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军,梁祎璠,王敏超,陈荟羽,闫艺天
(河北农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是随着能源、粮食、水资源、生态环境等资源环境经济问题的出现而发展起来的应用型经济学科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外部性、产权、公共产品等理论分析人类资源与环境经济活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因此,课程满足《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两性一度”的课程特点。由于课程是基于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学习难度较大且有较多实践性知识。传统课程普遍存在知识点抽象难懂、教学方法陈旧枯燥、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1],导致学生大多死记硬背知识点,不能积极地整合内化知识,从而使教学内容与实践不能很好地融合,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等能力也难以得到提升,教学效果不佳[2]。
为探索学生良好的混合式教学线上学习习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本课程以河北农业大学土地经济学必修课所经历的2012级的“非平台局部准备式”、2013级的“全面拓展式”、2014级的“时空递进式”、2015级的“效与度平衡式”[3-4]等4届翻转课堂改革为基础,以“两性一度”理论为前提,以精准化课改为方向,保留了前期教改的课堂步骤,尝试将“前置式”和SPOC教学理念应用到课程中。由于疫情造成时空阻碍,将SPOC模式改为“全面线上教学”,通过超星平台学习通录播和增加多种线上模块来实现教学,以促进“一平三端”(超星教学平台+教师端+学生端+管理端)教学成常态,以此来加快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进一步推动平台内容和模式的丰富与创新,促使学生线上积极参与到整个教学课程和环节,突出自学,全面提高学生线上综合学习能力,进而提高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质量具有更多借鉴意义。
以创造性为核心的逆向设计课程,通过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课中讨论共享、课后自主规划,有利于学习基础、构建知识形态、实现知识内化、寻找新靶点,从而提高其自主学习与小组集体行动能力,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的综合应用能力[5-6]。目前国内研究学者已经从不同课程内容进行了翻转课堂的实践,大部分实践都将课程分为课前预习、课堂、课后复习三部分,总结其结论有:一是线上自主学习可以使学生通过自我解决问题,调动解决问题的兴奋感,从而优化学习路径,提升其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7-9]。二是线上教学应充分利用平台系统的数据化教学评价体系与管理方式,着力增强学生线上碎片化学习的规律性,更多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10-12]。三是教师应注重提高自身运用网络进行授课的信息化素养,同时使教学内容中的资源更为品质化、个性化[13]。四是翻转课堂能够加强学生对概念类、实际应用类题目的理解,促进学生将重难知识点内化[14]。国外翻转课堂设计则重在改变学生的角色,即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如:理查·德皮尔斯将原来的课堂作业变为在课前完成,家庭作业变为在课上完成,并在课堂增加了师生互动环节[15];艾米娜·卡比将翻转课堂分为实行课前预习、个人评估、小组报告等环节的实验班和实行传统教学的对照班[16]。在上述两种模式下,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成绩都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在线上翻转课改中,教师应当抓牢个人信息化教学素养的培养,力求课程资源的个性化、品质化、前沿化,并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供的数据化评价体系与管理方式,设计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逆向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知能融合的综合素质。本次课改在上述共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基于“两性一度”理论的“前置式”线上翻转课改的探究,即将课后问题和更具深度和难度的任务点和作业“前置”,从而倒逼学生通过分散化上网、全天候学习,提高全方位自主化学习素养,向着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迈进。
倒逼学习“前置式”翻转课堂是指将教学期末阶段性或终极性目标,充分利用“一平三端”将难度和能力适度提前分散课程的各个任务点,并以学生为中心对课程模块和给分点进行针对性、个性化配置。“前置式”是指课前教师通过前置课程授课视频、PPT教案、案例视频、大赛获奖作品、毕业论文要求、优秀毕业论文等成果,充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辨能力。课程中倒逼指:通过限时主题讨论互动、线上提问、学习成果展示、作业、考核等方式,在时间上倒逼、数量内容上倒逼、方法上倒逼,给学生带来具有高阶性、挑战性的任务激励,使学生学习产生紧迫感、兴奋感和成就感。
