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媛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对艺术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艺术专业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艺术专业从业者有过关的专业水平,还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高校美术教育是为社会文化艺术产业培养和提供人才的最主要场所,其中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十分不利于高校学生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就高校美术教育中艺术创作导向和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展开思考。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育;艺术创作;多元化人才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于是人们开始注重精神追求。这对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来说既是一个很好的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同时,随着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提升,高校美术教育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本文从当前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出发,对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展开探讨,为多元化人才的培养提出相关的策略。
一、当前高校美术教育的不足
(一)缺乏艺术创作导向
当前,我国都是通过艺考的方式去选拔美术专业的学生。但是,一部分艺考学生并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仅仅是因为文化课达不到考大学的标准才“被动”地选择了艺考道路,目的仅仅是能够进入大学。这致使美术教育充满了浓厚的“应试色彩”,同时这部分学生的思想情趣、艺术品位也相对较低,十分不利于高校艺术生创造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培养[2]。因此,高校必须花费一定的時间和精力去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3]。
(二)人才多元化培养欠缺
新金陵画派的画家王强说:“艺术是一门堆积学,要成功,必须要具备很多方面的学养。因为它是艺,而不是技。技可学,而艺是需要体味的。”我国主要是根据院系和专业划分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向,比如中国画、西方画、雕刻等。美术专业的本科阶段,课程设置还是偏向通识教育,教学更偏向理论,内容以色彩、人像和素描为主,要想更加深入地去研究一个领域,则需要进入研究生阶段。但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进入研究生阶段,所以从整体来看,高校美术教育对多元化人才的培养力度比较欠缺。高校的美术实践课更多是进行相对写实的造型练习,很少涉及抽象艺术和行为艺术。课程安排涉及这一部分内容的美术院校十分少[4]。
(三)缺少美术能力的培养
相对于其他科目可以标准化、客观地进行测试评价,艺术类科目的美术创作主观性非常强,难以某一标准测评。美术作品是创作者思想情感表达和创造思路表现的成果,但是想要有饱满的思想情感和清晰的创作思路,创作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美术表达能力。高校美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表达能力,让学生可以清楚地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情感,成为艺术创作者。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高校的美术教育的基础教育还是比较完善到位的,相对薄弱的是创意创作和美术鉴赏方面,对学生的个性挖掘还有欠缺,这也是影响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主要原因[5]。
(四)缺乏实践课程
实践是艺术创造的基础,能够激发创作者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作能力是美术教育很重要的立足点。虽然我国的美术教育有理论课程教学也有实践课程教学,但是二者的课程比例却存在较大差异,教学依然是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课程为辅,甚至在开展实践课的时候,还会规定明确的主题,比如进行户外写生训练。说到底,还是没有从根本上重视对学生创造思维和创作能力的培养。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的策略
(一)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还是存在“标准化”和“批量化”的特点,虽然学生接受到了一定的美术理论教育和相关的实践教育,但是在学生多样化发展的艺术导向上,美术教育还有一定的缺失。一个符合现代化社会需求的人才应该是同时具备知识、能力、素养的。针对以上问题,高校美术教育应该积极地改进教育理念,用指引学生挖掘潜力替代教育学生,仔细观察和分析学生对美术某一细化领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和探索,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指导,最大化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深入地挖掘学生对艺术的独特看法和创作思考,坚决地摒弃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遵循美术教育的发展规律,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提供给学生多元化发展的机会,真正落实“以学为本”的理念。除此之外,在美术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还需要加入思想政治类的教育,重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筹,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抗压抗打击能力和解决困难的能力,使之具备全球化的格局、高尚的情操和明辨是非的能力。
