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背景下青少年足球体能训练理念研究

2021-11-25 08:37喻思洁
体育科技文献通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足球运动体能训练竞技

章 咏,王 凡,喻思洁

在2009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启动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在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帮助下,使得我国的校园足球得到了迅猛发展,并取得了显著成效[1]。随着足球运动的深入推进,体育科研工作者们对青少年足球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青少年足球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路径思考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在运动训练角度则集中于足球运动的技战术方面,对青少年足球的体能训练的研究明显不足。因此,本文在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足球运动项目特点和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旨在对校园足球背景下青少年足球体能训练的指导理念进行探究,为我国培养高素质足球人才。

1 足球运动的专项特征

1.1 足球运动的运动方式特征

足球运动的动作结构属于多元动作结构异类组合亚类。在比赛中,运动员需要根据比赛情况选择所掌握的技术动作和战术配合,根据队友和对手的位置进行跑动,根据球的位置和自身感觉选择合适的击球方式。足球技术(除守门员外)通常只有下肢和头部触球,常见技术有脚内侧踢球、脚背正面踢球、脚背内侧踢球、脚背外侧踢球等技术,守门员则只能在己方禁区内能利用手部触球,其中很多动作都是由助跑、支撑、摆腿、击球和随前动作多个部分组成,构成一个完整的“动力链”传递过程。此外,根据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可知,头部在空间的位置发生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发生改变,上肢在运动过程中通常起着保持躯干稳定、输出并传递力量以及与身体对抗的作用。

1.2 足球运动的竞赛方式特征

足球运动归属于技能主导类同场对抗性项群。标准的足球场地是由两队各派出10名球员与1名守门员,在长105米、宽68米的长方形草地球场上进攻、防守与对抗。比赛的目的是将足球射入对方高2.44米、宽7.32米的球门内,每射入一球就可以得到1分,当比赛结束后,得分多的一队则胜出。若在比赛规定时间内得分相同,则视比赛章程而定。通常在联赛和小组赛阶段中允许比赛结束后平局的出现,在淘汰赛阶段则需要通过加时赛、点球大战或抽签等形式决定胜负,从而决定出比赛的胜负方。

1.3 足球运动的竞技表现特征

一场足球比赛通常持续90分钟,由两个45分钟的上、下半场组成,要求双方队员在比赛时间中持续进行竞技能力全方位的博弈。足球比赛要求队员以氧化能供能系统为基础,平均跑动全程为10KM左右,不同位置则略有差异;需要时常进行以磷酸原供能系统为主的无氧冲刺防守进攻、跳跃和射门等爆发力动作,速度快、力量大则占优势;对抗激励,需要不停地要与对方进行身体对抗拼抢球权、跳跃头球争顶进攻或防守和带球灵巧转身过人。此外,足球比赛也将心智能力的博弈体现得淋漓尽致:不同时期技战术的选择与实施、点球大战水平的发挥和运动员的抗压能力与自我调节能力。

2 关于青少年足球体能训练的研究

体能是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平取决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运动素质的发展状况[2]。体能训练通常包括了一般体能训练和专项体能训练,通过体能训练可提高运动员的运动素质和竞技表现,优化运动员的能量供应系统、运动神经支配系统、运动直接参与系统和各运动辅助系统等,从而帮助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最佳的竞技水平。

2.1 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

青少年时期是人体重要的生长发育期。在该阶段,人体的骨骼中软骨成分多,水分和有机物质多,无机盐少,骨骼富有弹性而坚固不足,遇外力不易完全骨折但容易发生弯曲变形;关节面软骨相对较厚,关节囊及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周围的肌肉细长,表现出关节活动范围大于成年人、柔韧性好的特点。在心理上,青少年喜欢尝试新事物,缺乏毅力,在训练期间应尽量变换训练的方法、手段、环境和形式等条件,寓教于乐,以增强参训动机。

2.2 青少年运动能力发展的敏感期

青少年时期人体运动能力形成的关键阶段,不同的运动能力和不同的性别之间亦存在差异。在力量素质方面,女孩的发展敏感期在10-12岁,男孩则是在12-14岁,但由于青少年身体调节系统发育不完全,不宜进行强度过大的力量练习;发展速度素质和灵敏素质的最佳敏感期为7-13岁;在耐力素质方面,女孩的发展敏感期在12-14岁,男孩则是在14-16岁,通过训练可提高心肺功能等各种生理机能;在柔韧素质方面,由于青少年关节活动幅度大,可在5-10岁这一敏感期进行柔韧性训练[3]。由此可见,青少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运动素质的发展敏感期,在训练中应遵循这一客观规律,从而达到训练效果的最佳化。