根据耶基斯-多德森定律(Yerkes-Dodson law),学生的学习效率是随学习动机增强而提高的,并且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因此,问题和任务的前置将有利于学生加强学习动机,激发潜能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布鲁姆认知领域教育目标理论,课程的讲授应从知道、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项层层递进,让学生由低层次思考逐渐转入高层次思考,从而创造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故而在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设置难度递进式的任务,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激发其创造性。根据反向设计翻转教学理念,运用逆向思维,通过提前确定课程结束时的教学目标,再反向设计教学方法、内容和进度,通过“先学后教”,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17-18]。因此本课程将运用上述三个理论进行课程设计,秉承以学生为主体原则,保持师生平等,通过新型“前置式”翻转课堂+学生努力+老师指导,将“跳一跳能摘桃”转化为“好桃子提前跳必须摘”,使教师准确实现教学预期,学生提前明确教学目标与重点。
此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共有河北农业大学67名17级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生参与,课程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QQ群课堂技术支持下,采取倒逼学习“前置式”线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课程设计为通过控制预习视频、作业、讨论等变量刺激,形成不同形式的线上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实现环境控制下的学习反应,并通过超星评分系统检测翻转课堂运行效果,以更好地发现倒逼学习“前置式”翻转课堂相对于传统网络课程的优点。
本次课程教学具体模式为:
课程授课按照总学时内章节时间节点和教学内容递进设置,分为三个阶段课前、课中、课后(图1为翻转课堂改革流程图)。本文预测“前置式”倒逼翻转课堂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课程参与度、提高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探索问题能力,因此,“前置式”倒逼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课前,首先用EV录屏软件将课程教学PPT按节分成任务点,形成录播视频,并根据反向设计翻转教学理念“先学后教”提出预习方法和要求。其次,将网络最新视频和多年积累的视频素材录屏形成视频案例,纵向纳入视频任务点,设置防拖拽在线观看。在翻转课堂前夕,鼓励学生自主预习,利用碎片时间完成线上平台任务点,并依据所学内容思考总结出自己的疑问并做出初步分析。同时教师根据系统后台数据可直观精确地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展数据、评判学生学习行为,更有针对性地对后期课程资料进行调整,具体前置资料见表1。
表1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前置式”翻转课堂线上前置资料内容
课中,依次进行课前签到、课前回顾、平台讨论、师生互动、直播解惑、线上提问、讲授新知。首先用学习通错峰提前签到,同时打开QQ群备用辅助,同步发放当堂讨论题目;要求学生在自主思考10 min后在讨论模块题目处回答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老师逐一回复评阅,择优点赞和评价小红花,将问题聚焦组成学习共同体。
其中,讨论题按照布鲁姆教育目标设置,层层递进,具体见表2。随着线上讨论的进行,出现边际收益递减效应。课程中期开始进入直播讲授与提问环节,流程为直播解惑—线上提问—讲授新知,同时穿插QQ群课堂,邀请学生连麦+视频露脸+在线声音交流+分享屏幕PPT,实现一对一,一对多,精准交流互动。QQ群课堂直播答疑解惑有三个环节:一是教师针对讨论环节遗留问题进行细致化讲解和穿插提问。二是将学生发帖到讨论区的疑问,教师择优答疑。三是教师将下节课重难点提前讲解,以便学生课下预习与思考。
表2 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讨论设置模式
课后阶段,教师根据情况设置作业环节合并到任务点系统,设置约束条件,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设置由易到难的开卷综合题。并且创新地添加专题阅读、征求学生意见调优讨论、毕业论文讲解环节、学生互评环节,将考试环节降低比重。表3将课后创新部分的模式的内容和优点进行了展示,从表3可以看出,此次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课程线上翻转的创新之一是创新课堂四个模块:创建专题阅读、征求学生意见、调优毕业论文早出现、考试比重重配置的,这培养了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强了学生课程全过程的参与度。尤其在征求学生意见调优环节中,使学生与教师都充满了期待,鼓舞和振奋了学生士气。
表3 翻转课堂课后的创新模式
课程结束后向66名学生发放问卷,问卷内容为三方面:第一,学生对学习知识与技能维度的评价,包括学习动机、学习成果等;第二,学生对教学过程与方法维度的满意度评价,包括线上平台、教学资源以及课堂讨论等,分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比较同意和非常同意;第三,学生对教师情感态度维度的评价,包括教师的课堂讲课总体表现和课程的总体满意度,按照十分制进行打分。
根据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课程总体满意度很高,平均打分达9.6分;另外结合问卷数据,本学期的“前置式”倒逼学习课程得出以下评价。