(二)提高学生录取标准,夯实艺术基础
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多是通过艺考录取的,其中有很多学生是为了考入大学而选择了“曲线救国”的方式。因此,这部分学生只是在考试前进行了短期的学习和练习,对美术的基础理论知识了解非常少,甚至有学生连抽象派和印象派这些基础美术常识都不知道。由此可见,这些基础十分薄弱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即使进行了美术专业知识的训练,但是因为缺乏扎实的基础理论,在后面的学习中也会比较吃力,更难艺术思维进行激发和拓展,这自然对他们的多元化发展产生影响。针对这种情况,相关院校应该提高学生录取标准,找专业的教师选拔人才,真正做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选拔出符合标准、有一定美术基础和潜能的学生。提高艺考录取标准,学生自然会在提升美术知识、美术修养、艺术思维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夯实美术底子,为进入高校学习美术和进行艺术创作打好基础。
(三)细化课程体系,注重创作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有理论和实践两部分课程,但是因为课程的程序化、标准化,学生的多元化能力培养受到阻碍。因此,高校应该细化和优化课程体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比如:可以细分美术领域,在展开必要教育的时候,以选修课的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打开新的大门,让学生可以从更多的美术领域中选择符合自己喜好和优势的方向去学习和发展。同时,高校要合理安排美术教育中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入更多的与艺术创作能力培养相关的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发展可能[6]。
此外,高校还需要在美术课程体系中增加启发学生美术思考的内容,使得其内心灵感可以通过创作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建设课程体系的时候,还可以通过仔细筛选,引入一些国外的优秀教材,作为国内教材的扩充,让学生能够了解国外美术创作的一些信息,使学生的眼界和思路更加开阔,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思维能力。
(四)提升教师专业能力,优化教师队伍
高校应该积极鼓励美术教师树立学习意识,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为教师进行海外访问学习提供机会和支持,还可以加大高校和高校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交流。比如,可以引进双师型的授课方式,理论部分由高校教师展开教授,实践部分由企业中拥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设计师进行讲授[7]。此外,高校还可以积极地进行教学改革,比如建立国内和国外联合讲课的合作机制,可以和国内外其他院校的学生进行交换学习,给学生提供多种形式的交流平台,培养学生的国际思维,变革教学方式和手段,比如利用网络线上教学等。
(五)结合生活实践,培养学生艺术灵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所有的艺术家在创作作品的时候都离不开自身的生活阅历和感悟。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思维来源于艺术家的社会生活实践,然后凭借高超的技能表现出来,从而创作出优秀的艺术作品。大学阶段的学生普遍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人生感悟。因此,高校应该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条件,紧密围绕教学的主题,提供给学生体验生活、感悟人生的机会。
具体来讲,高校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像绘画创作的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深入了解所画对象的生活或工作状态。比如,给农民工画像,可以让学生亲自去工地体验几天,这样学生对农民工的内心情感会有更加深刻的感悟,这样在进行绘画创作的时候才能够更加生动传神,画出人物的神韵,让作品更加有温度,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在对学生进行多样化能力培养的时候,高校还可以积极地给学生创设开展社会实践的可能。比如,高校可联系一些相关的企业与其展开合作,让学生做一些例如美编、企业文化设计等工作,使学生的艺术创作视野得到开阔,内心的创作渴望和创作灵感得到激发,进而使学生坚定就业的方向。
三、结语
我国的高校美术教育应该紧跟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脚步,通过转变教育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录取标准,夯实艺术基础,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注重学生艺术灵感的培养等培养出多元化的人才,更好地提高我国艺术专业人才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龙凯音.图像时代下高校油画专业教学创新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137-138.
[2]王开继.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水彩静物画的教学探讨[J].中国民族博览,2020(12):48-49.
[3]季鹏磊.试论南京艺术学院漫画工作坊的创作实践特点[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20.
[4]孔光.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趋势探究[J].大众文艺,2020(11):217-218.
[5]孫月.高校美术教育对学生思维与创造力的培养[J].大观,2020(6):151-152.
[6]李膺民.高校美术教育中引入现当代艺术内容的价值探讨[J].山西青年,2020(11):283.
[7]翟启兵,李钰敏.新时代美育视角下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现状与对策:以四川省第二届高校美术教育类专业大学生基本功展示活动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0):134-135.
作者单位:滨州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