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玲
(长沙医学院,湖南 长沙 410219)
在认知诗学背景下,全面分析和探究唐诗宋词,可以了解到唐诗宋词具有很多认知理论的表现特征。比如,表现在建功报国的认知理念、忧国伤时的认知思想、人文情怀的认知观点等方面。同时,结合认知诗学理论发展价值,分析唐诗宋词中所隐藏的教育内容、文化精神,对于唐诗宋词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具有积极作用和影响。语言、认知、经验之间是密切相关的,通过对唐诗宋词中语言、认知的分析,也可以及时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
在本世纪初,认知诗学开始流行,并且其研究路径真正被广泛地关注。Stockwell 在2002 年出版的有关认知诗学文章中,提出认知诗学的主要概念,还在语言学界和文学评论界引起巨大反响。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认知诗学研究的背景和相关观点得到有效发展。其中的基本观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在人类生存与发展中,经验、认知、语言三者之间是密切相关的,很多语言结构与形式都不是随意出现的。另一方面,在语言的表达中,也是通过人类的认知活动。人类还会受到社会、文化、物力、身体经验驱动等方面的影响,从而使自身的认知和语言表达方式得到改变。此观点被认知诗学继承,还在此观点之上,将其当作人类普遍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活动的一种。总而言之,在分析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认知诗学中认知语言学理论与文学作品的结合,是其认知世界发展的主要特点。很多文学内容不是为少数文人学士而存在的,通过人类对生活、日常经验的表达,让更多人通过文学来了解和认知社会。在认知诗学的发展中,还与心理学、文学、语言学等学科有机联系起来,强调文学作品的创作和表达离不开人类最根本、最传统的认知活动,还会涉及很多生活经验。所以,结合人类普遍的语言和认知机制,全面分析文学作品的阅读内容和理解内容,可以提升良好的学习效果。在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中,其运用的意义在于该理论和方法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和文学作品之间打交道,还能在语言打交道与学习的过程中,提升良好的语言学习效果。通过研究文学作品可以了解其中的语言内涵,并且通过语言的研究也可以了解人类在语言表达过程中的认知情况。还可以理解为文学内容根植于语言,而语言在表达与形成的过程中,也来源于日常生活。所以,文学作品与人类认知和生活之间存在密切相关。
现阶段,在认知诗学背景下,唐诗宋词的最主要表现特征之一在于突出建功报国的生活和认知理念。唐诗宋词中,一些建功报国的情感和人生理想,可以体现出当时作者对于其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认知,并通过语言的形式将自身的认知以诗词的方式表达出来。以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中就可以看出,不仅包含许多直抒胸臆的诗词内容,还在短短的几个字之中,将边地荒芜、战争时间较长、战争事件频繁的特点表达出来。还体现出战斗艰难、敌军较强的现状。比如,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句话在表达中,将作者报国之心、建功报国的多种情境情感和认知理念展现得淋漓尽致。另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诗词中,运用诗词表达的方式将环境的艰险和恶劣凸显出来,又进一步弘扬和衬托出边防将士热烈、高昂的爱国精神,这些也可以表达出作者自身建功报国的认知理念,结合生活经验和知识的认知特点,实现诗词的有效创作。针对建功报国有关的作品有很多,通过一句句刚强、抒情的表达方式,更显英雄气概以及时代发展的环境。很多唐诗宋词中还有婉转表达认知和观点的诗词内容,从多方面体现出作者对祖国炙热的感情。
在认知诗学背景下,如果说唐诗宋词中的建功报国之志是作者的一种信念和理想表达,那么忧国伤时的认知思想则更多的是一种担当。在杜甫的《春望》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体现国都的萧索景色,并且在写到战士持续发展时,又将自己哀怨的忧国伤时认知思想体现了出来,运用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表达方式,突出诗人忧国忧民的伤怀之情。还有很多古诗是运用古代的一些诗句来讽刺当今社会发展的现状,进而也体现出诗人对最高统治者不作为得无比愤慨之情。在忧国伤时的认知思想中,还有一些唐诗宋词是运用春光写国运,通过景物来体现出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作品中,主要运用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的方式,将自己因国破家亡,而不得不沦落的孤寂落寞思想表达了出来,在字里行间中都富有较强的感染力,值得后辈进行有效的深思和学习。在认知诗学的角度下,作者对于社会的认知、思想观念通过文学作品和诗词表达出来,这也再一次体现出唐诗宋词的发展特点和价值,是一种与时俱进表达思想、认知、观点的有效路径。
