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惺钱 敖梅英 陈晓凡 王 立 乐毅敏▲
幽门螺杆菌(Helicobator Pylori,HP)是一种微需氧的革兰阴性杆菌,能在低pH 环境的胃部定殖[1],产生的脲酶中和胃酸,表现出毒性作用。同时,HP感染可引起胃黏膜急性炎症反应,加速胃黏膜上皮细胞凋亡,出现胃黏膜糜烂及萎缩,表现为腹痛、消化不良和高胃泌素血症等临床症候。目前普遍认为HP感染是众多疾病的诱因,如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胃黏膜组织相关淋巴瘤等。
近年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全球约一半的人感染HP,而中国部分地区高达84%[2],并且几乎所有HP 感染者都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3-4]。目前,HP 治疗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2种抗生素的三联或四联疗法。随着抗生素治疗的广泛开展,其耐药性日益增加,对HP感染的有效防治面临着挑战[5]。
中医药是华夏祖先留给人类的瑰宝,利用中医药治疗HP 感染已被列入诊治共识[6]。大量临床研究显示:中医药可抑杀HP,不易耐药,不良反应少;体内外实验也证实中药单药或组方具有防治HP 感染的作用。不少研究从现代生物医学的角度揭示了中药抗HP 感染的作用机制,但从中医理论角度揭示其机理的研究报道较缺乏[7]。为此,本文将从中医理论出发,分析HP 感染的病因、病机,并探讨中医药防治HP 感染的理论机制。
1.1 “湿热”为始动因素HP是一种病原微生物,中医古籍中无相关记载,多将其归属于“邪气”范畴。目前,中医界对HP 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认为HP 属于“湿热毒邪”,且多具有“热”“毒”性质。HP 致病具有传染性、顽固性、特异性,与中医毒邪致病相似;而HP发病的激惹性、渐进性、反复性[9],符合中医湿热邪气的致病特点。HP 感染后在胃黏膜定殖,胃镜下黏膜充血水肿、甚则糜烂、溃疡等表现与“热为阳邪”“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而致疮疡相似。
“HP毒邪”作为一种致病因素,侵入人体后,停聚于胃脘,可阻滞气机,化生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耗伤人体正气,破坏阴阳平衡而致病;HP 亦可作为“伏毒”潜伏于人体,虽有感染但暂不发病,而当湿热等六淫之邪超出一定范围时才被诱发。
1.2 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黄帝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HP侵犯人体,必定与人体的正气不足有关,而脾胃虚弱是发病之本[8]。HP 作为湿热毒邪,侵袭脾胃,脾胃气旺则不受邪;正气不足以驱邪外出时,则HP 伏着脾胃,待脾胃虚衰时而发病,故脾胃虚弱是HP 致病的病理基础。叶天士指出:“痛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脾胃虚弱,水湿不化,痰湿阻滞,为HP的粘附、定殖提供了客观条件。“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HP感染后进一步损伤脾胃,可加重脾胃虚弱的程度,使机体无力驱邪,而HP则更加难以清除。
1.3 饮食、情志等其它因素饮食不节可导致脾胃损伤、气血化生不足,饮食不洁则是HP外邪入侵的途径。若长期嗜食辛辣之物,易滋生湿热内毒,使内外毒邪相兼为患。若七情不调,如忧思过度则伤脾,郁怒过极则伤肝,若肝气横逆犯脾,则脾胃失和。此外,劳力过度易耗伤脾气,劳神过度易耗伤心脾。反之,过度安逸而气机不畅亦会影响脾胃等脏腑功能,导致脏腑功能紊乱,为湿热毒邪乘虚而入提供可能。
综合众多医家的观点并结合相关文献研究,笔者认为邪毒内犯、正虚邪实为HP 感染的基本病机。其中正气不足、脾胃虚弱为病之本,邪毒、湿热、气滞、血瘀为病之标,终成本虚标实。
2.1 扶助正气以抗HP感染
2.1.1 培补正气以愈HP 中医药治疗HP感染多以温中健脾或健脾益气等法顾护脾胃,通过调节胃肠道、保护胃黏膜来抑制HP及耐药菌株的生长,即扶正以祛邪。临床研究证实,补益剂能用于治疗HP感染,陈新怡[10]等发现与常规西药相比,联用黄芪建中汤能提高消化性溃疡患者的有效率和HP 根除率,降低不良反应;该方单独或与常规西药联合使用可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检查结果、HP 的清除率和中医证候[11-12]。四君子汤[13]、补中益气汤[14]、小建中汤[15]等临床研究及体外实验均证实对HP敏感,可用于HP感染相关性疾病的治疗;小样本的临床研究结果还提示,中药复方制剂如胃康颗粒可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配合西药亦可达到治疗HP感染的目的[16],且不易耐药,彰显了中药复方抗HP的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
