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玉洪
摘 要:道德与法治是初中教育体系中的一门重要学科,该学科在培养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觀念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降低道德与法治教学难度,让学生从现实生活出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道德与法治知识,提高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教师可以借助从生活中取材、创设生活化情境、走进生活场景、依托信息技术等途径,积极运用生活化教学模式。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模式;取材;生活化情境;生活场景;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35-0052-03
道德与法治内容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其只有依附于现实生活来展开教学,才能充分彰显其价值和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经过提炼与整合以后就具备高度概括及抽象的特点,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必须借助生活资源和真实案例来对道德伦理知识与社会法律秩序进行立体诠释。然而,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脱离实践、纸上谈兵、不注重利用生活资源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引导等问题,致使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缺乏灵活应用知识的能力,不具备法治意识,无法有效利用所学知识来指导现实生活和规范自身的思想言行。初中生的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学校对这一时期的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十分重要的。毫不夸张地说,当前部分青少年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不强、道德品质不高、思想行为不端等问题与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低下不无关系。因此,探究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价值及实施策略很有必要且意义重大。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教育只有融入生活,才能凸显其价值,才能体现出教育是为现实生活服务的理念。道德与法治本身是一门强调实践、应用和服务生活的学科,该学科与现实生活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道德与法治教师必须认清这一点,并善于从生活中取材,赋予教学内容趣味性、生活性,将抽象晦涩的概念理论、法律规则转化成立体生动的现实案例、具体行为,以达到强化学生理解、简化学生记忆的教学效果。
生活化教学模式应用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积累在生活中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经验,提高学生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能力。第二,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对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进行补充和完善。用生活化的资源来解释道德概念、社会规则、法律制度的内涵,可以降低教学难度,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第三,实施生活化教学,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教师借助社会上的热点事件、焦点内容、典型现象来讲解道德与法治知识,可以让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了解道德与法治知识,了解违规违纪、无品无德的严重后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二、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1.从生活中取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延伸
教师要善于根据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取材,对抽象的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延伸,让道德与法治知识以更直观、具体、立体、生动的方式呈现出来。教师要聚焦现实问题,多角度展现道德与法治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形式、应用流程、应用方法、应用要点等,确保学生可以应用道德与法治知识去分析、思考和解决生活问题,帮助学生养成善用生活素材来理解和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良好习惯。首先,教师要对道德与法治教材有透彻的了解,掌握各章节知识点的教学目标、教学特点、教学内容,为寻找与其配套、对应的生活素材提供指导方向和参考依据。其次,教师应用的生活素材最好是一些具有争议性的时事热点、经典案例、社会焦点或学生经常遇到的现实问题,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距离,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最后,教师要对教材内容与生活素材进行精心设计,让课堂教学以主题探究的形式切入,以案例剖析为基础,以问题解答为线索,以合作探究为途径,以反馈总结为收尾,确保整个教学活动是科学系统、趣味十足的。
例如,教学“诚实守信”这一内容时,教师要对“诚实守信”进行拓展延伸,从“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什么要诚实守信”“哪些行为是诚信行为”“说谎欺骗的后果”“诚实守信的特征与表现”等问题切入,从生活中寻找与诚实守信相对应的案例与素材。如“商鞅立木为信”“烽火戏诸侯”等历史典故能够很好地诠释诚信的价值,彰显诚信的影响力;《金斧头、银斧头和铁斧头》及《狼来了》等故事生动描述了诚实守信所带来的回报与满嘴谎言所导致的后果;《感动中国》节目中的诚信人物以其事迹向学生展示哪些行为是诚信行为,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诚实守信是最珍贵的人格魅力。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先将生活素材与教材知识点一一对应,然后对具体案例进行详细剖析,再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理解“诚实守信”的内涵特征、行为准则、价值意义、现实表现,从而达到强化学生认知、感染学生情绪、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价值观念的教学目的。
2.创设生活化情境,调动学生情感体验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的获取过程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即打破旧的知识结构体系,融入新的知识,然后生成新的智慧、经验及感悟的过程。学生身处逼真的情境中时,注意力是最集中的,思维是最活跃的,分析知识、感悟知识、建构知识的能力也是最强的。因此,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利用各种感官去观察分析、感知体验,从而产生心理、情绪、精神层面的变化,获得最真切的体验和经验。生活化情境可以形象地解释一些抽象的知识概念,赋予教学内容情感和温度,更好地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实现。
例如,教学“家的意味”这一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加准确、全面地理解“家”的内涵和价值,教师可以通过创设生活化教學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逐一理解构成“家”的各种要素,如住所、父母、家庭、家风、亲子关系等。首先,教师可以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进行课程导入,营造温暖、温馨的氛围,引导学生回忆美好的家庭生活的瞬间。然后,教师可以播放父母教孩子牙牙学语、蹒跚学步的视频,以及父母照顾生病孩子的图片,来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回忆家的温暖。接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内说出父母最令自己感动的瞬间及美好的家庭生活故事,再从中选出最感人的故事。各小组确定故事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来再现当时的情景,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感受父母的辛劳和对子女的一片爱心。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反思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相处方式、沟通方式等,并逐渐渗透“孝道”“尊重父母”“赡养”等德育思想,让学生实现对“家”的理解的升华。这种贴近生活的生活化教学情境具有很强的代入感,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对“家的意味”有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诠释。可见,生活化情境教学在塑造学生品格、提高学生素养、端正学生行为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走进生活场景,设计课外拓展活动
