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琪
(兰州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新中国建立至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历程,学科的建设、学界对学科的认识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学科评估是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一次检验,既展现了其发展的缺失,又指明了其未来发展的方向。
高校不仅是学习理论的地方,更是人才培养、意识形态宣传、学术交流与发展、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重要阵地,唯有把握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才能把握新时代、迎接新机遇、面对新挑战。
在学科评估背景下,各高校要以“以评促建”为出发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不断深入学科建设研究,从“外延式”发展转变为“内涵式”发展,调整学科布局,在数量不断增长的前提下着重“保质”发展,体现新时代的“新发展”,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高校中的重大地位[1]。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人才数量与其他热门人文社科类学科相比较少,在学术领域更难发展。因此,学科评估指明了学科发展的方向,对于学科的建设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评估结果“优”成为学校学科发展方向的一个风向标。这种竞争可以使得各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促进学科的发展,推动“以评促建”。加快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使学科时代化、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当务之急。学科评估正好为此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各高校可以审视自己的弱点与不足,认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地位,科学调整学科布局。
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为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提供理论支持,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的创新,并调整教学方式,促进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2]。学科评估在此处更是发挥了极大的导向作用,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支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起到引领的作用。
自2002年我国开始学科评估以来,每一轮的学科评估都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学科评估的结果俨然成为高中生报考志愿、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参考。在此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各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加需要认清自己的发展方向,依靠学科评估这根“指挥棒”看清方向,走出自己的特色,勇于担当、善于创新,全面凸显学科建设水平,提高服务社会、服务高校、服务大局的能力。
第四轮学科评估所采用的规则、体系、方法、侧重点等都与前三轮评估有所不同,因此评估结果也有较大差异,通过对第三、四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结果的分析,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表现并不理想。甘肃高校要通过此次学科评估,认清自己与中东部以及西部其他省份各高校之间的差距,找出解决的方法,从而更好地进行学科建设。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背景下,各高校各学科对自己有了新的价值定位。虽然大部分高校较为排斥排行榜,但对高校实力的排行已经成为大势所趋。学位中心公开资料显示,第一轮学科评估有229家单位的1366个学科参评,第二轮有331家单位的2369个学科参评,第三轮有391家单位的4235个学科参评,本轮增加到513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7449个学科,每轮平均增长率高达76%。根据前几年的全部在建学科数估算,参加第四轮评估的学科数接近或超过75%[3]。排行榜的影响力,以及反映出来的问题已不容忽视。
研究首先分析2012年教育部学位中心第三轮学科评估的结果。
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全国共有121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参评,西部地区高校获得分数的学校共有27所,如表1所示。在西部高校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以及兰州大学。这四所大学在第三轮的学科评估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获得了76分,在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中名列前茅。
表1 第三轮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结果
通过表1可以发现,西部高校中,表现最好的是川渝地区的高校,共有12所高校获得评估分数;其次是陕西地区,共有5所高校获得评估分数;再次是甘肃地区,共有3所高校获得评估分数。广西地区有2所高校获得评估分数,新疆、内蒙古、宁夏、云南、青海地区仅有1所高校获得分数,贵州西藏地区表现较差,均无高校上榜。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共有232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参评,其中共有21所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西部高校中,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只有4所,分别是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及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第四轮学科评估以分档的形式公布,在评估指标等方面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四轮评估中前2%(或前2名)为A+,2%~5%为A(不含2%,下同),5%~10%为A-,10%~20%为B+,20%~30%为B,30%~40%为B-,40%~50%为C+,50%~60%为C,60%~70%为C-。因此评估结果与第三轮也有显著差异,如表2所示。
表2 第四轮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结果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级为A+的高校共有4所,评级为A的高校共有7所。在A+等级和A等级中,西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无一上榜。
在参与评级的232所高校中,西部地区共上榜36所高校,主要集中分布在B-档和C档之间,也就是说,学科层次达到前70%的高校西部地区只有36所,并且档次分布并不理想。其中川渝地区上榜数量最多、其次是陕西和广西地区高校。反观西北地区和云贵地区上榜学校则少之又少,甘肃地区只有3所高校上榜,云南地区上榜3所高校,贵州地区上榜2所高校,新疆地区上榜2所高校,内蒙古地区上榜1所高校,宁夏青海西藏地区则无高校上榜。
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与第三轮学科评估的结果有较大出入。最直观的变化是,参评高校总数几乎翻了一倍,西部地区上榜的高校数量虽有所增加,但地区分布依旧不平衡,依然是川渝地区和陕西地区领先。广西地区的高校在此轮评估中进步极大,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广西地区仅有2所高校上榜;在第四轮中,广西地区增加至4所高校上榜。宁夏、西藏地区无一高校上榜。青海大学虽然在第三轮评估中进入评分,但在第四轮评估中,没有进入前70%,因此青海地区也无一学校上榜。而甘肃地区的高校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的表现与第三轮在数量上差异不大,西北民族大学第四轮并未参评,西北师范大学则参加了第四轮学科评估。
鉴于两轮学科评估结果呈现方式完全不同,无法将其直接比较,因此,研究将第三轮的分数转化为第四轮的等级进行比较。由于第四轮学科评估参与的高校数量较多,且许多高校未参与第三轮学科评估,因此研究只比较第三轮和第四轮学科评估中都参评的高校。转换数据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窦鸿业《爱知学者》公众号中的发布数据。
从表3可以清晰看出,四川大学、西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9所西部高校第四轮评估等级高于第三轮评估等级,其余8所高校或持平或下降。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评级较第三轮有所进步。将第三轮的分数转化为第四轮的等级后发现,在第三轮学科评估中,西部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最高等级为B+,而第四轮则有3所高校评级为A-,但整体表现仍较大落后于中部和东部高校。特别是甘肃地区唯一一所985高校兰州大学,其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相较于第三轮评估并未上升,而是与第三轮学科评估结果持平。
