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藏族民间舞蹈风格的探讨

2021-11-26 13:00泽仁卓玛
魅力中国 2021年24期
关键词:弦子锅庄民间舞

泽仁卓玛

(西藏昌都地区民间歌舞团,西藏 昌都 854000)

藏族指的是聚居在我国西藏境内以及甘肃、青海、云南、四川等省份部分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藏族的历史比较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藏族民间舞蹈是藏族人民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和精神文明结合的产物,也是藏族人民结合自己的生产生活进行的艺术创作,在广大地区得到了传承和流传。由于各地区生产方式、地理环境以及宗教文化的差异,就形成了不同的形体动作和舞蹈形态。对于现阶段的藏族民间舞来说,形式是比较多样,并且各有特色。

一、藏族民间舞的分类及其特征

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藏族的民间舞可以分为四个大的系列,即民间、宫廷、宗教和戏曲。民间舞蹈包括了果谐、堆谐、锅庄、热巴等;宗教类的舞蹈包括羌姆以及家把舞等;宫廷类的舞蹈包括噶尔以及供去舞等[1]。藏族民间舞有着十分多的种类,在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之后,藏族民间舞也发展出来不同的类别。主要流行的类别如下:

(一)谐

“谐”在西藏各地区是一种很广泛的舞蹈,比如,日喀则的“甲谐”“甲”解释为战胜,“谐”意为歌,“甲谐”即“战胜之歌相传历史上发生过尼泊尔入侵西藏的战役,当时尼泊尔派兵入侵聂拉木和吉隆一带,后来侵犯了整个后藏地区,这时布荣地区有一位贵族,叫布荣西尼,他率领藏军向尼泊尔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自卫反击战,保卫了家乡。人们为庆祝胜利,表演了甲谐这种民间舞蹈。山南的“果谐”是流传在西藏广大农村的一种拉手圈圈舞、分班唱台、载歌载舞、顿地位节、连臂踏歌的自娱性集体歌舞。在节日里,人们往往从日落跳到夜晚,从深夜唱到天明。“果谐”表达的内容非常广泛:有抨击旧制度的,有歌唱劳动生活的,有描绘自然景色、热爱家乡的,还有倾吐爱情的。由于政教合一的思想影响,在过去“果谐”中也有歌颂喇嘛和寺院的内容。解放后,生产关系起了根本性的变化,社会变革和生活变化大激发了人们的创作热情,而内容又以放声歌唱共产党,歌唱毛主席,歌唱解放军,歌唱社会主义新生活的最为突出。因为“果谐”流传在广大农村,所以有人称,“果谐”是西藏的农村歌舞。在我们昌都一带“谐”就是弦子的一种名称,是藏族的三大歌舞之一,弦子舞是芒康唯一特有的民族舞,芒康弦子舞历史悠久,据考证唐朝时期芒康就有跳弦子舞的历史,但那时的弦子舞是个单一的拉唱为主,家庭形式的小型歌舞。唐朝时期“茶马古道”的开发,给芒康弦子舞注入了创先和发展的生机,聪明才智的芒康人民在其他民族和周边地区的交往中不断地吸收其他地区、民族的文化,不断地增色滋补,不断地发展创新,以至于现在的歌舞相结合,以悠扬歌声伴随着优美的舞蹈,以一切生活为题,人人创作,人人唱跳,人人加工,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独具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是群众性的一种爱好和娱乐、成了藏族文化艺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珍宝,被誉为“茶马古道”上的“古道神韵”。

弦子舞是以弦子为乐器,伴随着音乐男女聚集翩翩起舞。藏语叫“蕃谐羌”,“蕃”藏语为藏族,“谐”为歌舞,“羌”为跳。弦子叫“白央”,也就是以当地老百姓自己发明的一种二胡,比起其他地区的二胡短而粗,在历史书中称为“二胡”。跳弦子舞不受任何限制,不管人有多少,场地大小,或是台上台下,均可以跳弦子舞。弦子舞一般都是围着圆圈起跳,男女分开各半,男子拉弦子站立排头,带领人群拂袖起舞,时而圆集,时而散开,时而绕行而舞,边唱边跳,唱词为“谐”体的民歌,也可即兴创作,男女分班一唱一和,此起彼落,借以抒发内心的情感。跳舞的节奏快慢都以男子拉弦子的音乐节奏为准,每首歌舞的节奏一般都是先慢后快,在悠扬暖和的弦子中开始,流畅而欢乐之中表现,升腾而在热烈中结束。

弦子由琴杆、琴弦、琴筒、琴轴、琴弓、琴马组成的。控制琴弦把拉的是琴杆,琴杆顶端部分称之琴头,琴头一般雕刻有龙、鸟、吗、莲花等具有文化涵的象征符号。两弦被称之为音绳即琴弦,分为公弦与母弦。控制弦的松紧并具有调音功能构件为弦轴,其中也分为雄轴与雌轴。在蒙皮表面和伸拉的琴弦叫琴弓,琴弓中弓弦与琴弦需擦拭松香才能共振摩擦形成乐音。

(二)锅庄

“锅庄”别称有“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是藏族的三大民间舞之一,主要分布于西藏昌都、那曲、四川阿坝、甘肃、云南迪庆及青海、甘肃的藏族聚居地区。“锅庄”是我国藏族独具特色的民间舞蹈。锅庄舞主要是在节日或农闲时跳,男女围成圆圈,自右而左,按顺时针边歌边舞。“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谐音。根据昌都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种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卓舞早期与西藏奴隶社会和盟誓活动有关,后来逐步演变成为歌与舞相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

