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侠,王 胤,李 锦,胡学军,胡 彬,穆常青,李恒羽,张 智*
(1.北京市昌平区植保植检站,北京 102200;2.北京市植物保护站,北京 100029)
草莓(Fragaria ananassaDuch.)隶属于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南美洲,世界各地均有种植[1]。草莓素有“水果皇后”的美称,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维生素PP、维生素B1、维生素B2、胡萝卜素、鞣酸、天冬氨酸、铜、草莓胺、果胶、纤维素、叶酸、铁、钙、鞣花酸与花青素等营养物质。北京市昌平区草莓种植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早期种植面积小,2001—2002年种植草莓50.67 hm2。与种植其他蔬菜相比,草莓种植效益显著增加,引发了农民种植的欲望,从2002年起,区政府也开始出台奖励机制引导农户种植草莓。2008年3月,昌平区成功申办了“2012年第七届世界草莓大会”,当年昌平区政府把大力发展草莓产业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开启了昌平草莓产业的迅速发展期。目前,昌平区草莓产业种植情况趋于稳定,全区共有12个镇72个村1 500多户农民种植草莓,建成草莓专业合作社46个,种植面积约266.67 hm2。
在发展草莓产业的过程中,病虫害防控是关系草莓品质的重要环节。从2016年起,有不少莓农反映,在8月中下旬草莓定植后到花果期,草莓棚室出现了形态各异的大“肉虫子”,吃叶、咬尖、啃果,有时危害较重。经过笔者初步调查,发现这些“肉虫子”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除甜菜夜蛾比较易于识别以外,其余种类的识别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为全面了解发生种类、发生状态和发生时期,为莓农提供防治适期,于每年8月至翌年5月对昌平区主要草莓生产园区展开调查,持续3年记录相关发生情况,部分不易识别种类,通过饲养获得成虫的办法,对幼虫种类进行追踪。本文总结了近几年的调查结果,并介绍了草莓病虫害主要种类的形态识别特征,以期为莓农开展相关防治提供依据。
调查时间为2018—2020年,于每年的8月上旬草莓生产季节开始至翌年5月份结束,涵盖草莓整个生长季节。调查地点位于北京昌平区草莓主产区,主要包括兴寿镇的兴寿村、沙坨村、麦庄村、西新城村、西营村、秦家屯村;南邵镇的姜屯村、张各庄村,小汤山镇的大汤山村、西官庄村、后牛坊村;崔村镇的大辛峰村、南庄营村;百善镇的狮子营村、牛房圈村。调查田分为普查田和系统调查田。普查田包含昌平9个园区,由种植园区人员协助调查,每月调查4次。系统调查点共设置6个园区,由植保技术人员负责,每周调查1次。
普查点调查人员在劈叶整枝的过程中,记录被害株和幼虫数量,并对幼虫进行收集,统一带回室内,以便饲养获得成虫,对幼虫种类进行追踪。系统调查采用棋盘多点取样法,每个棚室选取10个点,每点10株,记录害虫发生种类、数量、危害特点等[2]。
