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美蓉
(陕西师范大学 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文学”作为职官始于秦朝,是“制作文书的小吏”[1]221。汉承秦制,汉武帝重视对文学之士的选用,通过射策考试,使得文学职官的设置得以正式化和系统化。到了曹魏时期,曹操为笼络人才,广设文学,以才能之士充任,为曹魏文学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两晋时期,“王置师、友、文学各一人”[2]743,“郡国皆置文学掾一人”[2]746。文学职务在两晋时成为定制,后代文学设置皆本于此,或扩充,或稍作变动。两晋作为文学职务正式设立的初期,弄清当时文学职务的设置情况、选拔标准、升任途径以及担任者特点很有必要。
文学职务在汉代已经普及,中央和地方上均设有文学。在中央,大司农、太仆、廷尉、大行、大鸿胪、卫尉、执金吾设有文学,地方上已普遍设置郡国文学。曹魏时期较为特殊,设有太子文学、五官将文学、诸侯文学和郡国文学。到了两晋,诸王文学与郡国文学正式设置,王府属官和东宫属官中均未系统设置文学一职,但世子文学、太子文学、大将军文学祭酒散见于史书中。
诸王文学是各藩王的属官,辅导藩王行政。晋武帝即位之初便分封诸王。“武帝泰始元年,封诸王以郡为国。”[2]414《晋书·武帝纪》记载了此次封王的人员。
封皇叔祖父孚为安平王,皇叔父干为平原王,亮为扶风王,伷为东莞王,骏为汝阴王,肜为梁王,伦为琅邪王,皇弟攸为齐王,鉴为乐安王,机为燕王,皇从伯父望为义阳王,皇从叔父辅为渤海王,晃为下邳王,瑰为太原王,珪为高阳王,衡为常山王,子文为沛王,泰为陇西王,权为彭城王,绥为范阳王,遂为济南王,逊为谯王,睦为中山王,陵为北海王,斌为陈王,皇从父兄洪为河间王,皇从父弟楙为东平王。[2]52
从晋武帝封王情况来看,受封对象均为同姓宗室,全国至少有27位藩王。同时,晋武帝又为诸王设置师、友、文学各一人。《宋书·百官志》载:“晋武帝初置师、友、文学各一人。”[3]1259《晋书·职官志》也载:“王置师、友、文学各一人。”[2]743可见,晋武帝在位时就为各藩王设置文学一人,有时还设两人,愍怀太子为广陵王时“杨准、冯荪为文学”[2]1457。(晋武帝)咸宁中,李重任始平王文学,任职期间两次上书议论当时的官制。(晋武帝)太康中,“(周)馥少与友人成公简齐名,俱起家为诸王文学”[2]1663。荀崧曾补濮阳王允文学,《资治通鉴》卷第八十三载:“淮南王文学荀崧、殿中郞陆机为参军。”[4]2642可知,太康十年(289)司马允徙封淮南王,荀崧亦跟随司马允为淮南王文学。杜预之子杜锡“起家长沙王乂文学”[2]1033。刁协“释褐濮阳王文学”[2]1842。王湛“少仕历秦王文学”[2]1960。王敦为大将军时,何充曾因忤逆王敦,“左迁东海王文学”[2]2028。邓攸、褚裒、郑丰①都曾任吴王文学。虞豫曾拜南阳王文学[2]2413。王修[2]2419、王诞[3]1491曾任琅琊王文学。桓玄篡位时,江夷曾任豫章王文学[3]1525。阮柯曾为濮阳王文学②。陈略曾任清河王文学③。石尠曾任南阳王文学④。史书中所见两晋诸王文学共20人。
两晋时期文学一职的禄秩史无明文。东汉时,隶属于中央系统的文学为百石卒吏。此后有记载的是南朝宋,《宋书·百官志》载:“王国公三卿,师,友,文学……第六品”[3]1263,即南朝宋时王、国、公文学为第六品。西晋官职承袭曹魏,刘宋承袭西晋,可以推断,两晋时期的诸王文学也是第六品。
