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幸福观探析

2021-11-25 10:03程智鹏
现代交际 2021年4期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共同体

程智鹏

(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6)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描绘道:“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1]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讲到,广大党员、干部“以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群众期盼,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提升”[2]。中国人民对幸福的关注从未停止,幸福生活既是人民永久谈论的话题和永恒不变的追求,也是中国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马克思在他与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中,清算了他以前的哲学信仰,摆脱了唯心主义的局限性,与以往一切旧哲学划清界限,系统地制定和阐发了唯物史观,意味着马克思的幸福观已经成型。深入探索《形态》中的幸福观,能够为理解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民幸福提供帮助。

一、劳动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源泉与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认识到了“现实的个人”是唯物史观的前提。“现实的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个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正是在不断的劳动中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使自身的体力和智力得到发展,实现自我确证,实现人与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人类及人类文明都离不开劳动创造。人正是在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过程中创造自身,创造生活,成了历史的剧作者,因此,人类幸福的真正实现也必然建立在劳动的基础之上。分工的出现,产生了劳动及其成果的不平等分配,让物质与精神活动、享受与劳动、生产与消费逐渐发生分离,使人的本质发生异化。只有让人类真正发挥劳动这一本质性力量,才能获得幸福,实现解放。在世界历史的进程中,劳动永远是人类幸福的源泉与实现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论述,把马克思主义的劳动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揭示新时代背景下劳动对于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性。人民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和辛勤劳动才能实现人世间的美好梦想。中国人民想要实现幸福,必须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社会都要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大方针,全社会都要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任何时候任何人都不能看不起普通劳动者,都不能贪图不劳而获的生活。”[4]新时代背景下,我国依然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随着劳动教育的逐步落实,我国人民逐渐认识到真正的幸福不是单纯的享受,而是通过劳动对自身所处的集体、社会、国家有所贡献,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翁意识逐渐增强。人在劳动过程中也能产生愉悦感与幸福感。个体的幸福的实现离不开社会幸福的实现,人民通过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才能有机会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新时代是劳动者和奋斗者的时代,全国人民只有通过不断的劳动与奋斗,才能在新时代继续谱写中华民族的壮丽史诗。

二、需要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内在动力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认识到,人的需要是人不断追求幸福的内在动力,“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5]23“现实的个人”如果缺少必要的物质基础,就无法在现实世界中生存,更无法实现自身发展,追求自身幸福。不满足第一个需要,人的任何需要都不会得到满足,所以必须创造足够多的物质资料。“已经得到满足的第一个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已经获得的,为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又引起新的需要,而这种新的需要的产生是第一个历史活动。”[5]24人的需要层次也会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逐渐丰富。人会追逐更高层次的需要来实现自身幸福。人需要的满足是人追求幸福的起点,也是人实现幸福的内在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6]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深刻反映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人民需要的变化。人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就需要不断关注中国人民在实际中所发生的需求变化,不断在实践中回应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例如在新时代,除物质生活外,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有了更多的期待,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文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在新时代,人民更加倡导、选择和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国家需将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逐步打造“健康中国”。人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意识也开始觉醒,更多人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性。在党的领导下,人民通过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助力美丽中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幸福河”的号召,迅速在网络上引起了人民的热议。人民的民主意识逐渐提高,日益认识到了自己的主人翁地位。人民通过新媒体与新技术的运用获得了更多参与政治生活与社会治理的空间。我们国家在几十年中创造的奇迹、取得的成就,把人民与心中真正幸福生活之间的距离逐渐拉近,但中国发展的不平衡与不充分也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在发展中真实存在的困境。需要是实现人民幸福的内在动力,中国需依靠人民的主体力量,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真正构建起人民的幸福生活图景。