2.3 足球体能训练的研究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12分钟测试”被当作足协用来评判球员能否踢球的标准,可见当时我国的体育工作者只是较片面地将耐力素质视为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水平[4]。欧洲国家认为足球的体能训练并不应仅局限于田径场的跑步训练,其训练理念和训练原则是加强足球场上的专项核心竞技能力训练,结合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多学科知识,使训练计划更加有目的性,符合足球专项特征[5]。

近些年来,由于竞赛规则的发展和足球认识程度的加深,导致足球比赛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运动员多方面的体能储备决定着比赛的走向:力量素质体现在身体对抗、跳跃争球的高度以及射门力度等方面,速度素质体现进攻时运球跑和防守时回追的快慢,耐力素质体现在90分钟甚至120分钟的比赛里,运动员需要不停奔跑来争取比赛胜利,灵敏素质体现在运球过人,摆脱防守人员的协调能力,柔韧素质体现在运动员步幅以及拦截关键球的关节灵活度。正是运动员多种身体素质在比赛中的综合体现,才使得体能水平为技术复杂多样、战术千变万化的足球比赛增添了魅力。

对于不同运动水平、年龄阶段以及位置的运动员来说,体能训练也表现出因人而异的特征。根据足球运动的专项特点,足球竞赛对运动员竞技能力各方面的要求也更加严格和全面。在一场足球比赛中,运动员不仅要进行多次短距离高强度冲刺、攻守互换、跳跃争球以及身体对抗,而且要在90分钟高强度的激烈比赛持续发挥出已有的技术能力和赛前的战术安排,呈现出“体能是基础,技术是关键”的比赛特点。因此,体能水平则成为足球比赛中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3 青少年足球体能训练的指导理念

竞赛成绩与训练理念息息相关。张庆春曾指出,竞赛成绩的落后必然伴有训练理念的落后[6]。中国足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落后主要原因之一是中国足球训练理念的落后,特别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理念的落后。因此,构建先进的训练理念迫在眉睫,也是改变我国足球项目落后状况的重要途径。

3.1 重视体能水平诊断,强化体能训练意识

体能水平是制约青少年足球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及时的、动态的对青少年体能发展水平进行体能测试的关键一环,也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出发点,是科学制定训练计划的重要依据。在体能训练过程中,定期对青少年进行身体素质水平测试,例如60米跑、纵跳、5分钟跑、YOYO测试、血乳酸测试、功能动作筛查等指标,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即可客观准确地帮助教练员了解青少年体能发展状况,以规范训练的强度与量度,对于进一步有针对性地发展运动员的体能训练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实施过程中,多数足球教练和体育教师对体能训练的认知不足,忽视了体能训练的重要意义,无法合理地平衡体能训练与技战术能力之间的关系,便将较多精力和时间分配在青少年的技战术训练上,导致体能水平成为限制青少年足球竞技能力发展的障碍。此外,青少年的心理品质薄弱,对枯燥、艰苦的体能训练缺乏毅力,短期内难以看到自己的训练效果,便在精神上懈怠。所以,在青少年足球体能训练实践中,提高体育教师和学生对体能训练的认识、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使青少年在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和心理品质等多层面得到发展,实现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

3.2 身体功能训练的科学运用

我国最早提出“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即“从严、从难、从实战出发、大运动量训练”[7]。“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指导着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但其存在的弊端也逐渐引起科研人员的反思和探索。随着体能训练的逐步研究,越来越多的科研工作者关注到身体功能训练,闫琪[8]整合国内外体能训练专家的观点,建立了功能性体能训练的金字塔模型,包含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要求运动员具备高质量的身体功能动作模式,具备基本的身体灵活性和稳定性;第二个层次要求运动员具备竞技体育所需要的爆发力、速度、灵敏、反应、力量等功能;第三个层次要求运动员的身体符合本项目专项比赛的需求。

在足球专项技术中,任何技术动作都是由基本的身体动作模式所构成,例如走、跑、跳、投、踢、推拉、蹲、旋转等。因此,在青少年阶段,进行足球专项练习之前,需要进行的功能动作筛查,在确定身体运动功能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呼吸、身体姿态、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动作控制和基本动作模式等训练,使机体具备基本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躯干的稳定性,掌握正确的人体基本运动模式,通过系统的体能训练来提高动作过程中的经济性,降低力量在动作过程中的损耗,形成最优传递效果的动力链;此外,高质量的动作模式避免了代偿性动作的发生,保障了人体肌肉或肌肉群在最佳状态下工作,降低了运动损伤的发生率。