东汉已普遍设置郡国文学,具有经学教育、社会教化、文学创作的职能[1]246-257。《唐六典》载:“经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上;助教二人。”其注曰:“魏、晋已下,郡、国并有文学,即博士、助教之任。并皇朝置。”[5]742即两晋郡国文学担任博士助教,与东汉郡国文学职能无异。瞿蜕园先生根据清人黄本骥《历代职官表》撰写的《历代职官简释》中有“郡文学”一项:
汉代名人多有为郡文学者,其职务禄秩史无明文。盖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郡文学即司学校之行政。汉碑中有称郡文学史者,有称郡文学掾者,似名称亦不一。又《汉书·儒林传》谓元帝时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吏。则似以行政之职而兼经学教授。魏、晋时仍有文学从事、文学掾等,以掌郡县之学校。皆必以学者为之。[6]122
可见,郡国文学是一种学校行政之官,兼经学教授,即博士助教。东汉、曹魏及两晋均设置此职。
《晋书·职官志》载郡国皆置文学掾一人,但史料中对两晋担任过郡国文学的人,记载寥寥。《晋书》中有记载的只有两人,熊远“十余日荐于郡,由是辟为文学掾”[2]1884,但熊远最终也未就职。“(王沈)仕郡文学掾,郁郁不得志”[2]2381。此外并不见记载。
据《唐六典》“经学博士一人,从八品上”的记载可知,唐代经学博士品秩为从八品上,博士助教则比经学博士品秩更低。一般来讲,一个职位的品秩在短时期内不会有太大幅度的波动,即文学在东汉作为百石卒吏,不太可能在曹魏及南朝时地位突然提升为第六品,然后在唐代又降为从八品上。所以,作为诸王、国、公的文学品秩在同时期应当高于作为博士助教的郡国文学。可见两者虽都为文学职官,但职能和地位却不大相同,升迁机会也不同,郡国文学无法与诸王文学相提并论。
《晋书》中太子文学仅出现过一次。
时(周)札兄靖子懋晋陵太守、清流亭侯,懋弟莚征虏将军、吴兴内史,莚弟赞大将军从事中郞、武康县侯,赞弟缙太子文学、都乡侯,次兄子勰临淮太守、乌程公。札一门五侯,并居列位,吴士贵盛,莫与为比,王敦深忌之。[2]1575
周赞之弟周缙曾任太子文学。而《晋书·周札列传》中仅有一句关于周缙的记载:“莚弟缙,少无行检,尝在建康乌衣道中逢孔氏婢,时与同僚二人共载,便令左右捉婢上车,其强暴若此。”[2]1578
关于太子文学一职在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设置情况,《唐六典》载:“魏置太子文学。魏武为丞相,命司马宣王为文学掾,甚为世子所信,与吴质、朱铄、陈羣号为太子四友。自晋之后不置。至后周建德三年,置太子文学十人,后废。”[5]666《通典》载:“汉时郡及王国并有文学,而东宫无闻。魏武置太子文学,魏武为丞相,以司马宣王为文学掾,甚为世子所亲信。自后并无。至后周建德三年,太子文学十人,后省。龙朔三年,置太子文学四员。属桂坊。桂坊废而属司经。开元中,定制为三员,掌侍奉,分掌四部书,判书功事。”[7]829
《通志》《文献通考》所载基本沿袭《通典》。《唐六典》成书于唐代开元年间,《通典》为杜佑所撰,成书于《唐六典》之后,应当参考了《唐六典》之说。《通志》是南宋郑樵撰,《文献通考》是宋元之际学者马端临所撰,两者基本沿袭《通典》之词。据《唐六典》《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的记载,两汉时期无太子文学,魏武帝时设置了太子文学,但自此之后也没有设置。直到北周建德三年才置太子文学,其后又无,又到唐龙朔三年才复置太子文学。据此来看,两晋时期并没有正式设置太子文学一职,周缙任太子文学可能是临时设置。
