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文静
(国家法官学院 财务部,北京 100070)
事业单位以社会公益为目的,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满足社会公众的物质需要和文化需求提供各类公共服务。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严格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范管理流程,防范财务风险,提高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经费使用效能,对构建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对本单位各项经济活动决策、执行和监督的全过程,进行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全面控制。加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在单位内部组织建设、职责分工、业务流程、执行监督等各个方面实现制衡,有利于保证内控制度的有效执行,有利于保证事业单位依法依规开展各项经济活动。
事业单位加强对资产的内控管理,规范资产管理流程,明确资产管理权责,定期盘点清查资产,按照规定处置资产等,有利于加强资产保护控制和统一调配使用,有利于提高资产的安全性和使用效能。
事业单位建立健全财务内控制度,严格经济业务活动的审批流程,按照政府会计制度等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编制报送财务报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财务档案管理,有利于真实记录和完整反映经济活动的相关信息。
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一方面是对本单位经济业务和事项的全面控制,另一方面重点防范控制“三重一大”重要经济事项及其重大风险,严格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联签制度,明确审批程序和岗位权责,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等机制,各岗位责任人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权力、履行职责,可以有效防范舞弊和遏制权力滥用。
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结合本单位业务活动的特点,充分利用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手段,及时设计完善本单位内部控制,优化单位内部控制环境,提升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经费使用效益和公共服务水平。
事业单位内控意识淡薄的现象普遍存在。一是事业单位领导班子决策往往重发展、轻控制,对内控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二是其他业务部门常常认为内部控制是财务部门的事,对内控缺乏基本认知;三是财务人员往往重业务、轻管理,仅关注对财务核算环节的把控,内控意识缺乏全面性。
当前事业单位普遍存在缺乏完善且行之有效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问题。一是部分事业单位在制度建设和内部控制工作方面比较滞后,对国家新出台的财经法纪学习不及时,不深入,制度“打补丁”,执行“打折扣”;二是部分事业单位制度建设忽视问题导向、需求导向,仅以合法合规为导向,制度规定流于形式或照搬照抄,与本单位实际情况脱节,制度与执行脱节,内部控制制度名存实亡;三是有的事业单位虽然制定了一系列内控制度,因资源限制而无法实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且缺少必要的监督机制,存在以人治代替法治,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内控制度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大部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式陈旧,现代管理理念缺失,信息沟通机制不顺畅,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利用水平低下。财务管理操作系统仍停留在应用单一模块解决单一需求的“信息孤岛”阶段,各业务模块之间数据共享水平低下,缺少对经济业务的实时监管,导致内控管理效率低下,人为干预过多,缺乏对信息系统的有效控制,加大了财务管理风险。
一是事业单位财务岗位在选拔人员环节常常以“行政资历”论,缺乏对专业资格的强制性要求,存在非专业人员担任重要财务岗位又不能胜任财务内控工作需要的现象;二是事业单位专业人员晋升和评价机制不完善,存在人才流失或人员胜任能力不足的现象。特别是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原有业务流程的再造、新业务的开展、新技术的应用,关键岗位往往缺少合适的人力储备;三是财务岗位缺少流动性,往往是一人从事同一个岗位十几年甚至二十几年,缺乏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缺少提升财务管理综合能力的平台,最终导致其业务素质不能满足内控工作要求,也极大增加了职务犯罪等财务风险。
一是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岗位往往由纪检监察部门从事党务工作的人员兼任,缺少专业性,或由财务岗位人员兼任,缺少独立性,内部审计往往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作为事业单位主要外部监督力量的财政、审计部门,大多偏重于监督、审计事业单位财政资金运用的合法合规性,较少对事业单位内控制度设计及有效执行进行实质性检查;三是面向社会公众的信息披露制度等外部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事业单位内控建设缺少外部推动力。
1.普及内控管理知识,提高事业单位全员内控意识。一是事业单位领导班子要加强内控管理知识的学习,提高对财务内控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二是提高各部门和各岗位的全员参与意识。内控建设是一项长期的需要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不单是财务部门的责任,要压实各个岗位责任,切实保证横管到边、纵管到底,事前调查、事后评价,内控覆盖到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活动全过程。
2.优化事业单位内控环境。一是进一步完善事业单位现行管理模式,探索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事业单位组织管理结构;二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单位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特别是集体研究决策要充分听取专家意见,必要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持,提高决策质量和资源使用效能;三是全面加强事业单位党的建设,选好配强党组织领导班子,加强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党性素养和廉政意识;四是强化风险意识和法制观念,用制度约束人的行为,用文化激发人的热情,培育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感,团结协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事业单位发展的内在动力。
