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礼俗音乐在乡村社会中衰退现象原因探究
——以山西省风陵渡为例

2021-11-26 02:18王美卜
黄河之声 2021年1期
关键词:礼俗逝者乐队

王美卜

引 言

山西省运城市风陵渡镇,位于山西最南部,与陕西、河南两省隔河相望。这里有着人类最早的用火文化——匼河文化,同时因为独特的地理位置,自春秋战国时期这里便是兵家必争之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孕育出风陵渡丧葬礼俗与礼俗音乐,并且由于与该地地域相对封闭,文化传播速度较慢,从而导致这里的丧葬礼俗音乐历史较为悠久、原生性较强。在这里的丧葬礼俗音乐依旧保留着许多传统曲牌,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唐代,例如《将军令》。但即便是如风陵渡这样保存传统音乐的温室地区,却也出现了传统音乐缺失现象。下面笔者将以2019年对风陵渡东张村村民王德胜的丧葬礼俗采风为例,对传统音乐在该地丧葬礼俗中逐渐缺失现象进行分析,并对乡村社会如何保存传统礼俗音乐给出自己的见解。

一、风陵渡丧葬礼俗音乐实录

每有丧事,必有鼓吹、唱戏艺人,礼乐相须为用这是风陵渡多年以来的传统。但在丧葬礼俗中,并不是所有的环节都需要音乐。风陵渡丧葬礼俗包括小敛、守灵、祭拜、大殓、出殡、下葬几个环节,而用乐环节只有祭奠、出殡两个环节。2019 年10 月11 日风陵渡镇东张村王德胜去世,举办了三天的葬礼。主事家请了吹打乐班、蒲剧艺人、眉户艺人来进行丧葬礼俗的用乐工作。本人全程观看了此次礼俗的进行,并对礼俗用乐环节进行了实录。

(一)祭拜

此环节包括吊丧、接灵、祭奠、献祭三部分①,用乐部分集中在接灵、祭奠、献祭中。

1、接灵

接灵是风陵渡当地丧葬礼俗中的重要环节,一般是在丧葬活动的第二天举办。②仪式中伴随着丧葬鼓吹乐,执仪者由鼓吹乐艺人担任。由生者从灵堂带领亡灵去他的新家(坟上)“认门”,之后再绕到祖宗的坟前,将逝者父母灵魂接回仪礼场所参与仪礼。

12 月12 日晚上18 点20 分,接灵仪式开始。仪式的队伍由乐队和逝者家五服以内的男丁组成。两把唢呐,镲、扁鼓组成的乐队在前;逝者家属则按照长幼有序的顺序跟在乐队之后。这时乐队演奏接灵常用曲目《地里花》,孝子贤孙们每个人头戴白巾,身裹孝服,手持哭丧棒,走向墓地。

2、祭奠

12 月12 日晚上19 点10 分祭奠仪式开始,鼓吹乐队坐棚演奏,乐队由两把二胡、一把唢呐、梆子、锣、小镲、手板组成。仪礼环节开始时,首先由鼓吹乐班中的打击乐器即兴演奏锣鼓乐,俗称“开鼓”。接着由鼓吹乐队为蒲剧艺人伴奏,蒲剧艺人演唱《祭灵》。之后由司仪指挥主家雇来的帮工在乐棚摆设死者的遗像和香炉为死者的孝子贤孙祭奠死者做准备,一切准备好后乐队停止伴奏,艺人停止演唱。司仪指挥死者直系家属按照长幼有序顺序跪在死者遗像两旁祭奠死者。祭拜后,按照传统习俗,主家往往会请民间戏曲艺人唱几出喜闻乐见的蒲剧、当地的小戏来款待前来帮忙、捧场的亲戚朋友、街坊邻居,俗称请戏。但这次王家却省略了该环节。

3、献祭

献祭,即逝者五服以内的旁系亲人以及平日好友向逝者敬献祭品。③祭品的种类也由献祭人与逝者关系的亲疏远近而不同。12 月13 日上午8 点40 献祭开始。由逝者的姐姐、妹妹、外甥向其敬献祭品,姐姐和妹妹捏塑一个猪头;外甥则送来金元宝;其他亲友则送花圈。在献祭时鼓吹乐队在门前吹奏鼓吹乐《将军令》将亲朋好友一一从家门口迎接至灵堂。

