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奚 协 南京艺术学院
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也称“美感教育”。自王国维、蔡元培倡导美育至今,已近百年。自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美育被列入国家的教育方针以来,党和国家始终关注美育的问题。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美”这个字共20 处:“美好生活”(9 处)、“美丽中国”(3 处)、“家庭美德”(1 处)、“优美生态环境”(1处)、“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1 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1 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2 处)、“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美好未来”(1 处)、“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 处)。这是史无前例地把“美”提升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人民高度重视对“美”的关注。2018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 位老教授的回信中,对学校美育又作出重要指示。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又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
德国著名诗人、剧作家、美学家席勒,最早明确地提出“审美教育”这一新概念,并且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建立了审美教育理论。正如席勒《审美教育书简》一书译者在“译后记”中所指出的,席勒身处18 世纪启蒙主义运动末期的德国社会,“敏锐地感觉到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给人带来了片面发展的‘异化’和‘片段化’。他力图改变这种人类的不幸处境,但是又因为受当时德国社会条件和个人思想与阶级地位的限制,不能同意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方式,所以,他在前辈启蒙思想家卢梭、莱辛、康德等人的启发下,经过自己的冥思苦想,寻找到一条新的改良社会的途径:通过审美教育使人克服近代资本主义文明带来的‘异化’和‘片段化’,以恢复‘人性的完整’,从自然的人经过审美的人而成为自由的人”。[1]概括地说,席勒的目的就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完美的人性,使人得到健全的发展。他的这一思想虽然在当时无法实现,但对当前的审美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现在党和国家特别强调美育,正是从时代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着眼的。虽然美育早就被列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但至今仍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而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国家在飞跃发展的同时,因“美”的缺失而产生了种种社会问题,如城市建设千篇一律,各类建筑只是追求造型怪异,不讲功能,缺乏美感,沿街店面门头整齐划一,色调和字体单一,毫无特色,品位不高;旅游行业中大多数导游的讲解内容是逸闻趣事或野史,缺乏文化品位。随着大众文化的崛起,传统的审美文化变成了娱乐文化,浅薄的调侃代替了幽默,通俗变成了粗俗、低俗甚至恶俗。当前,人们的精神生活与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相比,存在明显的落差,人们的精神生活比较贫乏,审美水平不高,这与正在富起来、强起来的泱泱中华很不相称。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特别是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包括审美素质在内的综合素质,学校应加强审美教育,尤其是在国际间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而国力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2019 年4 月的全国美育工作会议上,强调“深刻认识学校美育的战略地位”,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的。
2015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学校美育工作做了具体的部署,明确指出“学校美育课程建设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明确了学校实施美育的重点是艺术课程。所谓“各学科相互渗透、融合”,不仅是指艺术各门类,如音乐、舞蹈、美术、设计、戏剧、影视等学科相互渗透、融合,还包括学校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融合。大力倡导美育的先贤蔡元培先生,在1922 年发表的《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就指出:“美育的范围,并不限于这几个科目,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2]学校美育课程以艺术为主体,但需要正确理解美育与艺术课程的关系。
从教育目标来讲,美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其精神境界。艺术教育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使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趣味,是实施美育最重要的抓手。同时通过艺术实践,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艺术技能,并能用这些技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传递信息,从而提高人文素养,培养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艺术的本质就是创造,2006 年在葡萄牙里斯本召开的世界艺术教育大会的主题就是“构建21 世纪的创造力”。
