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峰,向 炜,蒲海涛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三农”问题一直是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关心的问题,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聚焦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再次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要把“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长期以来,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而导致城乡全民健身发展不平衡,使得体育公共服务体系在农村发展的进程中显得相对滞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社会转型必然引起社会互动模式的重要变革[1],体育作为农村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增进农民的身心健康、减少疾病,还可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在我国占据的基数达到全国总人口的一半以上,这一基本国情就决定了农民体育工作将成为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的重点和难点,没有中国农民的健康就没有全民族的健康。特别是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树立“大健康”观念,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农民的体育生活方式作为是乡土文明的重要体现,是农村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农民良好体育生活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也是构建和谐新农村的必需所在。
湘西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为湖南的“西北门户”,其中以苗族和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77.21%,是湖南省进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唯一地区。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战略,我国对西部农村的教育、文化等投入相对较少,尤其类似湘西这样的偏远的民族贫困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严重缺失,体育基础设施的滞后形成了苗族村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特征,特别是有的村拥有篮球场和乒乓球的数量还未达到“亿万农民健身工程”的基本要求,公共体育资金财政投入资金较少,体育基础设施滞后及体育经费匮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当地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进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后,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3],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准确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对“三农”的新要求。而农村体育开展一直是软肋,由于文化、经济、交通等原因,体育公共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严重滞后及公共体育服务渠道不畅等,造成农民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所能提供的体育服务相对不足的矛盾。
由于湘西属于经济欠发达贫困地区,农村主要经济收入都来源于农作物,农民整体经济渠道比较单一,收入水平每年增长幅度不明显,绝大多数农民还在为生产和生活而奔波不息。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大多数农民都外出打工,留守村落都以中老年人为主,他们整体文化水平偏低,不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的重要性,认为日常的农作完全可以充当体育活动,没有必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其他体育活动,农民整体健身意识薄弱。
据调查,尽管绝大多数湘西苗族村落每年一般都会组织以“篮球赛”、“舞龙”、“舞狮”、“苗鼓”为主的体育活动。整体看来,村委会组织体育活动比较单一,数量少,特别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较少,体育组织体系不够健全,村民的日常体育活动都以自发组织或个人锻炼为主,农民对体育活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没有专门的社会健身指导员给农民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
调查显示:湘西苗族村落农民患病的主要类型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风湿病、支气管炎等病,其中影响农民身心健康的第一杀手为“心血管疾病”,主要原因是湘西属于典型的“老、少、边、山、库、穷”地区,医疗条件相对较差,农民健康意识较差,生病后不轻易地第一时间到医院治疗,有以抗而过的想法,其次在饮食方面,农民长年累月喜食高盐腌制食品和饮用自制米酒的习惯[4],经常抽自己种的旱烟,这可能是导致农民患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加之山区常年湿度大及气温较低,农民常感冒后不及时的吃药,很容易患上支气管炎或风湿等疾病。
苗族村落农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为健身跑、慢跑、棋牌、广场舞类、武术类等活动,其中排在前五位为:健身跑和慢跑为41.8%,棋牌类为29.1%,广场舞为22.7%,武术为9.1%,舞龙舞狮类为7.3%。农民在参与体育活动项目选择上,往往会选择运动强度不大又可以控制的健身走、慢跑、广场舞等健身项目,而棋牌项目是作为年龄较大的农民的主要休闲方式之一,这些项目最为简单和实用,不受场地和器材的限制,最为农民所接受。其次,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场地看来,在自家庭院及周围锻炼的位居于第一,占35.5%;其次选择在乡村健身路径锻炼的为23.6%,到树林或空地锻炼的为20.9%,到学校场所锻炼的为9.1%。主要原因是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不足,体育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且布局不合理。
