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春良
【摘 要】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教师工作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一方面,教师职业的稳定性令人羡慕,另一方面,教师职业的特殊性使教师极易产生倦怠感。教师可以通过追求工作自由、规划职业生涯、培植个人爱好等途径进行自我调适,从而获得价值感和幸福感。
【关键词】职业倦怠 趋势 自我调适
最近一部名为《奇趣美术馆》的法国艺术纪录片颇受好评,其中关于达·芬奇名画《蒙娜丽莎的微笑》的幽默片段说出了无数人的心声。视频中的蒙娜丽莎抱怨自己疲惫不堪,原因是500多年来每天需要面对无数游客保持一成不变的笑容,她因而向博物馆申请把自己调到达·芬奇的另一幅名画《最后的晚餐》中,“毕竟在那儿我可以和13个人聊天”。这一视频反映了人对自己从事的工作缺乏乐趣,甚至产生厌恶心理,即所谓的职业倦怠的现实问题。职业倦怠已然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存在于各行各业之中。教师这一工作也非常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倦怠感一旦产生,不仅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状态,还直接对师生身心成长产生消极作用。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要关注现代教师职业倦怠的新趋势,教师自身要通过追求工作自由、规划职业生涯、培植个人爱好等途径加以自我调适,从而获得教学生活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一、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
“倦怠”两字,从字义上可解读为人的身体“卷”了起来,心理上有个台子似的负担,身形萎缩,心思沉重。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呢?美国社会心理学家Maslach等开发的工作倦怠问卷从情绪衰竭、去人性化和个人成就感这三个维度对人的职业倦怠度进行评测,有国内学者据此修编了专门面向教师的职业倦怠量表。从这些问卷或量表中可以发现,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有三类表现:第一种情况是对工作本身缺乏兴趣,表现为对教学缺乏激情,对学生缺乏热爱,有较高的工作压力,不想到学校上班,情况严重者,甚至拒绝到学校工作;第二种情况是觉得难以在工作中获得作为人的自由感,表现为缺乏积极主动的工作态度,与学校同事保持一定距离,对自己工作的意义表示怀疑;第三种情况是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缺乏前景,对自身的教学业绩持负面评价,认为自己不能有效地胜任工作,进而产生持续的内疚感和挫折感。需要指出的是,倦怠是教师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正常心理反应,只要这种情绪处于可控范围之内,实际上并不需要通过专业的心理疏导、行为治疗等进行化解,但是要避免这种负面情绪进一步加深,否则极易发展成抑郁症等更严重的心理疾病。
二、教师职业倦怠的趋势
有研究表明,教师职业倦怠的形成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狂热期、停滞期、挫折期和冷漠期。最后一个阶段一般出现在教师工作10~20年之间。这时候,有职业倦怠的教师会对工作完全失去信心,师生关系冷漠,教学成为一种程序化活动。随着全社会对教育的高度重视,以及对教师专业化提出了变更的要求,教师职业倦怠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学校管理者对此应予以充分关注。
1.年轻化
现在的新教师大多都经历过残酷的高考和严格的考编求职,当他们终于获得一份稳定工作时,心理上很容易产生安逸和倦怠。此外,还有一部分新教师由于不能及时转换从学生到社会人的心理角色,不能很快适应新的工作与生活,不善于处理与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在短期内就出现对教师职业的倦怠。
2.全员化
任何一位教师要想把教学工作做好,学习和经验是两件法宝。不断学习可以让教师在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中获得专业成长,但这会消耗掉教师很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产生职业倦怠情绪。积累经验能帮助教师解决同质同类的相关问题,高效应对工作事务,但仅凭教学经验教学会失去教书育人的新鲜感,职业倦怠随之而来。所以,要找到学习和经验之间的平衡点。
3.潜隐化
教师是社会各种职业群体中道德水平、职业操守较高的群体,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随着国家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一方面的确提升了教师的职业形象和职业价值,但无形中也增加了教师的压力。教师必须时刻保持为人师表的状态,即便是在非教学时间和空间之中,那些很容易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瑕疵事件,如与人发生人际冲突、行为失当等,极有可能被无限放大,教师职业道德的约束使得教师不得不掩藏自己的喜怒哀乐,尽可能地维护“圣人”形象。与此同时,很多学校和教师却需要承担许多非教学的任务,为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减轻中小学教师负担进一步营造教育教学良好环境的若干意见》。我们可以看出,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的确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4.危害大