(二)出殡

出殡包括哭灵和发丧两个环节。④所谓哭灵也就是追悼会,由一名女性蒲剧演员扮演逝者的儿女,以边哭边唱的演唱方式,简单介绍逝者生平并表达对逝者的不舍与留恋。发丧即埋葬逝者的环节。

1、哭灵

12 月13 日10 点15 分,鞭炮响起三声,出殡环节开始。便随着鼓吹乐《石破裂》逝者的棺木被缓缓抬到家门前的路中央。此时除了鼓吹乐外,音响也播放着罗放老师的《哀乐》,乐人将传统与现代的悲乐相互交织,使氛围营造的更加悲伤。

棺木摆放完毕后,逝者五服内的亲人按照长幼有序、男前女后的顺序跪在地上。在司仪的主持下哭灵女开始哭灵。哭灵时演员要边哭边唱《娟娟哭灵》,这是当地哭灵中必唱曲目。全曲是以《愁啊愁》、《别亦难》两首流行音乐组成,歌词大多回忆儿女与逝者生活的美好片段以及对逝者的留恋,伴奏乐器使用电子琴。哭灵女嚎啕大哭,逝者的儿女妻子撕心裂肺的哭,场面十分令人动容。

2、发丧

哭灵结束后,长子摔破摆放在棺材前的烧火盆,此举有着家族继承之意⑤,同时也意味着下一个环节——发丧的开始。随后鞭炮声响起,长子打幡抱牌位,其余孝子贤孙拿上“哭丧棒”给死者送丧,鼓吹乐队随行吹奏唢呐牌子曲《地里花》走向逝者墓地。

二、当地丧葬礼俗中传统音乐的缺失现象

笔者在此次采风活动中,采访民间艺人、当地居民共20 余人,其中年纪最大者已从事民间艺人工作近30年。当地对丧葬礼俗音乐的记录少之又少,因此笔者只能通过采风时获得的一首采访资料为基础,对风陵渡丧葬礼俗中传统音乐缺失现状进行描述,尽可能为读者展现一个较为客观的实情。

(一)接灵环节

笔者采访了52 岁的王春荣,她说“20 多年前接完灵后,村里的人还拿板凳拦着吹唢呐的,让他多给大家吹几首呢。现在啊都不兴这个了”。在笔者多次询问后得知,该环节为“拦吹”即村民用板凳拦住鼓吹乐队每拦一次,乐队就要吹一首曲子并且每次都不能重复。在20、30 年前娱乐节目匮乏的情况下,鼓吹乐队的演奏可以说是当地人能接触到的为数不多的文艺节目,当时的当地人不仅爱听鼓吹乐,更对鼓吹乐有着很高的审美。这就非常考验唢呐乐手的技巧以及曲目的存储量,就像村民王春荣所说“当时的唢呐手能吹的花样比现在多多了,都能用鼻子,而且啥曲子都会吹。现在年轻人爱听唢呐的不多了,就没人拦吹唢呐的了”。从这句话看出,丧葬礼俗环节的省略,导致鼓吹乐在当地丧葬礼俗中的生存空间的部分缺失。

(二)祭奠环节

祭奠环节中传统音乐的缺失现象主要体现在戏曲的伴奏乐器的西方化、简化以及戏曲音乐主要演奏环节的删减。笔者采访了54 岁的张民才,他是东张村鼓吹乐队鼓手兼队长。据他回忆30 年前当地丧葬礼俗中所有的戏曲伴奏均是民乐,并且伴奏乐器种类十分丰富,吹打类、弹拨类、弓弦类乐器齐备。而如今在丧葬戏曲舞台上弹拨乐已经不见弹拨乐起的踪影,并且大部分乐器已经被电子琴代替。除此之外,当地蒲剧艺人苏珍告诉笔者,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在办丧事时会省略请戏环节,甚至只在请戏环节演唱流行音乐或放电影供大家欣赏。问其原因她说“听的人越来越少了嘛”由此可见当地人喜闻乐见的请戏环节也逐渐因受众群体的消失而删减。

(三)出殡环节

笔者在观看出殡环节时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哭灵仪式开始时,乐手不仅吹奏了鼓吹乐《将军令》还播放了现代作品《哀乐》。这一现象引发了笔者的好奇,通过询问52 岁的当地居民王春荣得知,这样的现象也是在近20 年间出现的,以前也只有鼓吹乐队吹奏牌子曲。现代作品《哀乐》主要用在我国殡葬管理较为严格的城市中,由于城市丧葬不允许使用鼓吹乐,因此这里的丧葬礼俗音乐逐渐被《哀乐》这种现代作品代替。而现代作品与传统音乐同时出现的这一现象,究其原因则是当地许多人都觉得《哀乐》是城里传来的,比较流行,但是在哭灵仪式前吹奏鼓吹乐是老一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改变。如此一来便导致本该只属于鼓吹乐的演奏空间,出现了现代音乐作品。