调查表明:苗族村落空巢农民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相对较少,每周活动1次的占34.5%,每周活动2-3次的占40.9%,而每周活动3次以上的仅仅只占16.4%。从农民每次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看来,总体不乐观,体育活动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仅占45.5%,位居榜首,其次为1小时以内的占33.6%,只有14.5%的农民活动时间在1小时以上。从体育活动强度反映出,农民参与体育活动强度普遍较低,其中绝大多数农民认为体育活动只要微微发热和出汗为宜,很少进行中等强度与大强度的锻炼。据统计,苗族村落农民的体育人口仅仅只有17.5%,与中国体育人口33.90%的标准相差甚远[5]。
动机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动力源泉,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导向和指引作用,动机决定了行为的动因。调查显示,苗族村落农民参与体育活动主要目的排首位的是祛病强身,占68.3%,其次为消遣娱乐,排解空巢状态下的空虚和寂寥,占总人数的37.6%,排第三和第四的分别是提高机体能力和与人交往,分别占20.3%和15.4%。由此可见,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农民的体育生活观念不断得到改变,祛病强身、消遣娱乐、提高机体能力及与人交往等体育动机已经深入苗族村落农民的体育生活,并占有重要的位置。
农民体育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文化,而这种文化在苗族村落的历史变迁中正以传统文化为根基,不断推陈出新,新旧文化的交融已得到错落农民的普遍认同[6]。由于湘西地理位置的特点,至今仍保持完好的古朴民风民俗。长期以来,受楚湘文化浸润熏染的湖南西部边陲,苗族村民休戚与共,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民俗体育活动,逐渐形成了包括苗鼓、舞狮、武术、芦笙舞、广场舞、扭秧歌、拖花炮、上刀梯、武术、拔河、接龙等民俗体育活动。特别在重大节日活动,村民都会以鼓相迎,以鼓作乐,在春节前后、农历 “四月八”、椎牛、赶秋、婚嫁、丰收喜庆、迎宾客等重大活动也显得尤为突出,使得这片古老的村落流光溢彩,透过这一现象,湘西的民俗体育伴随着村落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推广与普及,它是形成农民良好体育生活方式的催化剂,促进农村文化的和谐发展。
强化对农民体育兴趣、态度、价值观念的引导,政府通过电视、网络、橱窗、讲座、报纸、宣传单等媒介,大力宣传体育的健身价值,定期组织农民开展健康知识讲座,通过开展体育活动为载体,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体育健身意识和参与意识,通过各种体育活动的开展,激发农民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观能动性,让农民享受到体育健身的乐趣,推动农村体育健康稳定发展,让农民逐渐养成科学体育生活方式,从而保障村落农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
各级地方政府要高度重视和支持农村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它作为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一部分,地方政府要充分依托社会,通过政企合作和以精准扶贫的方式改变苗族村落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现状,行之有效地合理运用体育彩票、公益金、体育旅游、企业赞助和个人捐款等手段,保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开展有充足资金保障,逐渐摸索一条适合苗族村落体育健康发展的有效路径,真正实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的发展。
加强地方政府职能,不断完善农村体育活动组织建设,建立由县(市)—乡镇—村落三级村民体育协会为主导力量的各种形式的村落体育组织[7],全面发展城乡一体化,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等体育法规及政策,它是保障农民参与体育、享受体育权利的法规制度,同时也是构筑农民体育生活方式根本保障。与此同时,地方政府部门要以发动社会力量,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指导,制定和出台与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相配套的办法,以保障农民享有体育权利[8]。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构建和谐农村和协调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加强农村学校体育要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充分利用“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带来的便利,最大限度地改善和提升农村学校的体育基础设施,积极为苗族村民和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环境,实现农村体育资源被学生和村落农民共享的权益,避免因场地、器材受限而影响农民进行体育活动的尴尬局面,从而促进农民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其次,充分发挥农村体育教师资源,建设一支思想素质硬、综合素质高、极具敬业精神的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在课余时间兼任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以及各项农村体育赛事的裁判员,指导村落农民进行科学的健身活动。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9]。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关注湘西苗族村落农民的体育生活方式,不仅仅是关心他们的健康问题,更是关系到一个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问题。农民的体育生活方式作为农村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内在要求,是新时代赋予党和全国人民的重大历史使命,是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它对于消除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举足轻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