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 超 李祥宏
(玉溪师范学院,云南 玉溪 653100)
当代在全球吸食毒品的行为依旧泛滥,这严重影响着人类生存和社会的稳定。这种国际性的公害同时也毒害了很多青少年,特别是像冰毒、开心水等苯丙胺类新型毒品在青少年群体中传播的近况不容忽视。根据《2018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国现有吸毒人员240.4万名,从年龄结构看,35岁以上114.5万名,占47.6%;18岁到35岁125万名,占52%;18岁以下1万名,占0.4%。可见,青少年人群在吸毒总人数的中的占比较大。经毒品引发的走私、盗窃、抢劫等各种暴力违法犯罪事件不在少数,由吸毒而导致青少年踏上犯罪道路的现象更是形势严峻,毒品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系统会造成严重的伤害,因此关注青少年吸毒问题,有利于到青少年自身的成长发展,还有利于家庭的和谐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从社会工作的视角介入青少年吸毒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社会工作秉持利他主义价值观,坚持社会利益最大化的准则,通过运用科学的技术方法和理论基础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增强社会功能的服务活动。通过研究青少年吸毒现象,揭示青少年吸毒人员特点,利用专业的社工理念和方法,提出相应的介入策略,为增强社会的稳定、为青少年吸毒群体的监管探寻新的思路与手段。
基于吸毒者的年龄特征看出,腾冲地区的吸毒人员中青少年是一个数量庞大的群体,其中青少年在册吸毒人员中占较大比重,且多为群体性吸毒。另外,青少年吸毒呈上升趋势,年轻无业青少年人员是全市所破涉毒案件中的主要人物,多数是因为寻求“发家致富”的途径或由于利益驱动而被人诱骗贩毒、吸毒。一些青少年表示受到同辈群体的影响,会使吸毒行为在交际圈内逐渐扩散,从而导致青少年吸毒人数增长速度较快。
根据访谈结果和登记在册的青少年吸毒人员的受教育程度来看,不管是首次吸毒或是重复吸毒、还是吸食成瘾的人员都普遍存在文化素养水平较低的情况,调查结果显示,中专水平及以下的吸毒者约占总人数的85%,其余大多以初中和小学为主,少数部分为不识字者。另外还可以通过职业分布状况来推断出吸毒者素养水平偏低的特点,在调查的对象中有大部分的吸毒青少年是属于无业游民或处于待业状态的社会闲散青年,在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状态下而沾染上毒品。
腾冲边境线长且边境口岸较多,猴桥口岸距缅甸甘拜地口岸8公里,滇滩口岸与缅甸克钦邦接壤,同时还有自治口岸、三岔河口岸等15个口岸和通道通往各地。一方面,挨近边境地区的毒品价格相对腾冲地区其他乡镇便宜,且较易获得,形成了吸毒便利条件,使边界口岸地方一度成为腾冲地区的毒品泛滥区。另一方面,腾冲籍边民到缅甸、老挝务工的较多,且务工人员大多为3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部分人员在务工地染上毒瘾,回家后屡戒不断,与本地区原有的吸毒者构成了吸毒人群主体,并随着人员流动使吸毒区域逐渐扩大。
运用社会影响方法的预防干预策略主要包括中小学毒品预防教育讲座、禁毒教育宣传片、青少年禁毒教育基地、社区专题教育等。让青少年了解毒品的外貌特征和多样化类型等方面的知识,增进其对毒品的危害性和严重性认识,另外是让青少年对国家的禁毒工作政策、相关禁毒法律规章制度有一个比较清晰了解,通过各种渠道的影响来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并能自觉抵制毒品诱惑。例如针对不同群体、不同发展阶段的青少年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并加强社会工作者的影响策略,社会工作者通过倡导社区共同订立防毒拒毒公约,推动无毒社区建设,基于青少年社会工作理念设计禁毒教育策略,基于民族社会工作理论开发符合腾冲民族地区的特色毒品预防教育模式。
家庭是青少年最基本的社会化场所,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对其的影响可谓是举足轻重。前面因素中已经提到,吸毒青少年的家庭往往存在结构异常、教育方式不当、关系紧张等各方面的问题。所以,解决青少年吸毒问题应首先解决其家庭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以推动者、协调者、教导者的身份介入,致力于协助青少年修复家庭功能,构建家庭支持系统。为吸毒青少年寻求家庭的鼓励和支持,有助于缓减他们的压力、树立信心、重塑个人幸福感。有效的家庭互助能增强耐力和摆脱紧张处境的能力,使戒毒康复者能理性看待毒品及成瘾行为,有益于戒毒康复者重塑完整的人格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戒毒困难。有针对性地对父母进行指导,促使家庭角色的转换,改进家长不良的表达习惯和方式,舒缓紧张的亲子关系;推行定期性的家访制度,帮助家庭引入社会资源,结合专门化的社会服务团队,针对单亲、离异、重组等特殊家庭开展深入细致的家访,开展相关家庭服务。[1]
充分发挥小组社会工作在青少年吸毒问题中的运用,发挥同伴教育的作用。同伴教育又叫作朋辈辅导或者同辈辅导,是指具有相仿年龄、知识背景、相似经历或因为某些因素而具有共同的话题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实现教育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开展小组工作招募小组成员,并利用“同伴自助”的理念,以小组活动为载体来设定小组工作目标,设计小组工作方案,按照工作方案来开展活动,并进行小组评估。小组工作营造了安全、支持性的社会氛围,通过小组成员间的自助、互助,形成小组动力,促进组员的成长与正向改变。通过社工正向引导和同伴教育者的示范作用增强组员对戒毒的信心,组员通过观察模仿、替代学习,促进认知与行为的改善。[2]
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联系社区服务中心,查阅戒毒人口档案、走访社区居民等常规途径了解选定服务对象,获知吸毒的原因及生活现状,在了解了案主的实际背景资料之后,社会工作者要合理规划服务的近期目标及远期计划,并围绕近期目标着手梳理案主现有的资源关系;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有关部门协调,链接可用资源,包括为服务对象申请到专项救助基金和医疗救助保障支持,积极向其他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寻求帮助,整合案主所需的社会资源,减轻其生活压力;[3]另外,社会工作者要善于发掘家人互动、亲属支持、社区接纳等促使案主戒除毒瘾的重要动力资源,从帮助服务对象与家人、亲属、邻里之间的良性沟通入手,重新树立其生活信心,构建其情感支持网络和社会支持系统。
随着毒品问题的日益严重,在世界各地的吸毒人员呈现低龄化状态,作为边境的腾冲地区这一趋势更为明显。对腾冲地区青少年吸毒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其主要特点为吸毒人员数量众多且增长速度较快、文化素养水平低下的吸毒人员增多、边境口岸地区吸毒人口较多。基于社会工作原理,提出了加强社会影响策略,引导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重视家庭参与,修复家庭功能,构建家庭互助与支持系统;开展同伴教育小组工作;链接资源,提供社会服务;继续推进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工作模式改革创新等社会工作介入策略,不断探索进度问题的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