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型肥胖对局部进展期胃癌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的影响

2021-11-24 06:35:36李敏哲杜燕夫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2021年11期
关键词:廓清全胃腹型

沈 荐 李敏哲 杜燕夫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普外科,北京 100020)

腹腔镜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的治疗,临床疗效等同于开腹手术[1]。腹型肥胖患者腹腔内脂肪堆积,会增大腹腔镜下操作难度,在全胃根治性切除术中尤为明显。本研究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20年7月89例行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的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肥胖组32例,非肥胖组57例,以评估腹型肥胖对手术的影响。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标准:①年龄18~80岁;②病理诊断为胃腺癌;③术前或新辅助化疗前超声内镜和腹部增强CT检查确定胃癌浸润深度为T2~T4a;④行腹腔镜全胃切除D2淋巴结清扫术。

排除标准:①术前存在严重器官功能障碍;②残胃癌;③肿瘤远处转移;④未能行根治性手术切除;⑤肿瘤侵及比邻器官,术中联合脏器切除;⑥围手术期未规范化疗。

共89例纳入本研究,参考中国成人腹型肥胖标准[2],腰围男性≥85 cm、女性≥80 cm为肥胖组,共32例;非肥胖组57例。2组治疗前一般资料比较见表1,除BMI外,差异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表1 2组一般资料比较

1.2 方法

所有局部进展期胃癌均建议术前行新辅助化疗,根据患者意愿选择行新辅助化疗或直接手术。新辅助化疗方案为SOX(奥沙利铂+替吉奥)2~4周期,最后一次化疗后4~5周完成手术。

2组均由同一医师团队按之前文献报道[3]方法完成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全麻,平卧分腿位,五孔法置入trocar,术者站于患者左侧,一助站于患者右侧,扶镜手站于患者两腿间。于横结肠上缘打开大网膜,向左侧游离,松解大网膜与脾的粘连,切断胃网膜左血管,廓清第4sb组淋巴结,切断胃短血管,廓清第4sa组淋巴结,继续游离至贲门上3 cm,廓清第2组淋巴结;向右游离,切断胃血管,廓清第6组淋巴结。切除横结肠系膜前叶及胰腺被膜,紧贴胰腺上缘分离,显露脾动脉近端,廓清第11p组淋巴结,向右侧游离显露腹腔干,切断胃左血管,廓清第7、9组淋巴结。显露肝总动脉,沿其前方及上缘游离,廓清第8a组淋巴结。沿胃十二指肠动脉及肝总动脉游离显露胃右动脉及肝固有动脉,廓清第12a组淋巴结,切断胃右血管,廓清第5组淋巴结。沿胃壁小弯向贲门分离,廓清第3、1组淋巴结。裸化脾动脉,显露出脾门各分支血管,廓清第10、11d组淋巴结。距幽门远端3 cm切断十二指肠,取上腹部辅助切口,Roux-en-Y重建消化道。

1.3 观察指标

①围手术期指标:包括中转开腹,手术时间(建立气腹至缝合切口),术中失血量(染血纱布估算加吸引器血量),术中输血,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出院标准为能进软食,已排便,无发热、腹痛等不适,引流管已拔除),术后并发症(参照外科术后并发症Clavien-Dindo诊断分级标准[4])。②术后病理指标:包括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率、阳性淋巴结数、肿瘤pTNM分期。③术后生存情况:2组出院后电话、门诊复查方式随访至2021年1月,门诊复查内容包括血清肿瘤标记物、胸腹部影像学检查及胃镜,了解肿瘤是否复发及患者生存情况。胃癌术后复发的诊断标准:胃镜发现食管空肠吻合口肿物,活检病理确诊为胃腺癌。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组均完成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无术后30天内死亡。2组围手术期指标比较见表2。对比非肥胖组,肥胖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更多,术后肛门排气更晚,术后住院时间更长,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2组中转开腹率、术中输血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术后病理指标比较见表2,淋巴结清扫数、淋巴结转移率、阳性淋巴结数、肿瘤pTNM分期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肥胖组10例术后出现15例次并发症,非肥胖组13例术后出现19例次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表2),2组术后并发症见表3。

