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兰
(密山市文化馆,密山 158399)
1947年,伦理学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在其著作《沙乡年鉴》的最末一章提出了“大地伦理”的概念——其核心理念是人、动物,以及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是共享地球这一共同体的,是大地共同体中平等的成员,应该互相尊重和爱护。作者在书中指出,“人类是大地共同体的一个成员,而非统治者”。
利奥波德从伦理学学者的角度出发,率先将伦理学的范畴从人类社会推广到自然世界中,他所倡导的“大地伦理”也为国内外许多学者广泛关注和采纳。
然而,据笔者的观察,在我国早期流传的民间故事作品中,早已蕴含着深厚的“大地伦理”色彩和理念,体现了中华民族儿女爱护自然、尊重生命,尊崇天人合一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尚品质与优良传统。
密山市位于黑龙江省东南部,总面积7 843平方千米,人口43万。西与鸡东县为邻,东与虎林市毗连,南与俄罗斯隔兴凯湖相望,地域文化十分丰富。从历史上的辽、金时期到近代,民间故事、歌谣等口头文学资料极为丰富。浓郁的地方文化色彩融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并向密山周边邻区扩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身为处于基层一线的群众文化工作者,笔者利用近3年时间,调查、摸排、走访了密山境内15个乡(镇)43个行政村,对密山民间故事与口头文化的分布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在长期的实践中,笔者发现,密山地区的民间故事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寓意,承载着大地伦理的深刻涵义。民间故事是先民的智慧结晶,是先民的哲学创造,其中所包容的“大地伦理”,与密山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的自然条件是密不可分的。
最典型的自然资源莫过于兴凯湖、杏林、蜂蜜山等,在后续对民间故事的详细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曾承载了先民对自然和故乡风物的无限想象。也正是由于先民乐于爱护自然的精神,使得时至今日,这些美丽的自然资源依旧存续,且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兴凯湖湿地作为中国乃至东北亚鸟类迁徙最东线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自然十分重要,春天的兴凯湖,当黑土地的冰雪还没有融化,守时的候鸟带着南国春天的气息来到兴凯湖,兴凯湖迎来了新的一轮春天。在兴凯湖最东端的龙王庙,松阿察河与兴凯湖的交汇处,有当地人说的“龙口”,那里有几平方千米的水面常年不封冻,成为南来北往的迁徙候鸟的必经之路,每年春天有几十万只迁徙候鸟在此停歇觅食。经过万里之遥的旅途,这里是候鸟最好的驿站,它们在此休养生息,洗去风尘。
学界对民间文学的一般定义是:“民间文学是指广大人民用自己最熟悉的形式和流传的文学作品,具有直接的人民性、口头性、流传变异性、传统性、集体性、立体性等特征。”
除了上述这些普遍特征之外,密山的民间故事还表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是值得关注和分析的。其中,地域性指的是东北地区作为相对封闭独立的地理单元,其民间文化与民俗文化表现出明显的地域群众文化特征。
从地理位置上看,东北地区形成于长白山、兴安岭、完达山等群山环绕中,发展于黑龙江、松花江、嫩江、辽河的沁润下,成长于三江平原、松嫩平原、辽河平原的滋养下,因此构建了东北地区人民热爱自然、敬畏自然、豪迈勇敢、果毅坚韧的鲜明的地区文化特征,成为了中华文化绚丽多彩的组成部分。
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品格,也集中体现在密山地区的民间故事中,充分显示了密山民间文学的地方特点和民间故事形成过程中群众创造、群众参与、群众共享的文化特征。下面,就以《密山民间故事集成》一书为文本,深入剖析密山地区民间故事的群众创造过程及其中所蕴含的热爱自然、敬畏自然,讴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定“人类中心主义”,倡导“大地伦理”的自然观念。
在密山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中,有不少是关于密山风物的传说与想象,体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的质朴理解,对自然景物的美好想象,对自然资源的敬畏与崇拜。
以《密山民间故事集成》为例,这类民间故事很具有代表性,密山地区著名的山川河流,如兴凯湖、蜂蜜山、穆棱河、大珠山等,均曾成为民间故事的主角。其代表作有《兴凯湖与小白龙》《金银库的故事》《穆棱河的故事》《兴凯湖的由来》《兴凯湖与蜂蜜山》等。
总体上说,这类故事通过丰富的想象,试图解释密山自然景物的来源,体现了古代先民唯心主义的世界观及其对超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崇拜。下面,以《兴凯湖的由来》这篇民间故事为例,作简要分析。
《兴凯湖的由来》开篇就是:“老辈人说,兴凯湖原本不是湖,是个三面有山的洼地,有树、有河、有人家……”故事从“老辈人说”伊始,赋予了传闻一种可信度,似乎这种美好的文学构想是真有其事,是真实存在的一般。而后,故事笔锋一转,讲述了少女贞贞与仙童相识、相恋、共同生活的过程。然而,人(贞贞)与仙(仙童)之恋最终触怒了仙界的统治者,因此“命巨灵神将天河的水倾倒下去,淹没山川大地和仙童夫妇,水从天上倾下来,霎时间,这片美丽富饶的大地变成了浩大的湖泊,这就是现在的兴凯湖”。
这类民间故事在密山地区流传广泛,其大致结构可分为四个部分,主要是人与神相遇(贞贞与仙童相遇),产生矛盾冲突(人神之恋触怒玉帝),借助外力结束矛盾(玉帝将天河水倾泻向人间),因而山川河流形成(形成兴凯湖)。
