螨腈悬浮剂2 000倍液、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啶虫脒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6%乙基多杀菌素(艾绿士)悬浮剂(667 m2用20 mL)等。蓟马较易产生抗药性,因此防治时用药切忌品种单一。应考虑采用不同类别的农药轮换或混用(混用时一般2种)才可取得较持久的效果。

c.在棚室里挂上蓝色粘虫板,每667 m2用20~30块,离地面高度为1.0~1.5 m,诱杀残余的蓟马。

d.及时清除田间杂草。特别是2年生及多年生的杂草,对病害传播有较大的作用,应及时清除干净。

目前,有人推荐使用防虫网阻隔蓟马,笔者认为可能效果不好,因为蓟马体宽仅有0.4 mm,需要小于0.425 mm孔径的防虫网,而这种纱网通透性会极差,不大适用。

纵观40年来北京市番茄病毒病的发展和变化。不难看出尽管科技工作者付出了很大的努力,但从病毒种类和防治的难度上看,都有所增加。有文献报道,在近期通过分子技术对北京市138份番茄病毒病样的检测表明:7种常见的番茄病毒所占的百分比依次为:TY为71.01%、TMV为46.38%、CMV为40.57%、ToCV为31.16%、ToMV为23.19%、PVY为21.01%、TSWV占6.52%(其中有的样品含有1种以上的病毒)[13]。也就是说,目前进入了一个多种难防病毒混发的阶段。

猜你喜欢
粉虱传毒烟粉
荷兰:采用专用吸粉机防治粉虱
烟粉虱MEAM1和MED成虫在辣椒上传播番茄褪绿病毒的特性
昆虫学报(2022年11期)2022-12-28 02:44:18
设施蓝莓粉虱发生危害及绿色防控
果农之友(2022年4期)2022-05-09 17:12:15
甘薯粉虱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控对策探究
广东蚕业(2021年12期)2022-01-18 03:36:54
缨翅目蓟马研究状况的文献计量分析
近10年我国烟粉虱发生为害及防治研究进展
植物保护(2018年5期)2018-12-05 10:36:16
柑橘粉虱生物防治技巧
湖南农业(2017年4期)2017-02-25 21:08:49
冷冻法处理带毒灰飞虱研究初报
探讨不同因素对白背飞虱在稻苗间传播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毒效率的影响
在北京和河北局部地区Q型烟粉虱取代了B型烟粉虱
植物保护(2010年6期)2010-11-30 03: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