美国学者索罗门教授说:“在个体人格发展方面,教师的影响仅次于父母。一个孩子如拥有甜蜜的家庭,享有父母的爱,又得到一个身心健康的教师教导,那应该是无比幸福的。相反,如果他既不能在父母那边得到足够的关怀与爱护,又不幸地受到情绪不稳的教师的无端困扰,必将造成许多身心发展的问题。”产生严重职业倦怠的教师就像感染了病毒一样,由于感受不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便用逃避和消极的态度对待教学,这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比如:有的教师因态度消极而不钻研教学业务,学生成绩明显低于平均水平;有的教师因为不当言行对学生造成身体或心理的创伤。一旦这些事件发生,学校和社会便以职业道德标准来评判教师的失当言行,忽视对教师的心理帮扶和救助,这不仅会挫伤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还会加重教师的职业倦怠情绪。
三、教师职业倦怠的自我调适
如上所述,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更是因人而异的,仅仅依靠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改善教育教学的环境和条件、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辅导等外在措施,不可能彻底解决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解铃还须系铃人。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积极能动性,通过追求工作自由、规划职业生涯等途径,努力做一位工作积极、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
1.追求工作自由
有学者指出,职业倦怠是由于教师的劳动与自由自觉的人类本性相违背,以至于教师本人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被异化为工具或手段而导致的。马克思对此也做过精辟的论述:“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動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很多教师甚至连课堂上采取何种教学方法、如何确定教学进度等都需要服从学校教务部门或教研员的安排,如此严控下的教师显然不是工作的主体,教学工作显然不是教师自由自主的活动,就这一点看来,教师一定程度上已经异化为教育活动的工具,他们又如何在教育劳动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呢?教师工作的自由本应是天然赋予的,任何人都无法剥夺。新教师需要接受基本教学规范的约束,但如果让这种教学约束像紧箍咒一样时刻伴随着教师,那他们工作的创造性就永远无法被激发出来。教师的教学自主权应当得到保障,特别是对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材料选择、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评价设计、教学研究方向等应当拥有充分的话语权,唯如此才会迸发出应有的专业活力和激情,教师的职业倦怠也才会得到缓解。
2.规划职业生涯
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热情不减,育人不悔。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教师专业化的阶段性发展,并能对其工作产生评价和激励作用,还能够将教师当初投身教育事业的理想信念贯穿于自己的整个教学生涯之中,有效解决工作动力不足和成就感低的问题。职业生涯规划最核心的作用就是让教师获得自我认同,解决“自己是谁”“要成为谁”“如何实现”等一系列角色认同问题。现代教育家李庾南先生做了60多年的班主任,进行了“自学—议论—引导”的教学研究和探索,形成了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流派。李先生对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角色认同贯穿于他的整个职业生涯之中,也正是这份执着和追求使得他成为现代教育大家。然而在现代性的背景下,个人的无意义感,即那种觉得生活没有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的感受,成为根本性的心理问题。这也是教师产生倦怠心理的重要原因之一。职业规划能够让教师始终把自己的教育理想与国家振兴、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从而在漫长的教学生涯之路上时刻保持正确的方向,收获工作的意义。
3.开辟喜爱的“后花园”
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周作人曾说:“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教师不能成为教书匠,要追求教学艺术和生活情趣。教师可以没有自己专门的学术研究领域,但一定要有“自己的园地”,这样,无论工作多么忙,都能够让自己超越庸常的生活,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摆脱职业倦怠。
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是多元的,这种现象不管是对个人还是对工作都是有害的。教师只有坚定信念和个人的职业理想,才能彻底战胜职业倦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