草莓在每年8月中旬定植。截至2020年12月,调查草莓生产棚共615个,其中492个棚有夜蛾科害虫危害现象,有虫棚率为80%。2018—2020年累计采集饲养幼虫约380头,由于部分幼虫死亡,通过直接鉴定或饲养鉴定的共294头,确定夜蛾科害虫种类有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3种,占比分别为63.9%、26.9%和2.2%,说明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占优势。
系统调查发现,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棉铃虫3种夜蛾害虫的危害时期和危害部位都存在生态位重叠,即田间同时出现3种害虫的几率非常高。3种夜蛾8月中旬草莓定植开始危害,8—11月是危害高峰期。在不同区域,受多种因素影响,草莓棚夜蛾科害虫发生种类、危害程度、发生盛期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草莓连片多年种植区,棚室间秋季种植大白菜或棚室内间作十字花科蔬菜的种植区发生最重,例如兴寿镇麦庄监测点,棚室间秋季种植有大白菜、萝卜、豆角等蔬菜,棚室内间作甘蓝、花椰菜、芹菜等蔬菜,加之防虫网安装时间偏晚,多种原因导致草莓受夜蛾幼虫危害最严重,平均虫株率为21.5%。而在大汤山监测点,棚室周围干净整洁,棚间不种植其他夜蛾喜食的蔬菜,并在更换棚膜时及时安装防虫网,夜蛾科害虫发生较轻,每年28个棚室中仅有1~2个棚室有幼虫危害,平均虫株率为3.6%。
草莓田夜蛾科害虫发生与气象条件也存在密切关系。经调查,草莓田幼虫一般在8—10月有3个发生高峰期,分别为8月底、9月中旬、10月中旬,各年度间因受气象因素影响发生程度也存在一定差异。例如2018年,8月气温偏高,9月份气温适宜,兴寿镇西新城村监测点幼虫3个高峰期分别为8月16日、9月26日和10月15日,平均虫株率为21.1%。而2019年,8月气温偏低,9月气温偏高,第1个幼虫发生高峰期推迟,出现在9月6日,后2个幼虫发生高峰期合并且也相应推迟,出现在10月下旬,平均虫株率6.2%。2020年,8月气温与2018年接近,幼虫高峰期也与2018年类似,出现在8月14日、9月11日和10月16日,平均虫株率为20.2%。
夜蛾科害虫从草莓定植缓苗后就开始为害叶片或生长点,虽然种类不同,但取食特点有一定的相似性。10月中下旬覆盖黑地膜后,草莓生长进入始花期,幼虫白天躲藏在膜下和土浅层,夜晚到清晨出来取食。花果期主要为害嫩叶、花穗和果实,12月—翌年1月受低温影响,危害呈下降趋势,但此时主要取食果实。2月中旬,田间幼虫危害逐渐消失;5月份棚室外开始见成虫。
2.3.1 甜菜夜蛾
成虫体长10~12 mm,翅展19~25 mm。体灰褐色,前翅灰褐色,基线仅前段可见双黑线,内横线双线黑色,波浪性外斜,肾形纹与环纹均为粉黄色,剑纹为黑条,中横线波浪线,外横线锯齿形,前后端的线间白色;亚缘线白色,锯齿形,外缘线由1列黑色三角形小斑组成,各黑斑内侧白色。后翅白色,翅脉及缘线黑褐色。甜菜夜蛾在叶面或叶背产卵块,卵圆馒头形,排为1~3层,覆盖白绒毛。幼虫体色多变,一般为绿色或暗绿色,气门下线黄白色,两侧有黄白色纵带纹,有时带粉红色,各气门后上方有1个显著白色斑[3-4]。
甜菜夜蛾可为害嫩茎、嫩叶、生长点和果实,低龄幼虫取食嫩叶后,随着叶片的展开,会形成孔洞。若啃食心叶失去生长点的草莓苗会形成没有产量的“柱桩”植株,最终造成缺苗断垄,影响产量严重。高龄幼虫啃食叶片,可以造成缺刻或整个叶片被蚕食。草莓苗出现被害状后,不易找到幼虫,需要沿着危害部位仔细搜索,有时需要到健康的叶片上寻找。
2.3.2 斜纹夜蛾