这类故事充分反映了密山地区先民试图用文学的想象,解释山川河流的由来的努力,体现了民间故事的群众创造性。从中也可以看出密山地区先民对山川河流等自然景物的敬畏与崇拜,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然资源和故乡风物的珍惜与爱戴。
究其实质,民间文学是古代先民对世界的理解和认识,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期许。在密山流传的民间故事中,有不少这类情感的寄托与表达,体现了古代先民对暴风雨、电闪雷鸣等自然现象的浪漫主义想象和诠释,以及对年年丰收、生活顺遂的祈盼。
最典型的代表作品有《白龙与凤姐》,在此篇作品的结尾处,古代群众饱含希望地说道:“从此,白龙为人们镇守着兴凯湖……”类似的表述还有:“至此,年年风调雨顺……”(出自《小白龙与白姑娘》)。
从生产方式上说,密山地区主要属于农耕区。古代农耕作业主要是靠天吃饭,古代先民会格外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因而,人民将这种期许灌注到了民间故事之中,创造了小白龙、龙王等一系列神怪形象,用超自然的力量来获取心理上的安慰与平静。
例如,在《小白龙与兴凯湖》的故事文本中,就将夏日暴风雨“卷起山一样的白浪,满天都是云雾”的情景解释为“龙王敖广和暴龙在交战”,将兴凯湖的风平浪静,湖边的百姓都过上了好日子则归结为“小白龙回到水府,众人为其建起龙宫”。
总体上说,这类故事倾向于将恶劣天气、灾害解释为超自然的力量对抗(龙王打架),将生活归于平静解释为超自然力量的庇护(小白龙镇守),体现了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的浪漫主义想象,以及对平静生活的期许。毕竟,在生产力落后的年代,人们要依靠自然环境的相助才能生活,由此便引发了诸多神化自然现象的行为,也引起了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
从新开流考古得到的实物看,从新石器后期、汉、魏,直到辽、金、明、清时,近5000年历史留下了大量文化遗存,围绕着兴凯湖、蜂蜜山、穆棱河,产生了大量的民间故事,在密山及周边流传,可见民间故事的产生与古代密山人民的生产生活实践是紧密相连的,群众文化与群众生活实践逻辑共同构成了一种强烈的互文性与对应关系。
如今,兴凯湖边依然留存有古代人民建造的龙王庙,这就是一项例证,这也体现了民间故事实际上是群众文化的共同创作与实践,生动地表现了古代人民群众的集体意识和文化传统,具有深刻的群众性与民族性,需要我们加以珍惜与保护。这些代代相传的口头文本,是我们深入研究地区性民间文学与群众文化的“活化石”。
民间文学不仅帮助古代人民群众解释了山川河流的来源,解释了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更具有寓教于乐、传承社会经验、教育后代的重要意义。在密山地区流传的民间故事中,有不少主题是鼓励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教育人民开源节流,珍惜自然资源,善用自然资源,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及自私自利的精神,弘扬大地伦理的民间故事,尤为珍贵,值得今人好好学习借鉴。
比较典型的故事是《花蕊公主》,该故事讲述了居住在蜂蜜山下的农户需要用蜂蜜给母亲治疗疾患,但在采集蜂蜜的过程中,农户始终小心翼翼,只取所需,爱护蜜蜂的生命和劳动果实,结果农户在梦中游历蜜蜂国,觐见了蜜蜂女王,帮助蜂群克制天敌,救蜂群于水火之中,最终蜂群在农户家的后院安身立命,使其能天天采蜜,生活富足快乐的故事。
从表面上看,这则民间故事带有寓言的意味,寓意“善有善报”——善良的农户爱护蜜蜂,蜜蜂感激其爱心,从而给予回报,形成了良性循环,体现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文化范式。但是,只要稍加分析,就会发现,在“善有善报”的表层逻辑之下,还掩藏着人与自然要和睦相处,人要珍惜自然资源,在生产过程中不可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深层次内涵,并且表达了人类与自然其实是互相依靠的命运共同体,应该互相尊重,互相帮扶的广阔胸怀,可谓是用群众文化与群众智慧生动阐述“大地伦理”的优秀范例。
经过对类似民间故事的分析可知,此类故事通常是“善恶对立”结构的,遵循上述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文化范式。值得注意的是,善恶对立一般来说仅为民间故事的浅表性故事结构,其深层次内涵在于爱护自然、尊重自然生物、珍惜自然资源。能与自然和睦相处的人,往往会获得幸福的生活;反之,则必将遭致不幸。此类民间故事在密山地区流传较多,除了上文所详尽分析的《花蕊公主》,还有《完达山鹿》《杏花姑娘》《金银库的故事》《布开山的故事》等。
本文以《密山民间故事集成》为例,从伦理学学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提出的“大地伦理”的概念出发,探讨和剖析了密山民间文学中所蕴含的倡导天人合一、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本文研究发现,在密山地区的民间故事中,融合古代先民对山川河流的文学性想象、对自然现象的浪漫主义诠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积极思考。
从这些民间故事中可以看出,密山地区的人民自古就懂得要珍惜自然资源,与自然和谐相处,鼓励人类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平等相待。这是密山人民从长久的劳动创造和群众文化创造中探索总结出的朴素真理,并通过民间故事的形式代代相传,教育后人,充分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质朴纯洁善良的自然观与世界观,值得我们后来者学习借鉴,深入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地球共同体”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