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让学引思”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2021-11-26 02:59庄培培
江西教育C 2021年11期
关键词:让学引思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庄培培

摘   要: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不懈追求的目标,是师生互动学习的结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入“让学引思”的教学观念,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和策略,引导学生展开思考、自主发现、探究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让学引思   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传统教学使用单一的教学模式,缺乏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学生的学习容易陷入被动状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应该是主动思考、探究、获取知识的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彻底转变教学观念,引入“让学引思”的教学观念,切实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提高。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小学生天生活泼好动,很难长时间关注一件事情,而传统的数学教学枯燥乏味,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运用“让学引思”的教学观念,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从而促使学生主动发掘数学的奥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天性,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开放式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认识”时,教师可以提前为学生准备4个苹果,并且提问:“如果将这4个苹果分给班里的4个同学,应该怎样分配?”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一人一个。”“那么如果将这4个苹果平均分给8个同学,应该如何分配?”学生回答:“可以一人一半。”教师对此回答给予肯定,并引出关键问题:“如果用数字将这半个苹果表示出来,应该如何表示呢?”从而引出分数的概念。为了强化学生对分数的认知,教师可以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白纸,想办法将白纸平均分为两份。学生开动脑筋,展开想象,有的说:“可以将白纸对折再剪开。”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活学生的探究思维,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运用启发、渐进式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了自主探究的情境,在情境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探究兴趣被充分调动,纷纷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促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

二、 开展小组合作,引导学生参与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方式。学生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可以把问题拿到小组中进行讨论,从而产生思维碰撞,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小组合作流于形式,当学生遇到问题时,教师往往不给学生留足思考的时间,就开始让他们分组合作,这种方式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差异,很容易导致学习基础不好的学生得不到表达想法的机会,因此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在开展小组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思考和交流,做到互帮互助,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个动画片:小兔和小羊分别住在小河的左右两岸,小兔要过河去右岸种蔬菜,小羊要过河去左岸,有什么办法让它们更轻松?1号小组答道:“小兔搬到右岸,小羊搬到左岸。”2号小组答道:“交换土地,节約路上的时间。”笔者于是提问:“小兔和小羊想交换土地,你能帮它们算一算土地面积吗?这两块土地都是平行四边形,我们只学过三角形、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式,你能根据已学知识推出如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吗?”3号小组回答:“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可以用数格子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应该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于是学生纷纷画出小格子,用格子组成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通过数格子,学生发现底和高都相同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也相同,于是总结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由这个教学案例可知,小组合作学习需要教师进行科学指导,让学生在思考和交流中提升数学思维能力,进一步形成互帮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

三、巧设知识陷阱,培养问题意识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学生单向接受知识,很少主动思考和探索问题,因此很难实现“让学”和“引思”。对此,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知识陷阱,故意讲错解题方法,观察学生是否能够发现问题,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保证学生能够掌握知识,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实际上,学生的质疑过程就是“引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积极思考,尝试解决问题。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在教学“3的倍数”时,笔者让学生复习了2和5的倍数特征,接着举例证明2、4、6、8等都是2的倍数,而5、10、15、20等都是5的倍数,由此得出结论:3的倍数特征就是个位数字能被3整除。接着,笔者让学生从5、12、19、21、25、27、36这组数字中分别找出2、3、5的倍数,学生立刻找出了2和5的倍数,然而在找3的倍数时,学生发现12、21和27虽然个位不是3的倍数,但是也能被3整除,这就说明之前的结论不正确。笔者于是引导学生:既然末位数字的特征不对,那就看一下这几个数字之和与3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分析发现,它们的个位数和十位数之和都是3的倍数,由此总结出正确的3的倍数特征。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置陷阱,打破了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学生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在质疑中分析问题,并找出正确答案,从而提升了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促使学生在学习中提高个人竞争力。

四、增加实践机会,提升动手能力

小学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不同,学生不仅要记忆数学定义、概念等,还要深入理解这些知识点,并将它们应用到实践中,对于小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为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将教材内容和实践操作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引发思考,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真正做到“让学引思”。实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应用性,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笔者在课桌上放了一个杯子,让学生思考这个杯子的容积是多少,学生指出,可以将杯子倒满水,再将杯子里的水倒进量杯中,就可以得出杯子的容积。通过实践,学生量出杯子的容积为200毫升。笔者又拿出另一个底和高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判断两个不同底和高的圆柱体体积是否相同。学生经过动手实践,发现两个杯子的容积居然相同,这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笔者又提出,如果不借助量杯,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学生于是联想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认为圆柱体也可以这么计算,于是动手测量杯子的底面直径和高,分别计算出杯子的体积。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调动自身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从而让学生更加细致地了解思考的过程,让体积这一概念更加清晰。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让学引思”的教学理念,在课堂上深入挖掘教材内容,为学生创设思考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作用,帮助学生真正掌握数学知识。

参考文献:

[1] 万中普.研究“让学引思”,提升数学课堂实效[J].课程教育研究,2020(33):89-90.

[2]曹丽君.“让学引思”在数学课堂中的运用探究[J].成才之路,2020(32):89-90.

[3]黄培瑜.学而不思则罔——小学数学中“让学引思”的运用[J].智力,2021(12):1-2.

[4]刘小曼.“让学引思”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研究[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8):180.

(作者单位: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让学引思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
“让学引思”与小学语文阅读
“让学引思”模式在地理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