2.1.2 扶正寓祛HP毒邪 HP感染的不同人群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故诊治指南对不同人群的检测、治疗决策均不同。中医认为只有正气恢复,才有御邪之力,通过调节个体宿主及胃黏膜的免疫反应状态[17],抑制黏膜损伤促进局部组织修复,改善肠道能量代谢失衡及肠黏膜微循环状态,调节胃肠道微生态[18],从而发挥抗HP的作用。如中成药戊己丸[19]能显著增加HP 感染小鼠胃内益生菌数量,尤其以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的增加最为显著,发挥间接的抗HP 作用;六君子汤通过扶持胃内正常菌群、改变胃内微生态环境来有效阻止HP在胃黏膜的定殖[20-24]。
此外,单味中药的实验也证实,补益类中药具有抗HP 的作用。如党参、黄芪可通过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机体对HP的清除能力[25];炒白术、炙甘草可通过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酸浓度、促进受损黏膜的修复,最终实现对胃黏膜的强效保护作用[26];实验研究还发现,补气类中药不仅能抑菌、促进有益菌群的增长,还能增加共生菌数量[27],从而达到“以菌治菌”的目的。
2.2 清热祛湿抗HP理论
2.2.1 清热解毒以祛HP 对HP 感染的治疗,中医注重清热解毒,大量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表明清热解毒法治疗HP 疗效确切。左金方[28]、半夏泻心汤[29]、乳鹿方[30]等中药复方对HP 的体外抑制作用效果显著;半夏泻心汤不仅能直接抑杀HP,还能抑制VagA、Va⁃cA等毒力因子的表达,从而发挥间接抗HP作用[31]。
清热祛湿药如大黄、黄连、黄芩等,其中药提取物对耐药的HP菌株也有较强的抑杀作用。大黄中蒽醌类化合物有抑酸、降低相关物质活性的作用,可通过改变HP 的生长环境来达到抑杀HP、消除炎症反应、改善循环加速溃疡愈合的目的[32];黄芩苷通过抑制HP的增殖[33]、抑制转录因子(NF-κB)的活化和表达、增强对胃黏膜的保护能力[34]等而发挥抑菌作用;黄连被认为是抗HP作用最强的中药[35],可通过抑制HP生物膜的合成、降低HP的粘附力、抑制细菌生长和呼吸等发挥抗HP的作用。
2.2.2 清热化湿以抗HP黏附 黏附是HP感染的始动环节,是HP 致病的先决条件[36]。频繁的胃蠕动和胃液的更新难以排出紧密黏附的HP,导致HP持久定植、损伤胃黏膜。药理实验表明清热化湿类中药可通过降低HP 黏附力而发挥抗HP 作用。头花蓼(苗药)提取物通过下调某些黏附素的转录水平来减少HP在小鼠胃黏膜的定植密度[37];姜黄、紫草、香菜等中药水提液可通过促进胃黏膜细胞分泌Lewis a 或b 抗原与HP黏附素结合而降低HP对胃黏膜的黏附力[38]。黄秋月团队发现其院内制剂清热化湿方可通过降低HP在胃黏膜的定殖密度,提示该方具有抑制HP 黏附和定殖的潜在作用,中医药抗HP 黏附的机理机制研究也有望成为HP感染防治领域的新突破[36]。
2.3 扶正与祛邪并施以根除HP 目前中医界普遍认为脾胃虚弱、湿热中阻为HP 感染相关胃病的基本病机,“补不足、损有余”是治疗大法。临床实践证实,以扶正(如健脾和胃)祛邪(如清热解毒)为主要目标的方药可调理脾胃,提高机体免疫力,与西药联用,形成保护屏障,减少HP生长和定殖,最终根除HP[39]。
中药成分可破坏HP 细胞结构的完整性,抑制其尿素酶及粘附素的释放,控制HP 细胞生长、增殖、粘附,从而达到抑制HP 的作用,消除病邪以愈病,即祛邪;通过调节HP免疫反应及胃内微生态,提高机体免疫力、保护胃黏膜等,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从而间接发挥抗HP 的作用,即扶正。主要治则或扶正以祛邪,改变体内HP与正气的势力,健脾、滋阴、温阳以祛邪,正盛邪自退;或祛邪以安正,清热解毒、清热化湿、行气解郁、活血化瘀以抗HP,邪去正自安;或攻补兼施,双管齐下,发挥抗HP 作用的同时,维持肠道正常菌群,修复受损胃黏膜,提高机体免疫力,扶正以祛邪,祛邪而不伤正,为治疗HP提供了新的路径与选择(见图1)。
图1 中医药扶正祛邪抗HP的治疗思路
通过梳理国内已发表的中医药治疗HP感染相关疾病的文献证实,目前临床常用的、确有疗效的抗HP中药复方制剂,多具有健脾和胃、清热解毒等作用,代表方如黄芪建中汤、半夏泻心汤、连朴饮、左金方、柴胡疏肝散等。健脾益气,则正气充足,抗邪能力增强;健脾化湿,破坏HP 赖以生存的胃内环境;调和肝胃,斡旋枢机,引邪外出;清热祛湿,削弱HP 毒力,抑制HP黏附,修复损伤胃黏膜以达到直接或间接抑杀HP的目的。常用方及作用机制见图2。
图2 文献报道的具有抗HP作用的复方及作用机制
随着中医药对HP 感染相关性疾病干预的增加,对HP的特性与中医的湿热邪气相关性认识的不断深入,中药抗菌作用机理及机制逐渐明确。中药可从HP致病的多个环节进行干预,其在改善HP感染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的炎症反应方面的优势也逐渐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其兼顾正邪二气有关。大量治疗HP感染相关性疾病的中药和组方研究为降低HP 的耐药及复发、提高HP 的根除率、减轻西药的不良反应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40],故有学者提出,中医药治疗有望成为根除HP 的新选择[14]。但如何运用中医学理论、结合中医药的特点,将药理研究的成果与辨证论治相结合,不断发挥中医药优势,实现中医药现代化等仍是我们后期研究的重点和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