从认知诗学的角度来看,认知理论与个人、家庭、国家之间相互联系,个人会因为自我对于相关观点的认知,形成不同的行为、思想。而一个家庭和国家也会因为某一种认知,形成相应的思想和实践方式。在家国情怀的表达中,许多作者将人文之情纳入作品的创作中,从而出现一种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还包含很多以人文关怀为底色的家国情怀。在唐诗宋词中,一些古诗词中的人文情怀包含对生命个体的关怀,还是个人对于相关情感的一种认知方式。比如,《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辛弃疾结合社会发展情况,对壮志难酬表达出的婉转之情。在唐诗宋词中,还有一些诗句是对社会的关怀,表现出作者的责任担当。还有在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诗词中,体现作者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探索,通过人文情怀的认知观点,表达出唐诗宋词中的认知特点。此外,在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体现出作者对爱情的赞美,正是通过作者不同的人文情怀表达方式,呈现出对国家内部不同文化的认同,从而也有助于形成浓厚的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促进唐诗宋词的有效延续和发展,让人了解更多古诗词中有关责任担当和家国情怀的教育内容,不断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肩负起自身的责任。
角色和背景分离理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主要指的是在人们观察周围环境时,会将注意力集中在某个物体上,还会通过把相关物体和所处背景区域分开的方式,形成角色和背景分离的认知观念。例如,假如床上放着一幅画,人们通常会将画当作整个画面当中最突出的角色,然后让这个画和作为背景的床之间分开。在唐诗宋词的实践运用与表达中,许多诗词内容也是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的角色,这种角色一般是对历史背景的表达,还有一种是作者对于自身情感、审美等认知的表达。在认知语言学的角色和背景分离中,也不断反映出语言的结构特点,在传统的主谓宾结构中,就可以当作角色和背景之间的二分化,运用普遍的认知原则,不断体现出语言表达的特点。总的来说,在唐诗宋词的实践运用和表达中,主语主要对应的是角色,而谓语对应的则是背景,动词表达是将角色和背景之间联系到一起,从而让人更好地理解唐诗宋词的表达特征和相关观点。在认知诗学背景下,许多文学作品中也同样体现着角色和背景分离的表达特点。在宏观的角度下,每一部文学作品或者唐诗宋词作品都是一个角色,作者运用自身的认知和经验将背景从生活中凸显出来。在微观的角度下,每一部文学作品或者唐诗宋词作品的人物就是角色,而场景就是背景,通过角色和背景实现故事主线的有效构成。在更微观的角度下,通过对古诗词中每一个段落、句子的考察,都可以发现其中存在角色和背景分离的特点。总而言之,优秀的古诗词作家就像优秀的摄影师一样,结合变换焦距和角度的发展方式,让视线聚焦在某一个细节当中,还会时而推广到远景,从中感受其中的历史和文化特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认知语言学背景下,脚本理论指的是特意为那些反复性出现的事件叙述而构建出来的知识结构。在说出或者理解古诗词语言的过程中,脑子里总会通过联想的方式运用其他相关的脚本来补充其中被忽略或者潜藏存在的信息。假如在古诗词阅读的过程中没有对背后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补充,则难以理解其中的语言表达含义。在阅读古诗词作品中,头脑中也会根据原有的脚本知识对文本中存在的空白进行补充,还会运用脚本理论来解读句子和句子之间的关系,明确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含义,从而感受文章表达的大致内容。比如,在阅读有关爱国情怀和精神的作品时,很可能会使人联想到当时的战争和艰苦的奋战背景,然后通过对比的方式,分析其中古诗词想要表达的含义和文化背景。另外,在中国古典爱情剧本中,也有一些需要通过脚本理论进行分析和学习的内容。比如唐宋的婉约派诗人在创作中,针对男女恋情的作品表达会采用委婉、简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时就需要人们在阅读诗词内容时,根据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认知背景,联想出一段段爱情故事孕育、萌芽的发展特点,从而让其中故事演绎得更加缠绵悱恻。不过,在唐诗宋词中的爱情故事绝大多数都没有结果,受时代环境影响都以分离而告终。
在古代唐诗宋词的表现中,不仅包含很多与家国情怀有关的责任感、归属感、使命感内容,还体现出国家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不败的精神凝聚力,个体的家国情怀、责任担当以及建功报国和忧国伤时的内容都通过唐诗宋词表现出来,这给后人合理学习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产生积极作用和影响。所以,在认知诗学背景下,有效研究和分析唐诗宋词,可以推动其古诗词的传承和发展,理解其中作者的认知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