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 沈阳 110036)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提升受教育者思想觉悟的活动是非常重要的。实践锻炼法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普遍运用的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实践锻炼法,应该分析其特点、掌握其理论依据、了解其形式;这样做,不仅有利于深化对实践锻炼法的认识,而且能更有效地发挥这一方法的作用,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
教育贯穿于人一生的始终,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达到教育的目的,应当选择正确、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针对不同的受教育者,教育者会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实践锻炼法便是其中之一。实践锻炼法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者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使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通过组织受教育者参加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学习理论知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1]。实践锻炼法以培养受教育者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出发点,旨在通过活动,加深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问题的认识、理解,从而达到言行一致、知行合一的效果。
与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相比,实践锻炼法有着显著的优势和特点,即科学性、普遍存在性、能动性、直接现实性、主体性。实践锻炼法的这些特点使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被广泛应用。
1.实践锻炼法具有科学性
首先,实践锻炼法的科学性体现在其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为理论前提。该理论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根本方法,也是人的认识的归宿。实践锻炼法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基础;因此,具有科学性特点。其次,实践锻炼法是以理论方法作为补充和支撑的,被论证的理论结论最终要应用于实践,使实践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从而取得明显的效果。
2.实践锻炼法具有普遍存在性
实践活动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现实生活之中,无时不在、无时不有。实践的普遍性特点也是以人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为基础。实践锻炼法最主要的依托是实践。在现实生活中,不论是在抽象的空间中还是具体的事物上,也不论是接受教育的人还是主动实施教育的人都是普遍存在的,具有普遍性[2];因此也决定了实践锻炼法具有普遍存在性。
3.实践锻炼法具有自觉能动性
实践是在主观意识指导下进行的活动,受主观意识的影响,具有主观性、自觉能动性。实践锻炼法也就是通过将抽象的主观能动性思想作用于具体的实践活动之中;主体通过参加丰富的实践活动,引导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被动接受的状态向积极主动的能动状态转化,从而提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4.实践锻炼法具有直接现实性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动性的活动,具有明显的直接现实性特点。实践锻炼法的直接现实性集中表现在:第一,实践主体通过实践锻炼法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世界形成一种直观的改造和感知。实践活动的参与者直接接受教育,切实提高理论水平。第二,实践锻炼法不仅可以为受教育者提供现实理论和书本上的知识,而且有助于受教育者将该知识转化为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提高素质。
5.实践锻炼法具有主体性
理论灌输法缺乏趣味性、针对性和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进展和效率。目前,不联系实际的“填鸭式”教学在很多学校中占主体地位,忽视了其他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相比于理论灌输法,实践锻炼法更重视过程教育,让受教育者成为实践的主体,亲身参与、体验实践锻炼带来的乐趣和效果,提高自身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锻炼法的主体性特征与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找到了结合之处[3]。
作为实践锻炼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观认为,人类思想意识来源于社会实践,并为人类实践活动提供指导,检验人的思想是否正确。一系列的实践活动提高了人们的认识,在认识的基础上,实践活动获得了更好的发展。这是“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良性循环,最终促进了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其中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人们的主观思想来源于实践,人们将从课本中所获取的思想理论认识用于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将自身的实践体验转化为新的思想认识。其二,人类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归根结底只能依靠和通过实践来解决。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疑惑,会随着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而得到解决。
全面发展理论中最基础的理论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智力和体力的统一、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实现的,它是一个持续、长期的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只有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并在实践活动中寻求真知,经受锻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并在不断获得新的认识、不断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不断完善自身中实现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教育和劳动结合,不仅是人的生存、生活的需要,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和根本手段。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还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人最基本的实践形式就是生产劳动,马克思多次强调生产劳动与教育的结合,目的在于强调教育与实践结合对人产生的作用——既可以让受教育者在活动实践中锻炼自己,增强自己的体质;又可以让其从中接受教育的熏陶,增强思维逻辑,从而更好地解决教与学、学与用之间的矛盾,更全面地提升个人的素质。对于人的发展,教育和劳动是缺一不可的;无论是脱离教育的劳动,还是离开生产的教育,都达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的促进发展[4]。因此,劳动和教育需要结合在一起,这两者相结合的成果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中最普遍的方法——实践锻炼法。
相较于其他的教育方法,实践锻炼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能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面向社会生活为导向,更有效地提升受教育者的积极主动性,乃至综合素质,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它来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得到升华,反之又作用于实践[5]。积极顺应国家和教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推进的大势,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性,必须在教育过程中合理地、正确地运用实践锻炼法。
1.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
新时代,国家在不断优化和提升青少年的培养目标和计划,“四有”新人的培育一直在推进;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教育也要求受教育者要不断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将实践锻炼法用于具体的教育方针中。在青少年的成长成才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青少年进行思想理论教育,要与具体的实践锻炼结合,让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受教育者各方面的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属性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实践属性,这是其形成发展的历史阶段、学科属性和实际需要共同影响的结果。从发展的历史进程上说,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与实践相伴而生的,是对实践经验成果的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实际条件都离不开实践活动,它来源于实践,最终又受实践的检验。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属性上说,其所教授的知识内容不是纯粹想象、分析出来的,而是人们的实践行为及其结果的体现。从现实需要上说,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发展和完善来自实践的需要,其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实践,为实践提供服务,解决人们实际生活中存在的思想和道德问题。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属性要求教育者必须把实践锻炼法运用到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推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变,更好地发挥其育人的作用。
传统的教育方法比较单一、枯燥,因此教育效果并不明显;而实践锻炼法使受教育者在各种各样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让受教育者有兴趣有热情接受教育。实践锻炼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要采用适当、合理的方式,具体包括劳动教育、社会考察、社会服务、志愿活动等。
通过学校劳动、实习工作、志愿服务等方式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即让受教育者从劳动中端正思想态度,意识到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懂得珍惜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看到劳动的价值等。长期坚持劳动教育,必然会使受教育者从思想到身体都发生重大的改变,达到劳动教育预期的目的。实践教育的基本方式是社会服务活动,即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技能为有困难有需要的人提供帮助[6],如献血活动、助贫活动、捐赠活动、宣传教育活动等。这些活动,可以让受教育者懂得社会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重要,可以强化其奉献、回报社会的意识与精神。社会考察是认识和研究社会的方法理论,即通过对社会现象的了解、调查、分析、总结,提升参与者认识和解决社会具体问题的能力。把实地调查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把研究成果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增加学校教育与生活的联系;这不仅能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学识,而且能增进其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多样、生动直接的实践锻炼法是值得提倡并推广的,理由有以下三点:第一,实践锻炼法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简言之,全面发展是指各方面充分而自由的发展。当前,单纯的理论灌输教育难以培养综合型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快速发展要求。实践锻炼法有利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世界观、价值观、政治观、思想道德观方面的教育,提高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另外,有利于提升受教育者的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可以为培养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实践锻炼法有利于丰富理论知识。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所包含的理论知识既多又抽象,有些知识不通过亲身实践是难以学懂的。受教育者作为主体积极自主探索学习、通过实践活动的参与体会,开启智慧,学思行结合,认知和践行合一;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有利于学习效率的提高。第三,实践锻炼法有利于受教育者发挥主动性。这一方法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具体应用,可以把受教育者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提高其思想道德觉悟,焕发政治课堂的活力。
实践锻炼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够促进知转行、思化动,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和完善提升;它也是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要素。我们要合理、灵活地运用实践锻炼法,坚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