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博仁
手术治疗是肺部局限性不可逆病变治疗的主要方法,以往临床中对此类疾病主要采用肺叶切除术治疗,但传统开胸手术存在创伤大、并发症多、恢复慢等不足,随着微创技术的应用,在肺部疾病治疗中,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得到应用,患者的痛苦明显减轻,但该术式在应用中存在手术操作难度大、术后肺功能影响大等不足[1]。而有报道显示,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在肺部疾病治疗中应用,不管是手术操作难度,还是对肺功能的影响程度,均低于肺叶切除术[2]。基于此,本次对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科室收治的76 例肺部疾病患者进行研究,观察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12 月~2019 年12 月本科室收治的76 例肺部疾病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8 例。对照组男∶女=24∶14;年龄48~76 岁,平均年龄(60.69±5.11)岁;病程1~13 年,平均病程(7.18±2.06)年。观察组男∶女=25∶13;年龄49~78 岁,平均年龄(61.54±5.49)岁;病程2~14 年,平均(7.49±2.18)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经胸部X线片、肺螺旋CT 等诊断,明确查明存在肺部病变;排除肝肾功能障碍者、凝血异常者、合并其他恶性肿瘤者等。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治疗,指导患者取健侧卧位,给予全身麻醉后,于患者腋下第7~8 肋间做手术切口,长度1.5 cm 左右,用于胸腔镜观察;在第4~5 肋间做4~6 cm 长度切口,作为主操作孔;在腋后第7 肋间做1.5 cm 长度切口,作为副操作孔。借助胸腔镜对肺部病变进行详细观察,如恶性肿瘤疾病,实施肺叶切除术,并彻底清除区域淋巴结,经主操作孔将切除的组织取出后送病理检查。观察组采用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治疗,该术式适用于周围性肺良性肿瘤、肺结核、性质未定的肺结节病变、孤立性肺转移瘤等患者,指导患者取健侧卧位,给予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行单侧肺通气。与腋中线第7~8 肋间做观察孔,长度1.5 cm,在腋前第4~5 肋间做3~5 cm 长度切口,作为主操作孔。对患者胸腔内病变情况进行观察,确定无粘连后置入胸腔镜镜头,在监视器引导下,由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操作。如肺部恶性肿瘤疾病,在距离肿瘤1 cm 以上用胸腔镜直线型切割缝合器切割吻合肺组织,行肺楔形切除,经主操作孔将切除组织取出后送病理检查。术中对纵隔胸膜打开并探查,无明显淋巴结者取部分脂肪组织送检、有明确淋巴结者将淋巴结完整切除后取出送检,不做系统性淋巴结清扫。术后,两组患者均给予抗生素药物预防感染,加强补液支持、化痰、止咳等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引流时间及住院时间)、肺功能(FEV1、PEF、FEV1/FVC)、术后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1 年疾病复发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手术指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2.2 两组肺功能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FEV1 水平为(1.98±0.63)L、PEF 水平为(259.74±7.71)L/min、FEV1/FVC水平为(62.69±6.63)%,均高于对照组的(1.58±0.30)L、(254.08±5.96)L/min、(55.57±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34、3.580、5.573,P<0.05)。
2.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比较 观察组出现持续漏气2 例、肺复张不全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7.89%(3/38);对照组出现感染2 例、肺复张不全1 例、持续漏气1 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4/38)。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57,P>0.05)。术后1 年,观察组中2 例复发,复发率为5.26%,对照组中8 例复发,复发率为21.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5,P<0.05)。
近年来,随着吸烟人数的增多、空气污染的加剧,我国肺部恶性肿瘤疾病患者数量增多,已经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类型[3]。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在肺部疾病诊断中,诸多先进的诊断技术不断引入,使得肺部疾病能够尽早诊断,为早期治疗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4]。目前,在肺部疾病治疗中,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法之一,能够有效治疗诸多肺部疾病。
在肺部疾病手术治疗中,可选手术方法也比较多,如肺叶切除术、肺楔形切除术等,肺叶切除术属于传统手术形式,对肺部病灶虽然能够有效清除,但该术式对患者造成的创伤性相对较大,手术带给患者的痛苦相对较大,术后恢复速度也相对较慢[5]。但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逐渐推广应用,对患者术后疼痛有明显减轻作用。但有研究显示,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在肺癌患者治疗中应用,根据肿瘤部位、大小、心肺功能及病理类型等因素,在手术类型选择中,肺楔形切除术治疗效果与肺叶切除术+系统性纵隔淋巴结清扫术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6]。这就表明了在取得同等手术治疗的同时,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及痛苦均更轻,是一种良好的肺部疾病手术治疗方法。通过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引流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肺部疾病治疗中,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的应用,对患者带来的创伤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尽早恢复;治疗后,观察组FEV1、PEF、FEV1/FVC 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在肺部疾病治疗中应用,对患者肺功能产生的影响更小,更有利于患者术后肺功能的恢复;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肺部疾病治疗中,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的手术安全性均比较高;术后1 年,观察组复发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2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在肺部疾病治疗中应用,不仅具有较好的近期疗效,远期疗效也比较理想。
综上所述,在肺部疾病治疗中,肺楔形切除术是主要手术形式,全胸腔镜下肺楔形切除术的实施,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有利于术后肺功能恢复,提高了患者术后康复速度,手术安全性较高,远期疗效较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