两晋时期的世子为诸王、公、侯之嫡长子,世子文学为诸王世子官属,孔坦、邓攸、王籍之均担任过世子文学一职。元帝司马睿为晋王时,其子司马绍为世子,元帝让孔坦担任世子文学[2]2054。邓攸曾任吴王文学,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东海王越赏识其为人,于是转邓攸为世子文学、吏部郞[2]2338,此处的世子便是东海王越之子司马毗。“世子文学王籍之居叔母丧而婚,(刘)隗奏之”[2]1835,元帝时,王籍之也曾担任过世子文学。世子文学与诸王文学职务相似,而邓攸从参军转为世子文学,可见品秩不低。
文学祭酒是文学职官的首领。《通典》卷第三十《职官·文学》载:“孙卿在齐为三老,称祭酒。胡广曰:‘凡官名祭酒,皆一位之元长。古者,宾得主人馔,则老者一人举酒以祭地。’故以祭酒为称。”[7]763徐广曾任大将军文学祭酒,“桓玄辅政,以(徐广)为大将军文学祭酒。义熙初,奉诏撰车服仪注”[2]2158。因桓玄当时为大将军,自置文学,所以称大将军文学祭酒。《称谓录》列“儒林祭酒 文学祭酒 儒林参军 典学从事”条目:“五代称教授曰儒林祭酒,又曰文学祭酒,又曰儒林参军,蜀称曰典学从事。”[8]即典学从事为吴蜀时的称谓。儒林祭酒、文学祭酒、儒林参军只是称谓不同,实为同一官职,所以典学从事与文学祭酒一样,是文学职官的首领。又据《资治通鉴》载:“典学从事,典学校及部诸郡文学掾。汉诸州刺史有孝经师,主监试经;月令师,主时节祭祀;魏、晋合其职为典学从事。”[4]2520也说典学从事统率郡国文学掾。所以文学祭酒的职责便是管理郡国文学、教授经学以及奉命进行公文创作等,这样来看,这里的文学祭酒应该是郡国文学的首领,品级应略高于郡国文学,但不及诸王文学。
史书中能见的担任过文学和本可以担任文学但并未就职的共有32人,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史书记载两晋担任各文学职务人数表 单位:人
史书中两晋担任文学职务的虽仅见32人,但晋武帝继位后封诸王27人,全国有173个郡国⑤,郡国与诸王各置文学一人,加上太子文学、世子文学等,同时期内担任诸王文学与郡国文学的总人数应不下二百。且两晋历时一百五十年,文学职务更替频繁,任职期短,所以担任过文学一职的人并不在少数。
汉武帝正式设立文学职务之前,就已经非常重视对文学之士的选拔和任用,这时候的文学之士,不仅要能属文,并且要能言政事。元朔五年(前124),经丞相公孙弘与太常孔臧提议,汉武帝为博士置弟子员,通过射策考试选拔通经致用、才学兼备之才。东汉时,明经代替射策考试。建安时期,文学是集议论、学识与文章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两晋文学职务仍需有才学,或通经史。李重“少好学,有文辞”[2]1309,有《李重集》二卷[9]1062。后来他迁至中书郎后,“每大事及疑议,辄参以经典处决,多皆施行”[2]1311,足见其扎实的经学功底。司徒王浑评价周馥“理识清正,兼有才干,主定九品,检括精详”[2]1663。荀崧“志操清纯,雅好文学”[2]1975,弱冠时,太原王济称其清虚名理,德性纯粹[2]1975-1976,《隋书·经籍志》载“光禄大夫荀崧集一卷,亡。”[9]1065。何充“风韵淹雅,文义见称”[2]2028。《隋书·经籍志》载:“晋司空何充集四卷。梁五卷。”[9]1066何充荐孔沈于王导曰:“文思通敏,宜登宰门。”[2]2062辛谧“少有志尚,博学善属文”[2]2447。王诞“少有才藻”[3]1491,有王诞集二卷[9]1070。