3.3 位置体能的区别对待

足球比赛里每队各11人,参与人数较多,位置分工明确,大致分为守门员、后卫、前卫和前锋等位置,不同位置的足球运动员在场上工作职能与作用是不同的,由此他们的体能特征也存在差异。在身体形态方面,表现出守门员的平均身高、体重和克托莱指数大于后卫,后卫大于前锋,前锋大于前卫的特点;在身体机能方面,前卫的有氧能力显著高于其他位置的队员,其最大摄氧量的数值明显低于场上其他位置队员;在运动素质方面,守门员的伸膝能力和握力最好,后卫的屈髋能力和背肌耐力最好,前锋的速度素质优于其他位置队员。

由于足球运动员在场上的位置分工存在差异,使得不同位置的足球运动员在竞技能力有着不同的要求。国外学者JensBangsbo曾对足球运动员的位置体能进行了研究:守门员主要体现在跳跃接球和鱼跃扑球的能力,中后卫和前锋需要进行大量冲刺、快跑、跳跃和头球,对其无氧供能形式要求较高,中场球员的跑动距离最多,但强度较低,因此属于氧化能系统供能[9]。由此可见,从体能角度来的看,不同位置的球员活动方式不同,导致对体能训练的方式和方法也存在显著差异。

3.4 运动损伤的有效预防与及时治疗

足球运动技术复杂,对抗激烈,全身需要经常在变换体位、高速奔跑下完成技术动作,所以损伤风险高。足球运动损伤又可分为急性损伤与慢性损伤,慢性损伤常见于关节劳损,多发于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和肩关节等部位;急性损伤一般是由运动场地质量不好、准备活动不足、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犯规等原因造成。可见,足球运动中受伤风险高,运动前的准备活动和损伤后的治疗与康复训练显得不可或缺。

对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而言,尤其是校园足球中的学生,首先在体能训练中应做好关节的防护训练,提高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形成正确的运动模式,从而避免关节的长期劳损或运动代偿,同时加强运动损伤预防知识的学习,通过有效而充分的准备活动、运用保护支持等措施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其次,在训练前或比赛前,都应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使身体和心理进入工作状态,减少运动中急性损伤的发生,是青少年预防运动损伤的中心环节;最后,对于已经出现运动损伤的青少年应“早诊断、早治疗”,以科学合理的膳食营养作为保障,从而降低足球运动伤病的风险,维持身心健康。

3.5 青少年运动员长期发展原则

运动员竞技能力的获得方式有先天和后天两种方式,先天性的竞技能力是通过遗传效应得来的,后天性的竞技能力则是通过运动训练活动获得的,以至于竞技能力的提高均需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得到明显的表现和改善。其中,体能水平的提高就是各生理系统机能的提高为基础,而表现为高度发展的运动素质,是一个缓慢而持久的过程,所以运动员的发展需要长期的、多年的训练规划。

青少年的足球体能训练不应只为眼前的发展,而应该将青少年足球训练的各个阶段良好地衔接起来,保证不同层次的组织完成各自的任务,使青少年运动员得以保持训练的系统性,在最佳竞技年龄区间表现出最高的竞技水平。因此,为了将校园足球中培养的人才输送至专业运动队或者职业足球俱乐部,必须要以健全的、系统的多年训练计划作为保证。运动员长期发展原则(Long-Term Athlete Development)则是避免青少年过早的专项化,帮助延长运动寿命,保持运动状态。

4 结语

4.1 体能训练在青少年足球训练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推动者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发展。体能训练既可以帮助青少年预防运动损伤,延长运动寿命,提升竞技能力;还可以增强青少年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促进身心良性发展,强化终身体育的意识。

4.2 在青少年足球训练过程中,需结合足球运动的专项特征、青少年身心发育特点来合理地安排体能、技能等多方面竞技能力的训练,才能整合成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发挥出理想的训练效果。

4.3 青少年足球体能训练应从重视体能诊断和强化体能训练意识、身体功能训练的科学运用、位置体能的区别对待、运动损伤的有效预防与及时治疗、运动员长期发展原则等角度考虑,设计出科学的、系统的体能训练方案与计划。

猜你喜欢
足球运动体能训练竞技
足球运动对超重、肥胖儿童和青少年体质与健康影响的系统综述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第1-3届冬季青年奥运会竞技格局分析
康复性体能训练在跆拳道运动损伤中的防治研究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包头市第十一中学学生足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
我国冰壶运动员备战冬奥会竞技体能训练的研究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中职体育教学中有效开展足球运动的研究
世界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