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花 刘正安
(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05)
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逐步成熟的发展阶段,虽然已经具备一定的负面思想抵抗力,但是依旧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之风的影响,特别是在互联网普遍应用的今天,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思想更为多样。随着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逐步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经历了恢复重建期、推进发展期及深化丰富期,发展至今,已然转变为开拓创新时期。此时,“立德树人”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根本任务。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需要着重落实的工作内容包括:聚焦立德树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突出核心任务,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引领与价值引领。
现阶段,国内外形势变化明显,为了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培养高质量的青年人才极为必要,他们是推动我国更好发展的“生力军与突击队”。国家加大了对大学生能力、思想培养的重视程度,加强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注程度与投入度,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达到强化大学生责任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效果。总体而言,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总体指向为培养能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充足、高质量的人才支持。
“立德树人”是我国五千年文化历史中的精髓部分,也是非常重要的精神文化。立德是坚持德育为先,通过正面教育引导人、感化人、激励人;树人是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合适的教育塑造人、改变人、发展人。[1]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立德树人”理论做出了深刻阐述,提出可以从三方面入手解读“立德树人”的内涵。
第一,以德立身。教师承担着教育学生的任务,其言行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要道德高尚,不断完善自己,重视自身修养。第二,以德立学。强调“德”与“学”的统一,教师要利用社会主义道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推动大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素养。第三,以德施教。强调“德”与“教”的统一,教师在实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科学精神、道德观念,促使其转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教师切实承担起自身“引路人”的责任,锤炼大学生的品格,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对奉献祖国的认识与理解。
1.贯彻党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教育方针也发生了多次改变,推动着我国教育事业更好的发展。在新时期背景下,国家将“教育优先发展”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主要战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同时还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性任务,在教育活动中,要求“积极培养出德、智、体、美全面健康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在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立德树人”占据着根本任务的地位,从侧面反映出抓住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关键问题。[2]总体而言,“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贯彻党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以及生动体现。
2.培养能担大任时代新人的要求
人才是保证国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现阶段,国际竞争愈加激烈,强化高素质人才培养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目标。同时,我国在当前的发展中提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对于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人的时代新人教育培养,提出了更多要求,推动着高校教育的改革。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在强化大学生思想素养方面承担着重要职责。近几年,国家之间的教育交流愈加频繁,互联网时代的兴起与发展,使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文化愈加多样,需要大学生要具备良好的抵御能力。“立德树人”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能使其具有明辨是非能力,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3.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的迫切要求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效果与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息息相关,也与“如何培养以及为谁培养”的问题有着紧密联系。在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重点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促使“全程育人”及“全方位育人”成为现实。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未来社会发展的新鲜血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紧密结合“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及“文化育人”,提高“立德树人”的实效性,促使大学生成为“四有青年”(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3]
4.推动中国梦实现的现实要求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果,已然步入新的发展阶段,推动着我国国际地位不断提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展开中,需要包括大学生在内有志青年的努力奋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贡献自己的力量。[4]基于这样的要求,在高校教育中,不仅要强化大学生的专业能力,还要对其进行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认识到自己在实现中国梦中承担的责任。此时,需要在坚持“立德树人”这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根本要求的基础上,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强化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并逐步形成文化自信、理论自信,在发展个人能力素养的同时,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1.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
在实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在不同的角度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个人品德、待人接物及事务处理方式。相关教师要全面、真实、及时地了解学生思想波动及个人想法,形成针对性更强的教育教学策略。当学生遇到现实问题,需要教师第一时间指导时,教师要解决学生的个人困难,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要具备坚持不懈的精神,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升级。
2.体现教育公平与公正
在教育事业的展开中,无论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其他类型教育,均需要教师体现出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大学生之间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教师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应引入个性化教育方法,避免用不平等的眼光看待学生,这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职业素养。教师要加大对学生的关注力度,明确学生的优势及不足;与学生展开和谐、良好的互动交流,提升学生对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工作的认可程度;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第一时间为学生提供指导与帮助。
3.教师思想方面的要求
教师必须清晰、准确地认识到自己的工作任务,并具备极强的责任感,为国家发展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相关教师还需要与学生一同规划出适合学生个体的学习发展方式,帮助学生形成正确、可行的人生规划,制订出正确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相关教师还应当促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当前的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中所承担的责任,主动学习新知识,为国家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阶段,国内外形势均发生较大变化,特别互联网普遍应用的今天,大学生接触的信息、思想更为多样,这些内容均对大学生的思想认知造成一定冲击,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更多挑战,也指明了发展方向。如何增强大学生的负面思想抵御能力、是非辨别能力,并强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推动大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工作方式均要围绕这一问题进行制订。[5]
1.更新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模式
优化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体系,确保教育内容涵盖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内容。教师可以使用专题讲座、微课教学等形式,将十九大精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扩充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中,保证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高度。
2.搭建多层次复合型活动平台
充分发挥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联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宣传手段,构建起集新媒体、校园广播、宣传展板为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实现“线上+线下”联合宣传,进一步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在实践中,学生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向教师提问,并与其他学生交流互动,消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的时间与空间因素限制。在此基础上,高校还应当积极组织多形式、多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朗读比赛、文体活动、专题讲座、各类社团活动等,丰富大学生的实践体验。
3.推动思想教育与规范管理的融合
重点关注学生的行为管理,依托制度约束与规范学生的行为,促使学生将认知转化为实际行动,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定期举办有关良好行为习惯的活动,例如劳动习惯养成教育周活动、寝室卫生检查与评比活动、大学生行为规范主题班会等,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齐抓共管
联合高校党委书记、各学院的院长、班级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等高校教师职工组成工作小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合力,实现齐抓共管,为“立德树人”任务的达成提供充足的人力支持。
2.环环相扣
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落实至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习实训、毕业就业等各个阶段;融合对学生行为的考核评价,切实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推动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方面的作用。
3.优化环境
持续强化高校的硬件建设,包括综合实训大楼、标准化学生更公寓等,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调整高校的文化建设,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校园文化;培养、宣传优秀教师与学生典型,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用身边事、身边人对学生进行感染与教育。
随着社会背景的不断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逐步发生改变。当前,“立德树人”成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根本任务。高校应通过聚焦思想核心问题展开教育、多管齐下实施全面教育、联合多方力量形成教育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