氾毓被荐于武帝,召补南阳王文学,但未就职。《晋书》载其“奕世儒素,敦睦九族……少履高操,安贫有志业”[2]2350,曾“合三传为之解注,撰《春秋释疑》《肉刑论》,凡所述造七万余言”[2]2351。担任过世子文学的孔坦有集十七卷[9]1065。被授职东海王文学但未就职的王彪之也有集二十卷[9]1067。杜锡是有名的经学家杜预之子,少有盛名。刁协“少好经籍,博闻强记,释褐濮阳王文学”[2]1842。孔坦“通左氏传,解属文”[2]2054。徐广“世好学,至广尤为精纯,百家数术无不研览”[2]2158。他担任著作郎后,受命撰国史,用12年时间作成《晋纪》,共四十六卷。王湛熟读《周易》,“因剖析玄理,微妙有奇趣”[2]1959。文学任职者将通经史的优势与才学结合,使得个人创作有坚实的根基。
太子文学在《晋书》中的记载虽然仅有周缙一人,但太子文学的选任除了对才学的要求外,还要求德行端正。愍怀太子为广陵王时,惠帝以杨准、冯荪为文学。当惠帝即位,愍怀太子被立为皇太子后,“盛选德望以为师傅,以何劭为太师,王戎为太傅,杨济为太保,裴楷为少师,张华为少傅,和峤为少保。元康元年,出就东宫,又诏曰:‘遹尚幼蒙,今出东宫,惟当赖师傅群贤之训。其游处左右,宜得正人使共周旋,能相长益者。’于是使太保卫瓘息庭、司空泰息略、太子太傅杨济息毖、太子少师裴楷息宪、太子少傅张华息祎、尚书令华廙息恒与太子游处,以相辅导焉。”[2]1458此处并未提及太子文学。但太子文学与太子身边其他属官如太子太傅、太子少师、太子少傅等属官类似,皆“盛选德望”“宜得正人”“能相长益者”,让他们与太子游处,以相辅导。这些人均有较高的文学才能,且为“正人”,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张华为首的文学集团,他们经常举行因题赋诗、应名创作的文学活动。
愍怀太子被废后,阎缵针对太子身边官属出现的问题进行上书,其中也提及对太子文学的选任,上书言:
今遹无状,言语悖逆,受罪之日,不敢失道,犹为轻于戾太子,尚可禁持,重选保傅。如司空张华,道德深远,乃心忠诚,以为之师。光禄大夫刘寔,寒苦自立,终始不衰,年同吕望,经藉不废,以为之保。尚书仆射裴,明允恭肃,体道居正,以为之友。置游谈文学,皆选寒门孤宦以学行自立者,及取服勤更事、涉履艰难、事君事亲、名行素闻者,使与共处。使严御史监护其家,绝贵戚子弟、轻薄宾客。如此,左右前后,莫非正人。师傅文学,可令十日一讲,使共论议于前。敕使但道古今孝子慈亲,忠臣事君,及思愆改过之义,皆闻善道,庶几可全。[2]1351
可见,西晋时期,太子师、友、文学的选拔非常注重才能、德行,如以道德忠诚的张华为师,以通经籍、寒苦自立的刘寔为保,以明允恭肃,体道居正的裴为友,至于文学,“皆选寒门孤宦以学行自立者”。除此之外,文学还应“服勤更事、涉履艰难、事君事亲、名行素闻”,平日与太子共处,定期侍读讲学,议论古今,以让太子思愆改过。太子文学平日与太子关系密切,太子文学的文学素养与道德素养直接影响着太子。诸王文学与太子文学类似,平日与藩王共处,对藩王影响很大。可见,才学是担任文学职务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德行是对担任者的道德要求。