成虫体长14~20 mm,翅展33~42 mm。头、胸、腹及前翅均为深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腹部前数节背面中央具暗褐色丛毛。前翅灰褐色,具有复杂的黑褐色斑纹,翅基部前半部有白线数条,内横线及外横线波浪形、褐黄色;圆形斑窄长,斜向肾纹,肾形斑缘中凹,前端齿形,亚缘线内侧有1列黑齿纹,1灰白宽带斜纹从前缘经圆形斑和肾形斑之间达Cu2和M3脉基部;雄蛾外线与亚缘线间带紫灰色,腹部褐色。后翅白色,无斑纹。卵块状,外覆灰黄色绒毛,但粒卵扁球形,直径0.4~0.5 mm,初产黄白色,后转为淡绿色。幼虫共6龄,老熟幼虫体长35~47 mm。头部黑褐色,胴体因寄主和虫口密度不同而有差异,为土黄色、青黄色、灰褐色或暗绿色,背线、亚背线及气门下线为灰黄色及橙黄色。4~6龄幼虫从中胸至第9腹节在亚背内侧有三角形黑斑1对,其中以第1腹节、第8腹节最大。胸足近黑色,腹足暗褐色[4-5]。斜纹夜蛾取食草莓后,老熟幼虫特征与典型老熟幼虫的特征差异较大,体为黑褐色,三角形黑斑消失不见。
斜纹夜蛾主要取食叶片和果实。取食叶片,可以造成明显的缺刻,有时整个叶片都会被吃光,此时危害特点与甜菜夜蛾、棉铃虫类似;但是,取食果实时,食量大,造成的孔洞较大。草莓田斜纹夜蛾幼虫活动较为隐蔽,白天很难发现其踪迹。
2.3.3 棉铃虫
棉铃虫隶属于鳞翅目夜蛾科,杂食性害虫,在我国寄主多达20多科200余种。成虫体长15~20 mm,翅展27~38 mm。前翅体色变化较多,雌蛾前翅黄褐色,雄蛾灰绿色。内横线不明显,中横线很斜,末端达后缘,位于环状纹的正下方,亚外缘线波形幅度较小,与外横线之间呈褐色宽带,带内有8个白点,外缘有7个红褐色小点,排于翅脉间。环状纹具褐边,肾形纹褐色。后翅灰白色,翅脉褐色,中室末端有1条茶褐色斜纹,外缘有1条茶褐色宽带纹,带纹中有2个月牙白斑。复眼球形,绿色。棉铃虫散产卵,近半球形,初产时乳白色,逐渐变为黄色。幼虫颜色多变,大致分为绿色、淡绿色、黄白色、淡红色4种,老熟幼虫体表布满褐色和灰色小刺,头部黄色,有褐色网状斑纹,各体节有毛片12个[3-4]。
棉铃虫幼虫也主要为害叶片和果实,为害叶片特征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造成的危害较为类似,为害果实与斜纹夜蛾类似,但棉铃虫生性活跃,被触摸时,头摇摆非常明显[5-6]。
根据夜蛾科害虫发生特点,建议在发生较重的草莓田采取以生态为主,综合使用农业措施、理化诱控等策略,控制夜蛾科害虫危害[7]。
由于甜菜夜蛾、斜纹夜蛾和棉铃虫具有杂食性,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喜食作物有白菜、甘蓝、花椰菜、大葱等,棉铃虫食性更为复杂;因此,为了避免上述害虫在喜食作物田繁殖后迁入草莓田,草莓田要远离上述害虫的喜食作物田,棚室周围或棚室内要少种或不种其喜食作物,减少迁入和发生量。
保护地种植时,要注意加装防虫网,防止成虫飞入。草莓定植前在露地区域可使用性诱捕器或黑光杀虫灯,针对上述害虫开展监测和诱杀。经过测试,性诱捕器优先选用桶型诱捕器,安装使用方便,每个棚室均匀悬挂3个。田间发现幼虫时,要结合草莓管理,在清晨或夜晚可采用人工捕捉的办法减少虫口基数。
监测发现蛾量较大时,要及时在草莓田开展调查,根据田间虫量及时采取药剂防治。药剂可参考使用苏云金杆菌、苦参碱、印楝素、核型多角体病毒等,施药时复配99%矿物油150~200倍液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发生较重的田块,每7 d防治1次,一般防治2次即可控制成虫和幼虫,必要时,需要进行药剂轮换,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