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自信与审美教育模式探析

2021-11-26 13:44郭家琳
魅力中国 2021年36期
关键词:积极自我开放

郭家琳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 200336)

一、文化自信与审美教育

“文化自信”一词随着党的十九大召开以来越来越受到重视,正如习总书记在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易经》中也曾提及“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力量由此可见。当代社会,“文化自信”囊括了方方面面的内容,可以反映在传统文化在年轻一辈中的传承、发扬与创新,可以体现在社会民众对于中国强大国力的信心以及爱国心,也可以是对中国制造、中国设计、中国创造、中国智慧的高度认可与追随。那么文化自信究竟由何而来,这也是作为高校教师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谈到“文化自信”很多时候会和“艺术”“审美教育”等词联系在一起。艺术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审美、认识、教育和娱乐四个功能。“审美教育”的主要抓手之一是艺术熏陶。人们通过艺术熏陶思想上受到启迪,审美获得提升,世界观受到影响。正面且积极的“审美教育”可以让人从小感知真、善、美,在长久的潜移默化之间,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这样的教育不仅仅应该从幼儿时期开始,更应该贯穿于大学教育,这也是近几年大学生课程思政所倡导的理念。值得重视的是,审美教育不是单一教育功能的体现,而应该是综合了艺术四种功能的整体性教育。

以“审美教育”为手段提升“文化自信”就势必要引入中国传统艺术。中国传统艺术门类众多,从诗歌到绘画,从建筑到园林,从传统手工艺到服饰文化,不同的门类有着各自独特的历史与传承,更有一些基于现代审美的创新与改革。在这一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教育”提升过程中,其源头是对于传统艺术的普及、认识与探索,但更深层次的是审美的升华、认识的提升,教育的补全以及心灵的愉悦。这一感知、认识、了解与研究过程,既满足中国人的审美需求,又传播了社会文化知识,并且起到教化的作用,对其尽心研究和学习则能够同时增强审美、认识、知识、情趣等水平。

二、当代大学生特点与审美教育现状分析

(一)大学生特点

当代大学生已经向“00 后”转移,这一大学生群体已经被众多教育从业者乃至各个品牌与团体进行分析,作为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备受社会关心,同时各个商家也希望通过分析他们,从而掌握更大的消费群体。纵览各类报告、论文,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关键词:“积极”“自我”“开放”“矛盾”。

“积极”“自我”与“开放”——根据“2019 腾讯00 后研究报告”,00 后身上表现出了出积极向上、追求成长、自我超越、强调开放、关怀社会及他人的价值观。00 后们出生在富裕的年代,中国的高速发展让他们从出生就享受着消费升级、科技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因此他们更注重个性,重视自我成长,乐于探索世界,也花费更多时间在互联网上冲浪,他们相信自己检索到的信息,他们是自己行动的决定者,对多元文化有更深的认同和创造。令人欣喜的是,由于00后的成长轨迹伴随着中国奥运会、世博会、载人航天等重大事件,同时也与国货、潮牌的崛起重叠,他们拥有更高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该报告显示,00 后给自己的民族自豪感平均打分9.4分(满分10分),在60后以来的所有际代中得分最高(60后8.9分,70后、80 后9 分,90 后9.2 分)。

“矛盾”——这也是当代大学生的一大主要特征。正如上文所说的,虽然他们享受着富裕的物质条件,但仍有不容忽视的很大一部分人表示内心精神世界的匮乏;有的大学生抱着开放的态度来了解世界,但当资讯过多甚至带有误导性时,他们会缺少判别,从而很容易被带着走向一个极端,这时候的他们又是有些幼稚的;有的大学生具备爱国心理与民族自信心,但是又对本国文化与艺术一知半解,从而导致文化自信始终是“空中楼阁”,很容易就被更新鲜刺激的外来事物所打破。

(二)大学生审美教育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与文化不断涌入国门,对我国大学生的文化观、价值观乃至世界观起到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好奇”且有能力探索世界的阶段,他们具有更多方式与渠道接收外来资讯,同时也面临着更加多样的文化冲击,有的人会在这一过程中感到迷茫,甚至会“迷失”,西方节日、国外大牌、明星偶像等一度成为年轻人中的“焦点”。不可否认,民族文化心态的失衡,对传统艺术的欣赏缺失,磅礴而无序的网络信息,尚未成熟的分辨能力,都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具有较大影响。

文化自信的缺失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有历史和现实的因素,也有学生个人、学校及社会的因素,受信息网络的影响,不同文化之间正在彼此交融、相互渗透。从过往的经历中不难发现,有一些大学生会受到低俗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关注点更多是在碎片化、娱乐化的网络文化;也有人为了彰显自己的独特个性而“哗众取宠”的宣扬一些非主流甚至是反社会文化;也有人一味跟风随波逐流;网络世界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让他们有较多的文化选择机会,无形中增大了合理选择的难度。