两晋担任过文学一职者,任职途径有多种。文学作为一种其他职官的掾属,直接由上级官员辟召是文学任职的主要途径。辟召本是汉代高级官吏自行辟任僚属的一种制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仍用不废,是上级官吏选拔任用官吏的重要途径之一。辟召分为公府辟召和州郡辟召。诸王文学为公府辟召。“何充荐(孔)沈于王导曰:‘文思通敏,宜登宰门。’辟丞相司徒掾、琅邪王文学,并不就。”[2]2062褚裒“初辟西阳王掾、吴王文学”[2]2415。孔沈、褚裒均是被“辟”为文学。辛谧召拜太子舍人、诸王文学,累征不起[2]2447。虞豫拜南阳王文学[2]2413。王彪之除东海王文学,未就职[2]2006。“拜”“除”指授予某种官职。世子文学、大将军文学祭酒也由上级官员直接任命。元帝为晋王时,任孔坦为世子文学[2]2054。桓玄辅政时,以徐广为大将军文学祭酒[2]2158。郗融“辟琅邪王文学,不拜”[10]。郡国文学掾为州郡辟召,熊远“十余日荐于郡,由是辟为文学掾”[2]1884。
另外,文学任职者中,有的通过诸王文学起家。杜锡“起家长沙王乂文学”[2]1033,“(周)馥少与友人成公简齐名,俱起家为诸王文学”[2]1663,王修“起家著作郞、琅邪王文学”[2]2419,刁协“释褐濮阳王文学”[2]1842;有的通过候补上任,“泰始中,诏以(荀)崧代兄袭父爵,补濮阳王允文学。”[2]1976,氾毓被人推荐给晋武帝,但未就任,“召补南阳王文学、祕书郞、太傅参军,并不就。”[2]2351;有的为其他官转迁,邓攸“为吴王文学,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郞”[2]2338。而何充原本为大将军王敦主簿,因忤逆王敦,遂左迁东海王文学。还有的由吏部铨选,“(李重)迁尚书吏部郞,务抑华竞,不通私谒,特留心隐逸,由是群才毕举,拔用北海西郭汤、琅邪刘珩、燕国霍原、冯翊吉谋等为祕书郞及诸王文学”[2]1311。
从现有资料记载看,诸王文学担任者多为士族。杜锡父杜预,曾守河南尹,拜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是灭吴统帅之一,袭祖爵丰乐亭侯,又因功进爵当阳县侯,杜锡嗣爵。李重之父为秦州刺史、都亭定侯。周馥之父为安平太守。刁协祖父刁恭是魏齐郡太守,其父亲在武帝时为御史中丞。王湛父王昶为曹魏时期骠骑大将军。荀崧是魏太尉荀彧的玄孙,父亲荀頵,为羽林右监、安陵乡侯。王彪之父王彬为尚书右仆射,关内侯,从伯为王导。何充是魏光禄大夫何祯之曾孙,祖父何恽是豫州刺史,其父亲何叡为安丰太守。孔坦祖父为丹杨太守,其父亲孔侃是大司农。褚裒祖父曾为县吏,其父亲褚洽官至武昌太守。辛谧父亲辛怡为幽州刺史,世称冠族。而孔沈“与魏、虞球、虞存、谢奉并为四族之俊”[2]2062,当何充将孔沈举荐给王导,王导欲辟孔沈为丞相司徒掾、琅邪王文学时,孔沈并不就职。氾毓“奕世儒素,敦睦九族,客居青州,逮毓七世,时人号其家‘儿无常父,衣无常主’。毓少履高操,安贫有志业。……或荐之武帝,召补南阳王文学、祕书郞、太傅参军,并不就”[2]2350-2351。
诸王文学作为一种辅政小吏,位卑职清,也属于清官,所以基本被士族垄断,寒门难入此官。士族一般将其作为起家官或者过渡性质的官,任职时间不会太长,很快会转迁其他职官或直接升为更高品级的职官。李重任始平王文学期间曾上书请除九品,上书之后便迁太子舍人,转尚书郞。杜锡起家长沙王乂文学,累迁太子中舍人。周馥起家为诸王文学,累迁司徒左西属。经司徒王浑上表请补尚书郞后,不久便迁为司徒左长史、吏部郞,成绩显著,又转御史中丞、侍中,权位很重。刁协任濮阳王文学后,累转太常博士、本郡大中正。元帝为晋王时,以孔坦为世子文学,因孔坦讨王敦、沈充、苏峻等有功,授吴郡太守,累至廷尉、侍中。邓攸“举灼然二品,为吴王文学,历太子洗马、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郞。越弟腾为东中郞将,请攸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2]2338-2339。褚裒初辟西阳王掾、吴王文学。苏峻叛乱,车骑将军郗鉴以褚裒为参军。苏峻被平反后,以功封都乡亭侯,不久便迁司徒从事中郞,除给事黄门侍郞。由此可见,对于一般士族来说,文学一职并不是他们的长久之职,而是他们担任其他官职的跳板。