美育与艺术教育好像两个相交的圆圈,在教育目标上固然有互相重叠的地方,但两者不完全相同。现在有些地方举办一个学校美术作品展览,仅仅是展览一些学生的美术作品,并没有展示出在学校美术课程中贯彻美育的教学方法,就打起了“新美育”的旗号。这是把美育与艺术教育简单地等同起来,是不利于学校美育的深入发展的。
从艺术发展的历史来讲,在20 世纪以前,虽然世界各国不同历史时期对美的理解和追求不尽相同,但是,美始终是艺术追求的核心价值。西方人把精致的艺术称为“fine art”,我们把它翻译成“美术”。在艺术理论上,我们一般把艺术理解为人类审美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正因如此,艺术成为进行美育最重要的途径。然而,自20 世纪西方现代主义产生以后,美不再是艺术追求的核心价值,开始走向纯粹的自我表现。例如,从超现实主义美术的代表人物达利的作品中,我们已经感受不到它所表现的美,因为他根本不把美当回事。当然,他在艺术表现形式的探索上自有历史价值。20 世纪下半叶的后现代主义艺术则变本加厉,他们反对甚至否定传统的艺术观,认为否定就是创造,一些前卫艺术家把不合理当成创造,片面追求标新立异。就连讲究功能的建筑也不例外,一些前卫的建筑师也故意建造一种奇形怪状的建筑,如西方解构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弗兰克·盖里为西班牙毕尔巴鄂设计的古根汉姆美术馆。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纷繁复杂的现代艺术世界中,只有包括建筑在内的现代设计艺术还没有完全抛弃对美的追求。这是因为设计艺术属于实用艺术的范畴,它的基本特征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尤其是在当今国际商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人们在市场上选择物质产品,美观与否仍然是重要的选项。所以,美成为一种看不见的竞争力。德国学者格尔诺特·伯梅提出“审美经济”这一概念,正是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而设计艺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是最贴近人的现实生活的艺术。设计艺术呈现的美,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通过视觉和触觉直接感受到的。久而久之,人们可以潜移默化地受到美的熏陶,不断提高审美能力。这应当说是进行美育最方便、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我国学校美育之所以在教育中始终是一个薄弱的环节,除认识上的原因外,很重要的一点是往往局限于对纯艺术的教育,对于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设计艺术,如建筑设计、产品设计、景观及室内设计等现代设计艺术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因此,笔者认为,作为学校美育主体课程的艺术课程,应更多地关注与学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现代设计艺术,着力培养他们对建筑造型及其室内外环境设计、日常生活用品设计等方面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
1922 年,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明确指出,美育的实施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并作了具体的说明。他强调“我们要做彻底的教育,就要着眼最早的一步”。他说的“最早的一步”,是指包括立足优生学角度的胎教在内的家庭教育。对此,他作了详细的阐述。他说:“公立胎教院是给孕妇住的,要设在风景佳胜的地方,不为都市中混沌的空气、纷扰的习惯所沾染。建筑的形式要匀称,要玲珑……四面都是庭园,有广场,可以散步,可以做轻便的运动,可以赏月观星。园中杂蓟花木,使四时均有雅丽之花叶,可以悦目……室内糊壁的纸,铺地的毡,都要选择恬静的颜色、疏秀的花纹。应用与陈列的器具,要轻便雅致,不取笨重或过于琐巧的。一室中要自成系统,不可混乱。陈列雕刻图画,都取优美一派,应有健全体格的裸体像与裸体画……过度刺激的色彩,也要避去。备阅览的文字,要乐观、和平,凡是描写社会黑暗方面,个人神经异常的,要避去。每日可有音乐,选取的标准,与图画一样,刺激太甚的,卑靡的,都不取。总之,要让孕妇完全在平安活泼的空气里面,没有不好的影响传到胎儿,这是胎儿的美育。”蔡元培先生对胎儿美育周到而细致入微的设想,至今读来都令人感动,体现了他作为教育家的仁爱之心和作为美学家深厚的审美修养,实在令人敬佩。当时的社会条件很难达到上述要求。而今天的社会条件完全有可能达到他的设想要求。但是,我们的一些与儿童早期教育有关的社会机构、房地产开发商,以及从事室内外装饰的设计师,有多少人关注到了蔡元培先生的这些主张!想来实在令人汗颜。
谈到学校美育,前面已经谈到蔡元培先生特别强调凡是学校的课程都与美育有关。因为原话太长,这里不再引用。培养孩子创造力的美育,并不是培养孩子模仿能力的教育,审美教育也不能沿用应试的方式。同样,高校艺术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应是审美教育,其目的是培养掌握美的规律的优秀人才。艺术教育的价值意义可以从生产劳动、社会和谐及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面来认识。大学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艺术教育的耦合必须以审美教育为旨归,进行课程结构重组和教学流程再造,以优秀师资队伍打造为核心保障,把握各学科专业的美育因子,加强艺术专业与科技及其他人文课程的融通互动,把艺术实践放在艺术教育的突出位置加以强化。
谈到社会美育,蔡元培先生从“专设的机关”和“地方美化”两个方面展开。前者包括美术馆、剧院、影院、戏院、古物学陈列所、人类学博物馆、博物学陈列所与植物园;后者包括道路、建筑、公园、名胜的布置及古迹的保存等。他对每项都从美育的角度进行了说明。反思当今社会大小城市的雕塑点缀于街头巷尾越来越多,但由于赋予了商业气息,真正贴近市民精神生活、被大众理解的屈指可数;即使现在越来越多的大众踏出国门参观各种博物馆、艺术馆等,但走马观花的打卡式参观不计其数。由此可见,社会美育的刚需性亟待改观。
蔡元培先生认为美育实施要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着手,说明美育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使全社会都能养成以审美态度去看待一切客观事物,养成爱美的习惯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学校美育固然十分重要,家庭和社会的美育也不能忽视,否则学校美育的成果也难以得到巩固和提升。所以,在重点抓好学校美育的同时,全社会都要重视美育,营造一种谈美、爱美的社会氛围,让每位公民都拥有敏锐的眼睛和美好的心灵,拥有完善的性格和高尚的精神,拥有情趣的人生和健全的人格。到那时,我们的城市是美的,乡村也是美的,追求美将成为一种社会风尚、一种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