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计算机通识课程渗透德育的探索

2021-11-24 08:05胡军
中学生学习报 2021年19期
关键词:渗透方法德育高职

胡军

摘要: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可见,注重在高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使学生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培养良好的计算机应用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应该认真研究的课题。作为高职计算机通识课程教师,应当分析计算机通识课程的特点,了解受教育者的学习需要、心理特点、道德认识水平,找准计算机课程和德育内容的结合点进行德育渗透,以提高德育的有效性,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基于此,本篇文章对高职计算机通识课程渗透德育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通识课程;德育;渗透方法

引言

计算机在生活各个领域的迅速普及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信息传输更加方便有效。同时,对当代从业人员的计算机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计算机普及教育课程已成为主要必修课之一,也是专业计算机技术普及的主要领域。但是,在教学生计算机知识的同时,也迫切需要培养道德教育。当今社会,学生往往没有遵守社会道德,贬低和侮辱祖国,甚至犯罪,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思考学生的道德教育。德育是学生学习的重要任务之一,是维护学生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大局相关的战略任务。传统上,学生道德教育是政治教学的任务,但我们不知道每个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学科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工作,加强学科间的合作,使学生能够受到德育工作的广泛和长期影响。

一、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课程教材的现状

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课程是培养高职各专业学生信息化素养重要的一环。课程教学的展开离不了教材的应用,二者相辅相成。高职院校根据各自的教学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标准选择不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现阶段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课程的教材大体可分为传统型教材、项目型教材和数字化教材。传统型教材是指理论知识点较多的教材,在讲解知识点是举例解释该知识点。项目型教材是近年来根据职业教学改革推出的一种模块化教材,把知识点融入到每一个项目模块中展开。数字化教材,是以纸质教材为蓝本的富媒体教材。数字教材不是纸质教材的简单数字化,而是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把传统纸质教材与数字技术的融合,通过二维码建立链接,将试题、视频、音频等富媒体资源呈现给读者。

二、融入德育,教、育一体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匠精神、集体精神等融入设计的工作任务中,从学、做、导、测、评五个方面设计教材组成结构。以学习内容为主线,学生专业为导向,学生为主体,通过活页式实训教材,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随书的数字资源和实训内容,提高学生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通识教材建设的改革,将新技术、新理念、新教法、新案例不断充实到教材中。课程资源库平台化实现了教材立体化,这是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纸质教材的完美结合,灵活的自主学习,拓展了学习空间,丰富了学习方式。“活页”和“教材”双重属性的结合将开放性、灵活性、变通性、创新性充分给到教师和各专业的学生,方便教师灵活地排序和选择项目任务。结合数字媒介应用,进而实现纸质教材向新形态复合型活页式教材的转型,满足当下互联网+的课堂教学模式需求。

三、在主题学习任务中渗透德育

为了能够有效地在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师要充分发挥计算机课程自身的优势,注重在主题学习任务中渗透德育。比如,在给学生设计作业时,要尽量选择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或时事新闻作为主题,并要求学生在作业中适当加入自己的评论。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制作能够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海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下载相关图片,再配上相应的美文,然后进行图文编排。教学“PowerPoint”时,可以设计“我的家乡”主题作业,要求学生在主题作业中介绍家乡的地理位置、历史、文化特色、风俗习惯、美景和美食等。当前,由于一些因素,有些学生对部分传统节日或纪念日有些陌生了。因此,在傳统节日或纪念日来临之际,教师可以让学生到网络上查找与这些主题相关的资料,然后制作相应的主题海报,加深对这些传统节日或纪念日的了解。例如,在端午节来临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上网查找并下载与端午节相关的文字资料及图片资料,并进行图文混排练习,这能让学生加深对我国传统节日内涵的了解。又如,在“一二·九”运动纪念日来临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一二·九”运动为主题制作专题海报。学生会根据作业要求,到网络上查找与该主题相关的图片及文字资料,然后进行合理的图文混排。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练习计算机操作技能,还可以在查找、收集、整理资料及作品展示过程中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或纪念日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意义。

四、教学内容的更新

构建通用计算机课程体系后,首先更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内容。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在内容传递中的计算机思维能力和信息素养,教育学生掌握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生活和学习中出现的问题;编程课程中,基于案例的教学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程序语言构建算法模型的主要途径,从而为解决职业问题奠定了基础。关于专业能力培养,与学生掌握的编程语言合作,在实践中应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结束语

概括地说,在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渗透德育的过程中,有必要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测试德育渗透的效果,及时发现问题,为德育随后的渗透创造方向。

参考文献:

[1]郝兴伟,张强.智能时代计算机通识教育的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9(Z1):72-74.

[2]杨勇,曹自洋,张元晶,朱其新,刘威,杨建锋.关于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基础通识课的若干思考[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6):106-107.

[3]陈艳,李新玉,彭元珍.湖北省双一流高校《计算机基础》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9,18(05):69-71.

猜你喜欢
渗透方法德育高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高职数学教学和创新设计的渗透
wolframalpha在高职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形思数,以数想形
初中历史岳麓版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渗透
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方法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高校“德育为先”的理论、实施及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