三、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条件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提出了“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的世界历史理论。分工的拓展与交往关系的普遍化,让世界历史逐步形成。在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阶段,世界开始形成了一种基于生产和交往关系上的“普遍性”。人的需求的普遍性让每个人需求的满足都依赖于世界,人不能脱离世界而独立存在。货币关系的普遍性促成了交换价值抽象化的普遍性,这也成为交往关系普遍化的前提条件。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经济生活中的商品交换作为社会交往的表现形式,“看不见的手”把幸福和灾难分配给不同的国家、民族,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变革。各国由于交往而被卷入了普遍的竞争当中,资本和雇佣劳动之间的对立更加突出。交往关系的普遍化让世界市场出现。“地域性的个人”已经转化为“世界历史的个人”,人已经成为世界历史的存在。共产主义事业同样也是一种世界历史性的存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人的解放、人的真正幸福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也取决于世界交往的普遍扩展。

世界历史的发展是实现人民幸福的重要条件。人民的幸福生活离不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拓展。中国只有顺应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加入全球这个大家庭,联通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利用两种资源,建设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构建新发展格局,才能满足中国在现阶段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随着交往关系的扩展,我国人民能够接触到世界各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在对话、学习的过程中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的能力与素质,促进自由全面发展。中国人民幸福的实现,需要良好稳定的世界环境。中国积极加入全球治理的队伍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推动全球问题的解决,展现了社会主义文明的巨大优势。当前世界依然处于马克思主义所指明的历史时代,即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通过对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和中国实际的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战略抉择体现了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能够成为绘制世界历史美好蓝图的画笔。习近平主席在“携手抗疫 共克时艰——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特别峰会”上的发言指出:“中方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愿同各国分享防控有益做法,开展药物和疫苗联合研发,并向出现疫情扩散的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7]世界人民只有广泛地合作,共同面对世界上出现的危机与挑战,才能让真正幸福的实现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空想,而是在世界历史中能够逐步完成的现实目标。

四、打破“虚幻的共同体”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恩格斯在《形态》中谈到“正是由于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的这种矛盾,共同利益才采取国家这种与实际的单个利益和全体利益相脱离的独立形式,同时采取虚幻的共同体的形式”。[5]29伴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传统社会这一“自然形成的共同体”也就变为了“虚幻的共同体”。“虚幻的共同体”即现代国家的本质是现代私有制,它只是获得了共同体的外观,并没有“真正的共同体”的本质。这一共同体成为统治阶级借以实现其特殊利益的形式,只保障了少数人的利益,对于大部分人都是虚幻的存在。在被资本统治的社会当中,个人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社会主义国家不是虚幻的,是真实的。社会主义制度能够更好地解决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矛盾。“真正的共同体”通过对阶级关系的扬弃,让人民享有自由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打破“虚幻的共同体”,逐步建立“真正的共同体”是实现人民幸福的根本途径。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构建起的制度体系,能够始终维护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马克思设想的理想国家制度就是民主制。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认为,民主的一般意义就是“人民的自我规定”[8]。在民主制中,国家才不会成为统治和压迫人的外在力量,人民的利益才能得到实现,才能真正享有幸福感和获得感。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了历史使命,认识到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核心与本质。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经历困苦与磨难,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从封建专制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从根本上让中国扭转了落后的命运,走上了繁荣复兴之路。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觉醒,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过程,让中国实现了伟大飞跃。我们必须认识到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生产、民主法治建设等领域离人民的真正幸福还有距离。新时代,我国要继续以人民为中心,始终坚持和完善最能体现人民意志,实现人民幸福的社会主义民主,让人民在现实中占据主体地位,实现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终极价值不仅追求物质幸福,也体现为一种追求公平、正义、和谐的幸福观。中国所取得的巨大飞跃,彰显了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依然具有巨大的生命力,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让幸福由“虚幻”变为“真实”成为可能。

五、结语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中集中阐述了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原理,并确立坚定的政治立场,这部著作体现了他们对幸福本质的理解。马克思主义是关于全人类解放的科学,同时也是指引全人类走向幸福的理论。新时代我们需要通过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幸福观,明确幸福的本质,找到通往幸福的现实路径,实现美好梦想。

猜你喜欢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价值与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的道德思考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及其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