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勇
(江苏林洋电力服务有限公司南京分公司,江苏 南京 210000)
前言:光伏效应最早发掘于19 世纪30 年代,起初只局限于理论研究层面,至20 世纪中叶,单晶硅太阳电池出现以后,光伏发电方向才正式被打通,后伴随科技环保理念的进步,发电组件不断更新,组网应用方式也更加多样。在我国,仅通过逐年上涨的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就可以窥见其发展态势之迅猛,不过,尽管光伏发电优点良多,其接地安全问题仍需引起重视。
与传统电能生产方式不同,光伏发电采用直接转换的方式,省略了中间的热过程,电能损耗降低,生产过程也更加清洁,太阳能电池、蓄电池是其主要的能量接收、存储装置,搭配控制器、逆变器等装置,共同完成电能供应。当前常见的光伏发电系统共有3 类,独立光伏发电系统最大的优势是能够满足离网运行需求,在边远、乡村地区较为常见;集中式并网系统中,设备体积较大,能够将由太阳能转换得到的电能集中并入电网系统,再由电网系统统一负责调配;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储能装置体积更小,布局也相对分散,可以有效利用住户、商户屋顶、墙面等处的光照资源,建设过程便捷快速,应用十分广泛,本文主要以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为例,研究其逆变器接地故障及设备安全防护策略。
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结构规整,光伏组件是其主要组成部分,通常借助支架进行固定,安装时需要与地面保持一定夹角,以提升太阳能接收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阳光照射后,组件会在光伏效应支持下,完成直流电压的生产过程,并遵循串并联的方式,与逆变器输入端建立联系。逆变器通过波形调制,发出适用于直流转换的PWM 斩波[1],并最终将处理完成的交流电能送入配电箱,并入电网,完成整个电能供应流程。光伏电站接地系统设计是一个较为复杂的过程,由于光伏电站系统位置大多空旷、开阔,遭受雷击的风险相对较大,因此要科学确定防雷类别,以《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为依据,进行针对性分析,对于直击雷来说,雷电通道中温度急剧膨胀,空气中水分受汽化效应限制,冲击机械力会呈现指数级上涨趋势,使周围建筑、设备遭受损伤,设计时应当从多角度展开防护。比如优化接闪器材质、布局,将建筑内部钢筋作为引下线,提升接地防护性能,在光伏方阵中,增设人工接地网等。
其次,闪电电涌侵入也是较为常见的危害,当雷击发生在线路附近时,剧烈的电流变化将会提升风险等级,导致交变磁场的产生,若附近存在金属导体,会进一步生成感应电流,这种电流沿着管线入侵,就会直接造成机房设备的损坏,严重时还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对于该种隐患,光伏电站建设过程中,应当选用屏蔽电缆,使其在线路两端形成电位连接。若工程限制,必须采用非屏蔽电缆,则要穿金属敷设,同时做好起始处、末端的接地防护。在汇流箱内部,也可以装设直流电涌保护器,注意审查装置的技术参数,额定冲击电流必须在12.5kA 以上。对于送出电路来说,隐患主要集中在变压器高压侧,可以借助避雷器完善接地系统,完成电涌电流的导出。
最后是雷击电磁脉冲,当雷击地点靠近建筑物时,电流会直接作用于防直击系统,过程中容易产生迅变电磁场,对周围电子设备产生不利影响,当周围存在光纤电站机房时,就会产生通讯、监控异常现象,导致设备失效。对于该种脉冲来说,防护措施主要针对机房设备,共有3 种不同思路可供选用,分别是屏蔽、等电位,以及综合布线,系统设计时,要以电流出入端为对象,统一设置等电位连接,对于机柜、金属管等构件,则要确保其与接地基准点相连,连接方式沿用最短路径,尽量避免电位差的产生。
光伏电站系统规模较为庞大,处于屋顶、室外工作环境的部分较多,除太阳能光伏组件外,直流防雷汇流箱、直流配电柜都可能配备于室外,作为逆变器的前端系统,这些设备装置一旦遭受雷击等意外情况干扰,就很容易生成极端电泳电压,即使系统中已经装配有防雷器件,也很难完全规避高压风险,如果线路内电压在短时间内急剧升高,就可能破坏直流系统原有的绝缘防护,带来正负极侧的接地风险,使得逆变器发出异常告警。除天气影响外,绝缘材料本身质量、鸟兽啃咬线路、尘土潮气侵蚀等,均会导致绝缘性能降低或失效问题,引发逆变器故障异常。逆变器接地告警提示往往隐藏着较多信息,必须予以充分重视,否则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逆变器是光伏电站中关键的调整装置,主要由半导体器件构成,能够以光伏组件产生的直流电为原料,进行交流电转换,当直流电经由输入通道进入,回路会率先对其进行增压,当其满足直流电压后,进入逆变器桥式回路,以等价转换为原则,进一步变为交流电压。从原理上看,晶体管是其中的重要构件,通过重复操作开关元件,完成交流转化。当前伴随光伏电站规模的扩大,这种落后形式很难满足需求,高频脉宽调制技术进入研究视域,其可以在自动化思路之下,对正弦波两端的电压进行调制,使其按照一定规律变窄,波中央的电压则采用相反方式调制,使其电压宽度变宽,这样一来在半周期内部,开关元件就会始终面向统一方向,以统一频率动作,最终形成脉冲波列,经过滤波器处理后,就会产生正弦波,完成交流电转化。可以说逆变器直接关系着光伏电站的正常运行,一旦其发生故障,整个电站都将面临无法运行的困境,从而给电站带来经济财产损失。