课程在学习通平台开展,创新性地为学生提供了130个视频、93个文档,在有利于学生及时复习和巩固,增加碎片化学习时间基础上,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知识点,并向学生传递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政策走向,使学生能够对课程前沿问题有更好的理解。问卷结果显示,全体学生均同意线上平台课程资料可以有效扩展课程内容。但有64%同学认为线上学习通平台资源过多,加重了学习负担,学习通数据也显示出课程各阶段学生课前视频和文档完成度均不高(如表4),其中原因可能有:一是课程任务点过多、视频过长,学生很难在其中提取关键有效的信息,导致课程挑战性过大,学生完成任务的动机下降。二是缺乏督促机制,教师与教辅成员在上课过程中虽及时催促学生完成任务,但没有从技术层面上对学生学习进度进行强制要求,没有设置闯关式学习模式及定时关闭,导致学生产生投机和拖延心理。
表4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前置式”翻转课堂课前 视频和文档完成度
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能够明确学生真实的知识需求,以便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并帮助其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层走向深层,使学生的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提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64.18%的学生认为课堂中有以问题为导向的小组讨论环节是翻转课堂必备的因素,可以提高其课堂的参与度。全体学生均认为此次课程设置讨论环节能够促使其进行课前预习,并且通过自学之后进行课上讨论、互动提问,促使其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讨论问题、发表个人观点,使专业知识掌握得更扎实。
但此次实验结果显示出以下问题:课程难度低时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高;课程难度大时学生参与度和讨论质量低。课程开展前期知识难度较小,学生讨论热烈、跟帖多、发问多、回复多,比较踊跃,且回答全面,观点大多正确。但随着课程的深入进行,课程难度加大、讨论题难以解读,讨论环节出现讨论质量参差不齐,个别学生滥竽充数等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线上讨论出现复制粘贴现象、立体发问少、回复少、结合案例具体实际少。二是出现无实质性“凑条”现象,类似于“呀、你说的真对”等简单态度描述,未达到讨论题促进学生思考的目的。三是出现“搭便车”“随大流”的现象。个别同学对于讨论问题只是对其他人的观点进行简单复述,并未提出自己的观点,违背了布置讨论题以锻炼学生思辨能力的初衷。
本次课程改革创新了课程评价机制,设置线上平时成绩占比75%,期末成绩设25%,并将线上成绩分为多个模块(见表5),成绩比例的调整使评价更加多元客观,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课程全过程的参与度。根据问卷结果,全体学生对成绩评价体系表示满意。据统计,学生线上平台章节总访问量为 33 105次,最高者达902次;学生讨论总数为 3 899 次,平均讨论数58次,最高者210次;视频的平均观看时长为1 674.9 min,最长为2 416.1 min。
表5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前置式”翻转课堂线上 平时成绩权重设置 %
此次课程线上成绩中,90分以上学生占比12%,80~90分学生占比58%,70~80分学生占比19%,60~70分学生占比9%,不及格学生仅占1%。因此可以认为,“前置性”的教学创新、高阶性的素材配置、高挑战度的教学互动,能在一定的强度下,更好地提高了学生学习动机,充分提升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科研与合作等能力。
倒逼学习“前置式”翻转课堂以“两性一度”理论为前提,以精准化课改为方向,打破了学习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由表层走向深层,进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与创新能力,值得高校教学改革借鉴。针对本次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学实践提出改进措施:
优化课堂流程节奏和“两性一度”的强度。合理设置课程的挑战度,谨慎掌握课前、课中和课后对课程内容难度、任务量及时间安排的“拿捏”分寸,减少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以精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率;协调好授课与讨论环节或其他“前置式”任务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以达到翻转方式规模和翻转效果的平衡。第二,讨论题设置焦点化、递进化。讨论题应面向焦点、难点、思考点,并采取难度递进的设置方式,把握好互动讨论的难度与次数,争取把互动讨论的边际效用发挥到最大,以此启发学生的创新性,引导其构建合理的思考模式。第三,构建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调整各版块成绩占比,建立多维度、全过程、信息化的评价体系,从不同方面出发激励学生学习主动性,同时也能引导学生进一步融入到课程教学中。第四,增加即时小测,强化学生时间点观念,督促学生按时按进度完成学习任务,避免学生挂机上课,优化学习效果。
扎实推进一流课程建设,打造“金课”的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性的工作,在今后的教学中,其建设需要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做好政策、组织、机制、评价和经费等保障工作,高校要综合考虑课程内容、教师素养、学生能力、线上平台教学资源等因素,不断创新,恰当地开展“前置式”等翻转课堂教学探索,更高质量提升一流课程的建设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