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21-11-26 13:00李昌学
魅力中国 2021年24期
关键词:教师应意识信息技术

李昌学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第六中学,贵州 黔西 562400)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社会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现状也在不断改善,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快速实现立体化目标,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需要,信息技术教师应理解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充分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一)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敏感性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使学生能够寻找信息源,理性判断信息价值。学生要学会从大量信息中选择有用的信息,分析信息的可靠性、准确性和目的性,对信息做出理性判断,在解决问题时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对信息具有一定的判断能力和敏感性,而且可以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

(二)计算思维。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维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学生具有计算思维,能有效地处理计算机学习和应用中的问题。同时,可以根据问题的特点建立属性结构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对数据进行计算。计算思维的本质是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处理自己思维无法解决和处理的数据问题,使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数据模型的创建,获得有效的数据,并利用各种资源实现算法在问题求解中的高效运用。将计算思维转移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可以从数学的角度进行教学,让学生分析数据内容、运算过程,使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运算模式,促进学生计算思维的形成。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就必须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与学生的思维结合起来,把学生的常规思维转化为计算思维。

二、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方法

(一)优化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理论和实践综合能力的提高,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不能类比学习。学习效果不理想,也不利于学生实践能力、操作能力等核心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应积极转变教学观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对信息的合理加工,实现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教师还应发挥引导和组织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快速实现立体化教学目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控制理论讲授的时间,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抽象的学科知识;通过合作学习和学习材料,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吸收和内化知识。

(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信息技术教学对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计算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其他个体差异,分层设计学习任务。第二,遵循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引导学生直观地理解和学习。教师应引导学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工具的功能,实现知识体系的自主建构,在动手操作过程中深刻理解理论知识。为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使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和优势互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促进思维方式的拓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不仅是学生的学习工具,也是提高学生认知水平的途径,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具有积极意义。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独立完成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对网络资源的收集和分析,实现对课程知识的理解。例如,在“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分享自己喜欢的壁纸或铃声,让学生感受到个性化的功能设计,也可以通过界面操作演示让学生感受到越来越友好的操作界面,或者让学生通过语音辅助智能代理技术的操作,感受当前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和语音技术,或者让学生围绕“从网上抄袭别人的文章作为自己的作业”、“上网除了聊天没有其他用途”等。这样,学生就能认识到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合理利用信息资源,逐步提高数字化学习的能力。

(四)优化评价方式。教师只根据学生的成绩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是不科学的,不利于学生客观全面地认识自己,也不利于学生责任感的增强。因此,教师应促进教学评价体系的优化,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其他评价中强化信息社会责任,使学生形成理性、正确的信息价值判断。此外,教师要从社会案例入手,让学生通过分析社会不良信息行为引发的舆论争议和法律制裁,逐步纠正自己利用信息的行为和思想。教师还应拓展知识内容,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法律规范,使学生在受到信息安全威胁时能够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同时,他们在利用网络进行信息传播时要注意信息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坚决抵制虚假信息的传播。

三、利用项目开展教学,培养学生信息能力

在基本信息意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核心素养,需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信息能力不仅是学生信息意识的表现,更是运用信息知识、技术和工具解决信息问题的能力。它包括学生对信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对信息知识的概括和概括的能力和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该项目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了解Prolog”单元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的信息能力得到有效的发展,为之后的编程知识学习进行奠基,利用小型项目为依托进行了教学。教师在教学Prolog 语句知识,即Prolog 基本语法知识时,为学生展示了一个简单的语句输出例子。虽然这部分知识将在Prolog 程序章节中进行讲解,但是学生对于人工智能中软件编程知识的恐惧心理影响着学生在本阶段进行编程知识学习和运用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通过为学生展示程序案例,进行了Prolog 语句的学习。除了借助项目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Prolog程序”一课时,为学生规定了课堂学习目标,即每位学生要在课堂上编写出自己的简单小程序。学生通过编写让代码输出夸赞自己的文字的程序,在充分的兴趣推动的基础上,进行了自编写小项目的Prolog 程序学习,有效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操作能力。

四、联系实际应用需求,培养学生信息道德

信息道德是在当前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生活、学习和工作所需要的基本道德意识。学生能否运用信息能力解决实际问题,遵守道德规范和信息伦理,可以反映学生信息道德水平的高低。培养学生的信息道德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师提高学生信息应用意识,正确认识信息技术的作用和价值的关键。因此,教师应重视信息技术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中应用的需要,培养学生的基本信息道德。例如,教师在进行关于prolog 变成语言知识的教学时,为学生讲述了关于“软件知识产权”、“软件使用者权益”、“网络信息传播”、“网络黑客”等当下信息社会对信息技术应用的同时出现的新问题。教师教育学生在进行技术知识学习的同时,应主动屏蔽关于网络和技术犯罪的知识,如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未经他人允许,不盗用他人的软件程序等,遵守基本的道德规则。关于信息道德的教育,提升了学生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的正确应用能力,促进了学生信息核心素养的全面、有效发展。

总之,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认同感,增强信息技术的信息意识,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和质量的重要前提,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功能和作用有更深的认识。教师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加强对学生计算思维、信息安全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正确、合法地使用信息资源,逐步增强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教师应意识信息技术
“双减”政策下教师应做好高效课堂的践行者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教师应如“水”
Effects of total soy saponins on free radicals in the quadriceps femoris, serum testosterone,LDH,and BUN of exhausted rats
意识不会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