要坚持合规合法导向、问题导向、需求导向、结果导向有机统一,精心制定适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的内控管理制度、内控实施措施和内控执行程序。
1.健全事业单位内控管理制度。事业单位要依据国家相关规定和外部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梳理本单位相关业务活动流程,确定业务环节风险控制点,完善本单位内部授权审批控制制度、预算管理、收入管理、票据管理、支出管理、政府采购管理、合同管理、资产管理、档案管理、基建管理等各项内控管理制度,认真组织实施,加强绩效评价,有效防范风险。
2.保障内控制度有效执行。内控的灵魂是嵌入流程中的制衡制度,内控岗位设置要实现不相容岗位的有效分离、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一是设置专门的内控职能部门,也可以根据需要确定牵头部门,负责内部控制的组织协调工作;二是建立单位各职能部门在内控工作中的沟通协调和联动机制,确保财务、内审、纪检监察、政府采购、基建、资产管理等业务部门或岗位各司其职,协同防范和有效化解财务风险;三是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严格审批流程,压实工作责任,对重大决策失误、未经集体决策程序、未按规定履职的部门及相关人员,依法追究相应的责任;四是实施内控关键岗位人员定期轮岗制度,明确轮岗周期和轮岗范围,或根据需要开展专项审计等,预防职务犯罪和贪污腐败的发生。
3.科学合理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刚性。一是事业单位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以零基预算为基础,精打细算提高每一分资金的使用效能;二是建立健全全方位的预算执行责任体系。事业单位应根据本单位发展战略和计划严格执行批准的预算,层层分解预算指标,严格预算执行要求,规范业务审批流程,落实各个预算部门、业务环节和具体岗位执行责任,确保预算执行刚性;三是财务部门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时向单位领导班子和各预算执行部门通报预算执行进度,加强与各预算执行部门的沟通,及时解决预算执行中的问题,促进单位全面预算目标的实现;四是加强预算考核管理和绩效评价。对预算执行情况的考核结果要纳入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真正做到有奖有惩、奖惩分明。
要充分运用大数据、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将控制措施嵌入信息系统中,建立与事业单位管理需求相适应的内控管理信息系统,确保不相容职务有效分离:比如授权审批和业务办理、业务办理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和资产管理、业务办理和稽查审核等授权不同的用户;不相容职务用户之间要严格账号使用规范,不得进行交叉操作;未按规定取得授权的人员,禁止接触关键信息设备;加强安全运行和升级维护管理等。通过信息系统实现对单位业务和经济事项的实时监控,有效减少人工控制、人工参与,消除人工干预、人工操纵因素,提高内控制度执行的刚性,提升内部控制效率和效果。
1.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准入门槛。选聘专业岗位人员,应结合任职时间,重点考核其与工作岗位相适应的专业资格和执业能力。特别是内控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的选聘,应优先选拔专业技术较高、有专业技术证书、专业经验丰富的人员。
2.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人员道德素养和执业技能培训。定期组织有关科学理论知识、心理健康、新政策法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管理理念、财务专业知识、信息技术知识等专题培训,培育健康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提高创新工作能力,提升职业自律能力,增强防腐拒变能力,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专业功底扎实、团结自律的财务内控管理团队。
3.加强内控关键岗位人力资源的管理。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综合素质的考评,一方面要通过制度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对优秀人才要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另一方面可推行末尾淘汰制,对考评不合格经专门培训后仍不能胜任的人员进行调岗。
4.建立健全关键岗位员工的定期岗位轮换制度。明确岗位轮换的范围、条件、周期、方式等,通过相关岗位员工的有序持续流动,提高员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工作能力,提升员工综合素质。
1.完善事业单位内部监督机制。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职能部门或岗位要保持相对独立性,对单位内控关键岗位的设置及相关人员的履职等情况进行日常监督,及时发现单位财务内控建设和实施中出现的问题,并向单位领导班子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建议;根据需要对单位“三重一大”等事项进行专项监督;完善反舞弊和举报机制,确保财务内控制度在事业单位经济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2.加强财政、审计监督。财政部门、审计机关应当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对事业单位财务内控的建立和运行有效性进行检查、审计,针对检查、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意见及建议,并监督其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3.自觉接受舆论监督。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度,符合披露条件的重要事项和年度报告要及时向社会公开。特别是影响社会公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公共服务事项,要按规定进行社会公示和听证。
事业单位是建设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主力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学习先进管理理念,密切结合本单位发展规划和业务特点,持续加强自身财务内部控制建设,推动流程再造,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完善人才培养和使用机制,才能真正激发事业单位的生机与活力,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确保公益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