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日译本中熟语翻译的归化与异化

2021-11-26 20:02:25孙雪琴高照慧
魅力中国 2021年43期
关键词:源语谚语日语

孙雪琴 高照慧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 青岛 266555)

莫言的代表作《蛙》中运用了大量的熟语,使文章表达丰富饱满,充分展现了汉语的博大精深,也体现了人民群众从劳动、生活中创造的中国文化多姿多彩。吉田富夫成功地将其译成日文作品《蛙鸣》,在日本读者中收获了好评。这要归功于译者深厚的中日文造诣和扎实的翻译功底,能够在译作用灵活熟练地运用翻译策略和方法,也体现了译者对于中日文化的深入了解。译作恰当地处理了中日两种文化间的差异,既充分尊重原作的创作风格和语言文化特色、运用异化翻译策略向日语读者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多个方面,亦兼顾日语读者的阅读习惯、采用归化翻译策略创造性地形成了可读性强的日文作品。对照莫言小说《蛙》与吉田富夫翻译的日译本《蛙鸣》两部中日文作品,从归化异化的角度尝试探讨译者在熟语翻译方面翻译策略的运用,品味文化差异,以期对日语教学起到助力作用。

一、熟语翻译

(一)四字成语

成语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形成并流传下来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固定短语。结构简洁、内涵深刻,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与生活习俗。《蛙》中使用了大量四字成语。吉田富夫在进行此类成语的翻译时,将归化与异化策略有机结合,既保留了汉语四字成语的特色、向日语读者展示了中国文化,也有助于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

1.形意对等、形似意等

中日两国语言和文化交流源远流长,日本最初的文字材料都是汉语。如,日本圣德太子的《十七条宪法》第一条:以和为贵……日本人吸收中国传入的诸多词汇,或原封不动地使用、或用汉字重组新词。这一特点充分体现在四字成语的翻译中。形意对等,即在汉日两种语言中形式、意义完全对等的四字成语,如:才华横溢(才華横溢)、千军万马(千軍万馬)、实事求是(実事求是)、古今中外(古今中外)、五脏六腑(五臓六腑)等。形似意等,即日语表现形式较汉语虽稍有改变,但意义相同,如:波澜壮阔(波瀾万丈)、三三两两(三々五々)、一丝一毫(一分一厘)、天真无邪(天真爛漫)等。

译者使用了日语中源自汉语且形式与之相同或相似、意义与之对等的四字词语,倾向于保留汉语源语的特色,以加深日语读者对此类词语的印象。由于日语中此类四字表达使用已久,因此日语读者对其并不陌生,反而有助于丰富词汇和文化知识、领略汉日语言文化交流的成果。

2.形异意等

部分汉语成语在日语中存在意义相同但形式完全不一的表达、即形异意等。作者采用归化策略,从日语中找出了与之相对应的词语进行对译。日语读者熟知此类词语,便于阅读日语译文并加深对原作内容的理解。

(1)借用日语中异形同义的四字词语忠实传达汉语成语的意义,如:意气风发/精神抖擞(元気溌剌)、一箭双雕(一石二鳥)、心心相印(以心伝心)、咎由自取(自業自得)、功名利禄(立身出世)等。

(2)运用日语固定短语进行翻译,如:奋不顾身(我を忘れる)、跌宕起伏(山あり谷あり)、千恩万谢(感謝の雨)、百感交集/感慨万端(感無量)、气急败坏(地団駄を踏む)。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汉语成语中以“箭、雕”、“千、万、百”、“雷”等词语的原意在译文中并无踪影,即源语的异质性未得以体现,取而代之的是日语中形式迥异的短语。除“如雷贯耳(形容人的名气大)” 被译成“耳にタコができる(耳朵都听出茧子来了)”之外,其它日语译文与原文中的汉语成语意义相等。

3.汉语训读直译

日文作品中出现了为数不少的汉语训读表达,用于翻译原作中的部分成语。例如:入乡随俗(郷にいればなんとやら)、因祸得福(禍を転じて福となす)、不遗余力(余力を余らず)、忠心耿耿(忠心燃えるがごとき)、栩栩如生(生けるがごとく)等。可见,译者采用异化翻译策略,借助于训读这一表现形式,按照汉语字面意思逐字翻译,保留了源语的语言风格,忠实传达了汉语成语中蕴含的文化信息。其原因在于在长期的学习和交流中,日语形成了训读的传统。这一沿自平安时代的传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日本学者的翻译观,体现了译者忠实于原文、追求严谨的翻译态度。