“审美教育”在大学阶段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高校需要通过审美教育充实文化自信培育的内容,使学生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如何向大学生传递好传统艺术的信息,如何在高校思政教育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一步利用“审美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摆在高校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三、大学生审美教育探析

基于当代大学生开放与自主的特点,建议审美教育以引导为主,结合体验与共情,让学生自主自发的加深兴趣,自发的进行了解学习,形成“兴趣-了解-研究-创新-传播”的良性循环。切忌一味的填鸭教育,或者是容易引人反感的“指标式”教育模式。

(一)线下课程思政,结合网络课程资源,激发兴趣

目前高校教育的一大热点就是课程思政,怎么把课程思政做好,怎么良好的融入到专业课程之中,是对每个高校教师提出的考验。从笔者看来,课程思政可以做的很多,需要根据专业特色与学生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切入。以服装设计专业学生为例,就可以在设计相关课程中引入更多的中国传统工艺以及文化,且形式不仅仅是局限在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更可以是实物观摩或者是展览参观,让学生见识到古人的智慧以及精巧工艺,引起他们的兴趣,再引导他们自主的去挖掘灵感元素,结合课程作业慢慢产生兴趣。再例如表演专业的学生,鉴于其专业特殊性,可以从中国传统服饰礼仪入手,通过生动形象的解说,让他们了解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一些演出中这些礼仪动作可以被使用,对学生来说也是学以致用,这样更容易引起他们的记忆。以上是针对艺术类学生,而针对非艺术类学生,可以从文学、绘画、建筑、雕刻、甚至是传统艺术的创新形式着手进行推荐,让他们见识到传统艺术的匠心,同时也认识到传统艺术的多样性与发展,从兴趣开始,建立了解,逐步深入,形成良性循环。

除了线下课程,也建议合理利用多元的网络课程资源,包括:跨区域跨高校共享的中国大学慕课、泛雅平台及全国高校公开审美教育资源;具有机动性、自发性、趣味性的bilibili 网站、喜马拉雅自制课程;社会网络类型的腾讯课堂等。值得注意的是,B 站作为年轻人专属社群,目前汇集了1.4 亿年轻人,吸引他们的正是一个个优质的视频。B 站正是由于其视频内容的海乃百川,以及与时俱进的学习方式,在2019年创下过有近2000万人在B 站学习的数据(央视网统计)。仅一个在线直播学习,让B 站也正逐步成为95 后、00 后年轻人学习的根据地之一。无独有偶,在喜马拉雅上有一门《一听就懂的中国艺术史》的课程,由素人自制,靠着口碑效应,在喜马拉雅上累积了1827.8万次播放量,近30万订阅。这也为教育从业者打开了思路,授课形式的新颖性,授课内容的趣味性,授课知识的深度性,都是吸引学生的关键点。高校审美教育要真正起到作用,首先应该是引起学生的兴趣,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的兴趣,当然这不仅仅是局限在老的传承,更应该是新的创新,继而才有可能有后续的形成了解、研究与传播,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闭环。

(二)增加体验感与共情能力,树立文化自信

后疫情时代,“国潮”一词异军突起,整个时尚圈乃至社会大众开始更多的关注“中国设计”“中国原创”“中国潮牌”,不管是李宁品牌多次出圈的时装秀发布,又或者是特步与千年古刹少林寺举办的跨界合作,再或者是安踏振奋人心的奥运服装宣传视频,具有中国身份、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品牌在不断发力,通过形式各异的推广活动、营销手段让年轻一代具有较强的参与度,传统文化与新颖猎奇的体验感相互碰撞,吸引了一大波的年轻人进行关注与消费。除此之外,故宫文化IP 的兴起,2021 天猫造物节到处可见的中国元素,国产动画片与国风影视作品的海内外热映,为郑州洪水捐款的国货品牌获得年轻人“野性消费”反馈,这些事件也无不获得了大学生的关注、热议与追随。仔细分析原因,不难发现体验感与共情在其中起到的作用,这也为高校的审美教育提供了思路。鉴于当代大学生已经具备了较高的爱国心与民族自豪感,基于中国艺术与审美教育的一些具有趣味性的课外活动,具有参与度的社团活动,再或者是一些具有社会意义与价值的专业活动,都更有利于引导大学生们自主的去学习、了解,在此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激发审美能力和审美情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大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文化自信密不可分,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只有真正了解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并有针对性的设计审美教育形式与内容,才能让其落于实处,让学生形成“兴趣-了解-研究-创新-传播”的良性循环,也在此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

猜你喜欢
积极自我开放
高中物理教学方式探述
浅谈小学英语学习习惯的培养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苹果软件更“开放”更“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