现阶段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依旧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学生往往知道道德与法治知识的重要性,也掌握一定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却很少能在生活中具体实践。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为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没有引导学生自主体验、积累经验,所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深刻,对知识的应用意识不强烈,对知识还停留在简单的认知层面。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以教材为基础,以生活素材为切入点,设计出探究性强、实践性强的课外拓展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教材与教室,积极感悟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了解社会规则、社会秩序、道德素养的内涵与作用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还可以让道德与法治知识真正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促使学生成长为遵纪守法、品行端正的优秀青年。
例如,教学“理解权利与义务”这一内容时,讲完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实践调研活动来帮助学生巩固基础、应用所学。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记者的身份对自己的家庭成员进行调查,了解每一位成员的年龄、职业及其在家庭、社会和职场中所拥有的权利及所承担的义务,并形成文字性调研报告,然后在下一堂课进行探讨和总结。这样的课外拓展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公民的权利与义务,实现知识的内化。又如,教学“遵守社会规则”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社会进行调研,了解各种交通标志的含义,并在交通路口进行实际观察,梳理出马路上比较常见的违反交通规则的行为,如骑电动车不戴头盔、闯红灯、不礼让行人、随意鸣笛、会车时开远光灯等。然后,学生可以将自己发现的这些问题整合起来,再通过上网查资料、询问交警叔叔等方式掌握交通规则常识。这样,学生就能更好地理解交通规则,认识到遵守交通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进而引申到公民必须严格遵守社会规则,这样才能打造井然有序、舒适的社会环境。在此基础上,学生就会在日常生活中更加严于律己,成为遵纪守法、有社会公德的人。
4.依托信息技术,构建线上教学网站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早已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为信息化教学创造了便利条件。将现代信息技术引入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必要之举,也是必然趋势。以往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会给学生布置纸质作业,作业题目通常是一些理论性的分析题、填空题与应用题等。学生在书写这些作业的过程中,只能面对枯燥的理论文字,不仅缺乏思维的碰撞与深入的沟通,也无法在脑海中将道德与法治知识与现实生活建立起联系。这样的作业,很难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很难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迁移应用和拓展应用。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可以让道德与法治课堂生动、活泼起来,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教师可以借助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线上教学网站,建设线上专项教学资源库。教师可以从生活中选取素材,搜集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案例,并对这些案例进行设计与改编,使其成为趣味十足的综合题与测评题,然后利用这些题目举办竞赛答题活动,开设沟通探讨板块,将以往单一独立的作业解答过程变成多人互动、开放立体的探究过程,为学生提供各抒己见、分享经验、交流心得的学习平台,实现学、练、测、评的一体化。道德与法治线上专项教学网站,可以为教师的教学设计、学生的深造学习提供强大支撑,让整个教学变得更加系统全面,让教学方式更加符合当代学生的信息接收习惯,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也能确保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背景下,各学科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必然趋势。对于实践性与综合性很强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只有应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体现其学科特色,彰显其学科价值,加速其教学目标的实现。生活化教学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拓展教学内容、具化抽象知识、引发情感体验、提供实践机会等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确保学生在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究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内化与应用,让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正确社会价值观念,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汪海澜.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J].教育观察,2019(30).
[2]崔文捷.生活化教学,构建魅力道德与法治课堂[J].新教育,2020(26).
[3]方文凤.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应用[J].吉林教育,2020(25).
[4]孙品琼.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20(12).
[5]王芳.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及其对策分析[J].天津教育,2020(09).
[6]姜红梅.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9.
[7]周敏芬.培植生活土壤,静待道德花开——基于生活化教学理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浅思[J].教师,2019(17).
[8]谢燕原.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常见问题探析[J].新课程研究,2019(13).
[9]齐笑蕾.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D].天水师范学院,2017.
[10]張芳.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甘肃教育,2019(07).
[11]钱芳.初中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8(16).
Discuss on the Application of Life-oriented Teaching Model in the Teaching of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Wu Yuhong
(Hetian Middle School, Changting County, Fujian Province, Changting 366301, China)
Abstract: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is an important discipline in the junior middle school education system, this disciplin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awareness of abiding by discipline and law and guiding students to form correct valu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life-based teaching model helps to reduce the difficulty of moral and rule of law teaching, enable students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master moral and rule of law knowledge from real life, and improve their ability to apply moral and rule of law knowledge to solve real-life problems. Teachers can actively apply the life-oriented teaching mode by means of taking materials from life, creating life-oriented situations, entering life scenes, relying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so on.
Key words: morality and rule of law; life-oriented teaching mode; take materials; living situation; life scene; information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