4.日文解释意译

原作中占大多数的成语在日语中既找不到相对应的词语、也难以实现汉语训读法翻译。译者采用了或淡化源语的表现形式、或隐去源语中的文化信息的方法,结合上下文语境,运用形式简洁、含义清晰的短语或句子对此类汉语成语进行了解释。如:莫名其妙(どういうわけか)、通情达理(分かってくれる)、无济于事(どうにもならない)等词语的日译简单明了,与源语的形式相去甚远;而如:火冒三丈(かっときた)、才高八斗(才能に恵まれる)等译文中未体现汉语中表达量的数词;再如:人中龙凤(人間の中の優れもの)、紫袍玉带(贅沢な衣装)、五体投地(まったく感服の極み)、抱头鼠窜(頭を抱えて逃げ惑う)、虎背熊腰(いかつい躰付き)等多个汉语成语中,体现其来自中国传统文化、历史典故、诗文语句、口头俗语等多个方面特点的“龙凤”“紫袍、玉带”“五体”“鼠”“虎、熊”“成竹”“鸡犬”和“纣”等信息在译文中并未出现。可见,此种意译隐藏了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属于归化翻译策略。译者克服语言和文化的障碍,使译文表达形式和内容在日语读者对现实世界了解的知识范围之内,努力使译文向读者靠拢,以期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

(二)谚语(俗语)

谚语(俗语)大部分源于中国文化典籍或以特有的人、物为素材,条目众多,在世界文化中亦属罕见。相比一般词汇,其与文化的关系更密切、与民族文化生活习俗息息相关,体现了社会状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等,流传广泛。

1.借用日语原生谚语

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色,中日两国文化千差万别。汉语谚语源自漫长的中华文明史,源自中国百姓生活,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因此,在翻译时较难找到意义相当的日语表达。在本作品中,此类归化策略体现较少。

例1.情人眼里出西施(惚れた目にはあばたも靨)

例2.落汤鸡(濡れ鼠)

例1 中的汉语谚语来自历史典故,指“喜欢的人在自己眼里就是西施(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最美的”,译者所选用的日语原意为“迷恋对方的时候把麻子也看成酒窝”,与汉语原文语义相同。例2 中的“落汤鸡”比喻全身湿透的人,而日语中则用“淋湿的老鼠”来表达相同的意思。如上例所示,中日文的谚语表达包含了各自的文化,译文抹去了源语的文化信息,用日语读者熟悉的表达和形象使译文阅读更加简单。

2.汉语训读直译

译出源语原有之意并如实反映源语的修辞特点、使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文化特色,也是翻译工作的目的之一。译作中部分汉语谚语的翻译采用了训读方式,向读者如实地传递了源语文化信息。

例4.万物土中生(万物は土より生ず)

例5.好汉不提当年勇(勇者は昔の勇を誇らず)

例6.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上は天文から下は地理)

上述五个例句中的汉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国文化:例4 是农耕社会总结出的经验,例5 是百姓生活俗语,例6 出自古书典籍。日语译文都采用了汉语训读方法进行直译,汉语谚语原有的信息在日语训读译文中得以充分体现,属于异化策略的运用。以此,在目的语中融入源语文化以丰富目的语的表达方式和文化信息,有益于日语读者扩充汉语知识、加深对汉语文化的了解,促进两种语言文化的交流。

3.日文解释直译

中日语言文化交流成果在翻译工作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加深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交流也是翻译工作的主要目的之一。吉田富夫发挥自身丰富的双语知识,采用异化策略,用通俗的日语将汉语谚语的字面含义直接译出,向日语读者如实传达了源语文化,旨在拓宽目的语读者们对汉语谚语的了解,深化两种语言和文化的交流。

例9.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坊さんが逃げ出したって、お寺は逃げっこない)

例10.跳进黄河也洗不清楚(黄河へ飛び込んだところで洗い流せやしない)

例11.姜还是老的辣(生姜はやっぱり年期の入ったやつが効く)

例12.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蝦蟇が白鳥の肉を狙う[身の程知らず])

例13.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は東に流れ、三十年河は西に流れる[時代は必ず変わる])

上例中的“和尚”“庙”“黄河”等信息在日语译文中得以忠实传达,可见作者翻译时倾向于保留汉语文化的原有面貌,使异国文化的异质性在译文中得以明确体现。“姜还是老的辣”这一谚语在日语中虽然有相对应的惯用表达,即“亀の甲より年の功”,但译者选择了尊重源语、致力于向日语读者传达汉语文化而放弃使用日语中原有的固定表达。如例12 和13 所示,为帮助读者理解汉语谚语的真正含义,译者在进行日文解释表面含义之后采用加注的方式标明词汇的内在寓意,使句义一目了然,有助于加深日语读者对汉语文化的认知。

4.日文解释意译

当然,由于语言表达的差异,译文难以完全实现与原作表达一一对应,用训读方法直译也较难实现。为了实现简洁明了的译文,也有少数谚语采用了意译的方法。

例15.前怕狼,后怕虎(あれを恐れ、これを恐れする)

例16.八字还没有一撇(まだどうなるかわからない)

例15 中的“狼、虎”是汉语表达中常见用语,代表凶猛的动物,多用以表示可怕的力量,如:虎狼之心、如狼似虎、虎视眈眈等;例16 利用“八”这一汉字的结构形式构成了表示“事情还没有眉目”之意的谚语。译文的表述贴合日语语言习惯,简单易懂,是归化翻译策略的具体体现。