锅庄舞的大致分类。锅庄根据其舞蹈规范和社会使用功能的不同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是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大锅庄”,第二种是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第三种是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其中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喇嘛锅庄”和“城镇锅庄”“农牧民锅庄”的。在舞蹈时,一般男女各排半圈,拉手围城一个圈,其中有一人领头,分男女一问一答,反复对唱,且无乐器伴奏。整个舞蹈由先慢后快的两段舞组成,基本动作“悠颤跨退”“趋步辗转”“跨退踏步蹲”等,舞者手臂以撩、甩、晃为主要变换舞姿,队形按顺时针进行,圆圈有大有小,偶尔变换各种形态与图案,锅庄舞形式多样舞姿矫健,动作挺拔,即展舞姿又重情绪表现,舞姿顺达自然,优美飘逸,不但体现了藏族人民纯朴善良、勤劳勇敢、热情奔放,彪悍的民族性格,而且有一定的力度和奔跑跳跃动作,动作幅度大,具有明显的训练价值和锻炼价值,不论从表演者的装饰上、动作节奏上,还是从表演时的舞姿变化上,都能体现出西藏民间体育的风格,同时锅庄舞的健身作用是显而易见得。

二、分析藏族民间舞蹈的风格

(一)藏族舞蹈的风格特点

在对藏族民间舞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我们会发现。在日常生活中,藏族民间舞在实际上是融合了宗教和藏民的生活习俗,这些特点以及风格都体现在了舞蹈动作上,在藏族舞的舞蹈伴唱歌词和曲目旋律中,藏族民间舞的舞和歌曲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歌中有舞,舞蹈中包含着歌曲,舞和歌在一起构成了极具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5]。曲背、松胯以及弓腰是藏族民间舞的几个主要基本元素,这些舞蹈的动作本身和高原地区的生活劳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藏族人民在生活中的一些动作融入藏族的民族舞蹈中,这就使得藏族民族舞具有一些劳动的美感,艺术和劳动完美融合在一起。

(二)藏族舞蹈的形体特点

在藏族民族舞蹈中,藏族舞蹈的特点是重心向前,舞蹈演员的身体稍微向前倾斜,并呈现出九十度的前倾状态,就像人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时的农耕状态,也像藏族人民进行朝拜时的动作,由此可知,藏族民间舞是一种融合了藏族人民生活劳动的艺术创作[6]。

三、藏族舞蹈的动律特征

(一)颤

在藏族舞蹈中,有一个比较典型的动作就是“颤”,这个动作是指男演员和女演员的膝盖同时发生颤动,演员的双脚呈现出自然的站立状态,膝盖保持放松,并且进行有弹性的颤动,每颤动两下重拍就向下。在藏族民族舞中,手臂的动作幅度是比较大的。无论是屈伸还是颤动,都需要膝关节保持一个松弛的状态。不仅要求动作具备一定的弹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柔韧性。演员的上半身一般是保持不动,主要使用膝关节来保持相应动作的律动[7]。

(二)水袖

演员的五个手指进行自然延伸,在抓握住袖口时五个手指握成空心的拳头。演员的身体中心要放在左脚上,右脚稍稍向前点地,双腿的膝盖稍微弯曲,身体稍微向前倾斜。演员在行双臂礼时重心要放在左脚上,膝盖需要微微弯曲,并且随着音乐的节奏做出勾脚点地的动作,演员的双手需要向上扬起,身体往前倾。

四、藏族舞蹈创新与传承发展

为了更加细致的分析藏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创新。本文以《非遗广播体操》作为例子进行说明。《非遗广播体操》创新在于将昌都市11 县具有特色的动作组合到一起编排为非遗广播体操,“非遗广播体操”由昌都市群众艺术馆主要编排,向市广大群众以及学校推广以及宣传传承[8]。

(一)音乐的创新

从原来的无音乐单一哼唱到现在加入的各元素的电子音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有力保障了非遗的传承。

(二)传承发展

藏族民间舞在藏民中代代相传,慢慢形成了一个固定的体系。事实上,对于任何舞蹈而言,只要在不破坏原先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有效创新,都是不小的挑战,有很多微小的舞蹈动作,如果不够协调就会破坏整体上的美感。所以,人们在发展藏族民间舞的时候,需要结合舞蹈的内涵和特征进行动作的改变,要谨慎对待,这样才能做好藏族民间舞的传承和创新[9]。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形态的藏族舞蹈,人们不能一味封闭保守,也不能对其进行乱编。人们需要在充分的了解藏族文化的基础上理性的对待这些瑰宝。在藏族民间舞的发展以及保存上,面对原生态的藏族民族舞蹈,需要保持科学的态度,在改编舞蹈时要突出藏族民间舞的特色,认真的整理和发掘藏族舞的优势,这样才能促进藏族舞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弦子锅庄民间舞
“锅庄”与“达尔尕”:他者话语与民间表述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论民间舞课堂教学的继承与发展——以“东北秧歌典型人物精品课”为例
论藏族嘉绒锅庄“达尔嘎”的传播历史——以四土地区为例
晋中民间舞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修正与共识 保护与传承——首届昌都锅庄展演比赛和高峰论坛基本情况及引发的思考
巴塘弦子:寻觅藏族音乐的“活化石”
藏族锅庄舞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一百七十七级台阶
口弦子奶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