三、当地丧葬礼俗传统音乐缺失现象的原因

(一)科技发展

通过采访与调研,笔者发现在伴奏乐器中,电子琴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许多曾经以鼓吹乐为主的伴奏传统,现在却被电子琴所取代不仅如此,就连乐队的传统乐器数量也缩减了一些,尤其是坐棚演出时最为明显例如二胡就由以前的3 把变成了2 把,呼胡、低胡也视情况可做删减,这种现象引起了笔者的思考。笔者分析,其原因为科技的进步以及国家对殡葬的政策管理。

首先,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琴这种乐器开始普及到中国每个城市。因为其便捷且可以造成多种音色效果的功能,而被丧葬乐队接受。电子琴的加入,无疑是对传统丧葬仪礼用乐的一次冲击,就像是笔者前面提到的追悼会准备环节,电子琴弹奏《哀歌》而鼓吹乐队吹奏牌子曲,你能说这样现代与传统相互交织的场面没有科技进步的因素吗?

(二)政府政策管制

其次1982 年国家出颁布了《国务院批转民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殡葬改革工作的报告〉的通知》,全国刮起了一阵殡葬改革之风。此方案的出台,对农村殡葬大操大办的陋习进行了整治,风陵渡殡葬仪礼用乐也发生了改变,例如笔者之前提到的鼓吹乐队坐棚演奏时,乐队乐器有明显的减少。笔者认为国家的政策对该地丧葬仪礼用乐的变化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三)互联网的发展

近20 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更加便捷的接触着日新月异的多元文化。当今,偶像剧、真人秀、等电视和网络节目相较于传统文化更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因此传统音乐文化受众群体也随之减少,相应的也造成了传统音乐文化的衰退。

这种现象也出现在了风陵渡。在笔者在调研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一些传统丧葬仪礼风俗的减退,例如“拦吹”,也能感受到当地传统戏曲的衰退,例如主事家点戏娱乐前来围观的街坊邻居这一环节也经常被省略。还记得,在笔者采访过程中,当地50 岁以上村民在描述20 年前的“拦吹”和繁多的蒲剧节目时,脸上洋溢的幸福感以及他们说到现在这些传统已经不时兴时的失落感,依然还会出现在笔者的眼前。

结 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造成当地丧葬礼俗传统音乐衰退原因有科技的进步、政府的管制以及互联网的发展这三点原因。

面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对传统礼俗音乐进行博物馆式的保护并不可取,原因在于礼俗音乐伴随礼俗而存在,其价值与意义主要是其依附的礼俗活动所赋予的,若礼俗音乐如果脱离了受众群体、生存空间,那她便失去原本的内在意义。政府和学者对于当地丧俗音乐文化来说都是“局外人”,再怎样保护也不会是原汁原味的当地丧俗音乐。可主要采用对其生存空间的保护和受众群体的培养这两方面进行思考。目前多数学认为,者面对礼俗音乐的衰退唯一能做的便是让其“自生自灭”,所谓的自生自灭,并不是完全不作为任其消失,而是让当地人民对当地丧俗音乐进行自发的保护。因此笔者认为可主要采用对其生存空间的保护和受众群体的培养这两方面进行思考。

注释:

① 芮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景昆俊,姚仰皋主编.芮城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563.

② 芮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景昆俊,姚仰皋主编.芮城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564.

③ 芮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景昆俊,姚仰皋主编.芮城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564.

④ 芮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景昆俊,姚仰皋主编.芮城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565.

⑤ 芮城县志编纂委员会编,景昆俊,姚仰皋主编.芮城县志[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4:565.

猜你喜欢
礼俗逝者乐队
文化中的乐种研究
——评陈辉《浙东锣鼓:礼俗仪式的音声表达》
非遗视域下山西礼俗音乐探微
花的乐队
纪念
爆炸一周后,贝鲁特停下来缅怀逝者
梦想乐队
让逝者安息生者慰藉 无锡水警老许16年打捞百余尸体
Contents and Abstracts
花的乐队
乐队指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