(三)格言

汉语格言多来自于中国古书典籍,内容积极向上,言简意赅,是对人生智慧的总结,多用于表达对人们的劝诫。《蛙》中体现的格言较少,译者仍旧采用异化策略,用汉字训读对其进行了直译,保留了源语文化的特点。

例18.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心を労する者は人を治め、力を労する者は人に治めらる)

汉语原文出自《孟子》中的《滕文公章句上》,意为“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由此提出了社会分工的伦理,被作为中国东方封建政治的理想范式。异化策略的运用,将原句意义直白地表达出来,译者以此向读者展示不同于目的语文化的源语文化,带领读者感受异国文化。

(四)歇后语

歇后语由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而来,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文化形式,由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为形象的比喻、即谜面,后半部分是解释说明、即谜底。歇后语短小、风趣而形象,表达自然且贴切。日语中虽有“掛け言葉(双关语)”与之相类似,但难以实现二者的一一对应。

例18.瞎子点灯-白费蜡(昼間の提灯―ロウソクが無駄)、

例19.狗咬泰山—无处下嘴(泰山を喰らう犬ー口をつけるすべない)、

例20.王八瞅绿豆—看对眼了(スッポンの一念で食らいついたら放さない)、

例21.剃头挑子一头热(床屋の担ぎ荷で、熱いのは湯の入った片っ方だけ)、

例22.臭杞摆碟—凑样数(お客の皿に並べたカラタチの実―苦くて食えやしないものを格好つけに並べてみせただけ)

如上例所示,面对歇后语这一特殊形式,译者按照其字面意思进行了对照翻译,保留了源语中“蜡”“狗、泰山、嘴”“王八”“剃头挑子”“臭杞”等文化信息,体现了译者意欲向日语读者展示汉语这一独特的语言形式,引领读者细细品味汉语的魅力、提升阅读体验。译文中虽未体现“绿豆”,也回避了“瞎子点灯”中“瞎子(日语译成:盲人/目が不自由な人)”这一源语信息、将其译成“昼間の提灯”,但读者仍能通过译文清晰地理解汉语歇后语的含义,达到文化交流的目的。由此,通过异化策略的运用,实现了源语文化向目的语文化的有效转变,亦丰富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二、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吉田富夫用细腻的笔法和灵活的翻译策略将《蛙》这一作品成功地介绍给日语读者,向读者展示了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加深了人们对中日两国语言文化的认知。《蛙》日译本体现了译者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扎实的翻译功底,体现了译者对中日两国文化的深入研究。开展文学经典外译研究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促进外语教学的发展和提升,培养更多优秀的人才。在新文科这一时代背景下,外语教学要为培养“外语+”型人才而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持续开展教学改革。

(一)外语教学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研究能力

外语教学要夯实学生的语言基础,带领学生掌握外国语言知识、把握语言特点、捕捉中外语言的差异之处,要向学生传授翻译理论和方法,指导学生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提升语言应用能力。同时,要注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扎实的自主学习研究能力,培育创造性思维。指导学生掌握中外语言对比的方法,引导学生从语言的对比中感受中外语言所体现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修辞特点等方面的异同,增进学生对母语和传统文化的理解,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从而引发自觉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自觉行动。

(二)外语教学要开展文学经典阅读,实现思想和价值观的引领

立德树人是新文科建设的根本任务。外语教学具有人文性,要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作为首要课题,通过文学经典阅读实现对学生思想和价值观的引领。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特有的民族精神和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源,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传统文学经典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精神创造的结晶,其文化内涵深厚,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反映了传统道德和价值观。外语教学中需有机融入经典作品阅读,挖掘其中的中国文化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在阅读经典中温故知新,在文明传承中实现创新。

(三)外语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意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本身。不同语言的存在,使得不同文化得以传承,从而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文化之间的碰撞、交流、渗透逐渐深化。外语学习者要架起不同语言之间沟通的坚实桥梁,能正确认识、分析造成文化差异的历史、社会、自然等多种原因,促进文化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消除文化隔阂。因此,要求外语专业教学培养熟悉本国文化并了解中外文化差异、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跨文化交流人才,培养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传承者,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求译者忠实再现原文的主题思想和风格、传达异国文化风情,兼顾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归化和异化是翻译工作中常见的两种策略,要求译者根据翻译目的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将二者有机结合、巧妙运用,找到最佳融合点。以上通过对比莫言小说《蛙》的中日文文本,对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熟语翻译中的运用进行了粗浅的归纳和分析。译者吉田富夫运用其深厚的中日语言文化功底,将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有机结合,使译文实现了中日两种语言符号间的有效转换。其恰当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同时也兼顾了目的语读者的阅读要求与体验,对日语教学和日汉翻译实践及研究起到借鉴和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源语谚语日语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明朝日语学习研究
甘肃教育(2020年17期)2020-10-28 09:02:32
养生谚语也要“更新升级”(上)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说说谚语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关于日语中的“のた”和“の”的研究
文学教育(2016年27期)2016-02-28 02:35:10
从语义模糊性看日语委婉表达
外语学刊(2011年6期)2011-01-22 05: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