在九品中正制下,寒门很难担任诸王文学,但可以担任郡国文学。熊远祖父熊翘,尝为石崇苍头,此外无其他背景,熊远本可以担任郡国文学,未就职。王沈“少有俊才,出于寒素,不能随俗沉浮,为时豪所抑”[2]2381。由寒门担任过文学一职的只见王沈一人,并被豪族所抑,未能升职。这个现象也验证了上文提到的同时期内诸王文学地位应当高于郡国文学的说法。这种现象在西晋时就已出现,阎缵的上书中也提到这一问题。
每见选师傅下至群吏,率取膏粱击钟鼎食之家,希有寒门儒素如卫绾、周文、石奋、疏广,洗马、舍人亦无汲黯、郑庄之比,遂使不见事父事君之道。臣案古典,太子居以士礼,与国人齿,以此明先王欲令知先贱然后乃贵。自顷东宫亦微太盛,所以致败也。非但东宫,历观诸王师友文学,皆豪族力能得者,率非龚遂、王阳,能以道训。友无亮直三益之节,官以文学为名,实不读书,但共鲜衣好马,纵酒高会,嬉游博弈,岂有切磋,能相长益!臣常恐公族迟陵,以此叹息。今遹可以为戒,恐其被斥,弃逐远郊,始当悔过,无所复及。[2]1351
阎缵指出了当时东宫及诸王师友文学的选拔不再以才能为标准,而是皆为豪族,并且诸王文学只纵酒嬉游不读书。尤其在后来的东晋门阀政治下,诸王文学成了被高官子弟垄断的清官。即使担任过郡文学掾的王沈也因被豪族势力所抑而郁郁不得志,并作《释时论》揭示这一社会现实。
总之,各类文学职务虽然名称都为文学,但实则差异较大。诸王文学、太子文学、世子文学、大将军文学祭酒由于上级官员本身的差异,即诸王、太子、世子、大将军的身份地位差异导致其文学掾属的差异自然存在。诸王文学基本由士族担任,又辅导藩王行政,相对郡国文学来说更容易在政治上得到升迁,有的甚至最终位及宰相,留名于史。而寒门只能担任郡国文学,位卑职低,又因其职能为培养和教化,在当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2]1274的社会里升迁无门,终其一生也只是下品官,即使全国设一百多郡,每郡设文学掾一人,史书里也难见郡国文学的身影。
注释:
①魏徵、令狐德棻撰,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隋书》卷三十五《经籍志》,1973版,第1063页:“……又有晋豫章太守夏靖集二卷,录一卷;吴王文学郑丰集二卷,录一卷……清河王文学陈略集二卷,录一卷。”可见郑丰曾任吴王文学,陈略曾任清河王文学。
②陈寿撰,裴松之注,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三国志》卷十六《魏书·杜恕列传》,1982版,第508页:“……炳子坦,字弘舒,晋太子少傅,平东将军。坦弟柯,字士度。荀绰兖州记曰:坦出绍伯父,亡,次兄当袭爵,父爱柯,言名传之,遂承封。时幼小,不能让,及长悔恨,遂幅巾而居,后虽出身,未尝释也。性纯笃闲雅,好礼无违,存心经诰,博学洽闻。选为濮阳王文学,迁领军长史,丧官。王衍时为领军,哭之甚恸。”可知阮柯为晋太子少傅、平东将军阮坦之弟,曾担任过濮阳王文学。
③同①。
⑤房玄龄《晋书》卷十四《地理志上》,中华书局,1974版,第408页:“郡国一百七十三,仍吴所置二十五,仍蜀新置十一,仍魏所置二十一,仍汉旧九十三,置二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