表3 第三轮、第四轮评估结果对比
再对比东部发达地区和中部地区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估结果(第四轮评估结果),东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前70%的学校共有77所,表现良好;中部高校中,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进入前70%的学校共有44所,逊于东部高校但远远强于西部高校。
东部高校和中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明显优于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并且差距悬殊。在A+档次(前2%)的4所高校中,3所来自于东部地区,1所来自中部地区。在C+档次之上(包括C+)等级的高校,共有117所,东部占比约为53%,中部地区占比约为29%,而西部地区占比则约为18%,对比十分明显。
上述的各项数据中可以看出,西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水平在全国较为落后,而甘肃地区在整个西部地区的表现也差强人意。在此轮学科评估中,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表现欠佳,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绩也并不理想。一直以来,我国各省份和各城市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平衡,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学科建设水平相差甚远。造成差距的影响因素众多,并不仅仅是办学水平的问题,更多是由于历史原因和地方客观条件的限制,导致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落后于其他地区。
本研究以第三、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依据,分析了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和东部、中部、西部其他地区高校马克思主理论学科之间的实力差距。研究发现,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在地区上存在严重的失衡,特别是西部地区与中东部地区的差距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各省份之间差距也较为明显。不论是在办学水平,还是在学科整体实力上,中部和东部地区都远远胜于西部地区,而川渝地区又远胜于甘肃地区。从国家财政的投入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对学科建设的支持力度、历史以来的教育底蕴、人口数量及人才培养质量来看,西部地区落后于中东部地区,而甘肃地区又落后于西部较为发达的省份。因此,在学科评估背景下,如何利用学科评估“以评促建”,找到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出路,成为促进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关键。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办学水平与学科实力与当地的环境、教育发展历史等有很大的关系,当地的教育水平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显而易见的是,一些教育大省均为经济环境、自然环境较为发达地区。没有当地财政的倾斜与扶持,学科建设发展相对缓慢[4]。在学科评估背景下,东中西部地区资源配置的失衡问题更加显著,差距也逐渐拉大,若学科评估只看重结果,只会更加加大甘肃地区与东部、中部、川渝地区的差距,这对于落后地区的学科建设是极为不公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注定了其学科的特殊性。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共同发布的文件曾明确指出,要加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及高校思政理论课建设。完善区域内外帮扶机制可以解决因地区资源配置不平衡导致的差距,特别是东部、中部发达地区对于西部薄弱地区高校的帮扶、西部优秀高校之间的帮扶,可以推动高校之间跨越式发展。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国家重点建设的马克思主义学院之一,作为省内唯一一所重点学院,要对省内其他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起到带动作用。通过对发达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教学经验、内部管理模式的研究与学习,努力找到适合甘肃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发展方式,实现多方共赢的局面。
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要想找到出路,找到“甘肃方案”,开发地区特色课程刻不容缓。甘肃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资源尤其丰富。可将地区红色文化资源融入甘肃各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中,各高校根据地区红色资源开发独特的思政课程,组织相关红色文化活动,开发甘肃当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下沉最基层,努力形成高校人人参与、人人学习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新风貌。另外,还要充分调动各层级学习的积极性,完善地区人才引进政策,解决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研究及建设人员短缺的问题。
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不仅需要上层设计,更需要自身凝练学科优势。“所谓内涵式发展,是相对于外延式的规模、数量、指标增长而言,指内在质性的丰富与提升”[5]。
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不同于理工科学科,具有强烈的政治导向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因此在办好思政课的同时,要鼓励教师进行不同学科交叉研究,保持学科活力,在注重理论的同时也要注重实际问题的研究。
师资队伍的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基础问题[6]。教师不仅是教育的主体之一,也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更是时刻在教育一线面向受教育者的主体。大学要进行人才培养、学科研究、文化发展创新,离不开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是一所大学发展好坏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是灵魂所在。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并不是简单地让教师多发学术文章,而是要重视师资队伍内涵式发展,要重视学科师资队伍的构成质量,在关注学术头衔的同时更加要关注其学术研究和教学的能力,关注整个师资队伍的多元化发展。在学科评估背景下,想要将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做大做强,只有抓住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开展后续一系列的学科建设。甘肃高校在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上落后于东部、中部、川渝地区高校,因此优秀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培养以及防止优秀人才外流就成了重中之重。相关部门也应重视西部高校教师人才的流失问题,在资源上合理配置,在培养与壮大优秀教师梯队、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与综合素质、改革在校教师评级机制、加大优秀教师奖励力度等方面深入思考与改革,建设一支具有“三信”“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为学院建设水平提供重要的主体条件,全面提升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水平[7]。
在当前形势下,甘肃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想开创内涵式发展,除了打造一流的师资队伍外,办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重点刊物、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交流平台,做好研究生培养教育等也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尤其是要重视研究生教育。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端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是高校在学科前沿问题研究上获得优势的重要一步,要通过严格的招生与选拔,提升研究生准入门槛,努力做到研究生学术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