在光伏电站中,逆变器不仅是重点防护对象,还是开展接地检测的重要主体,它可以直接检测光伏组件正负极,判断其接地绝缘阻抗参数是否在正常范围内,以UPVmax 除以30mA 为标准,如果测得的直流绝缘电阻小于该数值,非隔离逆变器就应当显示异常,并对该线路接入电网的行为进行限制。其检测功能主要建立在不平衡电桥法原理基础之上,以绝缘正负极为检测对象,将其阻抗Riso+、Riso-作为电桥的一端,测量电阻R1、R2、R3 作为电桥的另一端,在不同运行条件下,对R3 两端进行分压测量,得到绝缘阻抗值,将之与限定值比较,就可以判定绝缘电阻实际状况。假设组件正极为Uoc+,负极则为Uoc-,K1 代表测试继电器,Uiso 则代表测量电压,取正负极中心点,设为PE。将上述检测电阻R1、R2 与中心点相连接后,操作继电器启闭按钮,分别得到计算值,当逆变器存在异常,就相当于其中某段支路发生断连,不平衡电桥回路难以成型[2],直接表现为R3 两端电压异常,致使绝缘阻抗计算出现较大偏差,阻抗检测失效。
从前述分析中可以发现,当逆变器发生接地故障,会丧失阻抗检测的能力,而分布式光伏电站中,组件数量众多,一旦正负极出现接地异常,逆变器很容易与继电器发生吸合问题,扩大到电站所连接的电力网络中去,借助输出电感,经由逆变桥体二极管完成故障扩散,当负极接地时,故障主要作用于三相电压负半周期,并在负半周期内部形成独立回路[3];当正极接地时,故障则主要集中于正半周期,同样形成几个相互独立的回路。根据欧姆定理,对于交流电网来说,电压负半周期的电流有最大额定值,计算公式为:Idmax=Uacpeak/ωL。假定在20kW 并网中,设定电压为380V,输出滤波电感设为1mH,其额定电流应当为30.3A,计算后发现,最大电流值大约为990A,与额定电流相比,呈几十倍的关系,很容易使逆变器出现过流炸机的事故,危害电网安全。
逆变器在光伏电站中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和地区,其本身性能、质量与电站运行效率、接地故障预防有较大联系,集中式逆变器、组串式逆变器应用均十分广泛,前者单位功率成本较低,在集中管理场景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优势,但直流部分系统较为复杂;后者输出功率相对较高,即使没有直流汇流箱、配电柜等装置的支撑,也可以完成转换任务,发生接地故障时,影响会相对较小,但单位功率成本较高,并联超过40 台以上,还可能导致总谐波过高的问题,选型时要做好针对性分析,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组串式逆变器要相对适用,对接地故障的适应性也相对较高。
逆变器接地故障危害较大,可能导致电网短路、设备过流等状况,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考虑到直流电流并不通过IGBT,即使封锁斩波脉冲,也无法达到设备防护的目的,而分段接触器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几十毫秒的延迟,同样很难达到有效防护。基于此,本文推出一种新型保护方案,即增设预判支路,支路中应当包含继电器与电阻,在逆变器与系统继电器发生联系之前,支路继电器会先发挥作用,以电流为依据对接地异常状况进行筛查,若发现异常现象,则发出声光告警,并禁止相关设备启动;若接地结果显示良好,则允许通过电流,执行正常的启动流程。为避免电阻过大引起不必要的损耗,选型时应当予以充分关注,对于流经IGBT,同时反并联二极管的电流来说,不能超过最大输出电流,即Idmax 要小于等于Uacpeak/R。假设应用场景为20kW 并网,电压设定为380V,其逆变器的接地系统中,预判支路电流应当有上限值,最大不超过30A,电阻的选择就必须保持在10Ω 以上。
结论:综上所述,造成逆变器接地故障的因素众多,雷击、绝缘破损等均可能导致接地异常,一旦异常状况出现,逆变器绝缘阻抗检测功能将面临失效,还可能导致设备过流炸机,后果十分严重,技术人员应当对其异常提示给予充分重视,立足光伏电站运营实际,优化逆变器选型应用,同时可尝试通过增设预判支路的方式,加强设备安全防护,提升电网运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