肥胖组术后随访6~60个月(中位数30.5月),非肥胖组6~60个月(中位数27.0月),2组差异无显著性(Z=-0.060,P=0.952)。肥胖组术后2例(6.3%)胃癌复发,非肥胖组术后3例(5.3%)胃癌复发,2组差异无显著性(χ2=0.000,P=1.000)。肥胖组8例死亡,非肥胖组12例死亡,均与肿瘤相关。2组生存曲线见图1,累积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log-rankχ2=0.099,P=0.753)。

3 讨论

随着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大幅提升,肥胖症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自1980年以来,全球已有超1/3的国家肥胖人口成倍增长[5]。在过去的30年间,全球男性年龄标准化平均BMI从22.2(95%CI:22.0~22.4)提升到24.4(95%CI:24.2~24.5),女性年龄标准化平均BMI从22.6(95%CI:22.4~22.9)提升到24.7(95%CI:24.5~24.9)[6]。2017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评估的84个影响人类健康的风险因素中,肥胖排名第5位[7]。肥胖是2型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和多种癌症的重要危险因素,并可能与骨关节炎、慢性疼痛、哮喘、胆囊疾病、代谢紊乱相关[2]。

表3 2组术后并发症[n(%)]

图1 2组生存曲线

机体脂肪含量增高及脂肪分布异常是肥胖症的病理特征,根据脂肪组织分布状况的不同,肥胖可分为腹型(中心型)肥胖和均匀型肥胖两类,腹型肥胖主要表现为内脏脂肪蓄积,而外周脂肪相对正常或减少[2]。BMI是反映肥胖程度最常用的指标,但BMI不能反映脂肪在体内的分布状况,导致BMI对肥胖分类存在误差。因此,还需将腰围列为肥胖的诊断指标,以衡量脂肪在内脏蓄积即腹型肥胖的程度[8]。以腰围定义肥胖比以BMI定义肥胖会获得更多的肥胖人群[9]。

腹腔镜手术的成功实施需要良好的视野和足够的操作空间;既往有多项研究[10,11]表明,对比非肥胖患者,肥胖患者腹腔内脂肪组织过度填充会明显增大手术操作难度,延长手术时间,进而影响患者术后康复。在本研究中,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中腹型肥胖占36.0%(32/89)。行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时,腹型肥胖者腹腔内有效操作空间更小,肥厚的网膜及系膜组织阻碍手术进程,虽然中转开腹率与非肥胖组无显著性差异,但手术时间更长(P=0.000);操作难度增大以及脂肪组织局部血供更丰富,使得术中失血量更多(P=0.003),手术创伤更大。并且肥胖患者多患有内科合并症,对创伤应激反应能力较差[12],故肥胖组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更慢(P=0.017),术后住院时间更长(P=0.025),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没有增加。淋巴结清扫数目是评价胃癌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如果区域淋巴结廓清不彻底,可能影响胃癌患者生存期[13]。在本研究中,2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无显著性差异,术后随访2组复发率及生存率亦无显著性差异。

综上所述,腹型肥胖增加了腹腔镜胃癌全胃D2根治手术的操作难度,对比非肥胖组,肥胖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失血量更多,术后恢复更慢,但随访结果显示,肥胖组术后总体生存率与非肥胖组无显著差异。

猜你喜欢
廓清全胃腹型
多层螺旋CT 双期增强扫描廓清衰减值鉴别诊断腮腺基底细胞腺瘤和沃辛瘤
针灸联合疗法治疗腹型肥胖效果的Meta分析
简化计算CT增强廓清率在鉴别小于4 cm的肾上腺转移瘤与肾上腺腺瘤中的价值
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对比分析
今日健康(2021年3期)2021-04-14 07:25:18
北京讲话
针灸治疗腹型肥胖的临床研究进展
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效果对比分析
腹腔镜全胃D2根治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及优越性研究
护理干预对小儿腹型过敏性紫癜的护理效果探讨
中外医疗(2016年15期)2016-12-01 04:25:50
腹腔镜下全胃和近侧胃切除治疗胃上部癌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