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他人”视阈下高校教师角色定位和人才培育研究—以广西中医药大学为例

2021-11-24 21:38梁宝桐黎海祥王碧艳邹增丽唐清华
就业与保障 2021年20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师生教师

文/梁宝桐 黎海祥 王碧艳 邹增丽 唐清华

一、“重要他人”理念在高校教师培育中的意义

个体由于各方面的需求,时刻处于与他人的沟通交之中,而在其社会化的进程中,他人所带来的影响对自身人格的成长和塑造,具有深远的意义。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社会接触的影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周围他人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个体在成长阶段中不断整理自我概念,对自我、他人及周围环境的认知也在不断地调整,他人会通过对个体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逐渐成为影响个体的“重要他人”,个体之间互为“重要他人”,人格获得进一步的塑造。

高校教师作为重要的优质人才,其角色成长和队伍建设关系着教育行业的发展。近年来,对高校教师培育的相关研究多集中在教学提升、专业成长等专技方面,提出了“双师型”“双能型”的人才培养观点,对高校教师在认知和行为育人方面的指引却鲜有研究聚焦[1]。以“重要他人”为研究对象,社会学和教育类主要聚焦在互动性和偶像性,此研究指出,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扮演知识传授者,还需扮演课堂与班级管理者、学生的榜样、人格塑造者等多重角色,同时社会及学生对教师也有较高的期待,如希望教师不仅要学识过人,还须有高尚的道德品质、优秀的情操和素养、平易近人的气质、对教育全身心投入的信念,使他们成为祖国下一代的精神引领者等[2]。

二、高校教师面临的角色困境

在社会期待下,教师获得的回报尤其是经济报酬往往与其社会地位不成正比,曾有研究调查了全球28个国家高校教师的平均工资收入,包括对比人均GDP数据,发现中国高校教师的收入排在倒数第三,即便与GDP相近的国家对比,在整个国际范围内,中国高校教师的收入都是十分窘迫的。收入水平往往是反映人才竞争力的重要指标,“高等学校教师薪酬调查”课题组曾两次对超过110所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进行了调查研究,指出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和人力资本高投入型群体,我国高校教师的收入明显缺乏竞争力,低收入教师群体相对集中,高收入教师群体相对分散,特别是“青椒”(高校青年教师)入职时选拔的是最优秀者,但与同期毕业生相比却处于收入的中下水平,收入满意度非常低,这对高校教师自身的发展和自我实现无疑是巨大伤害。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师德作为高校教师的自身修养要求,是教书育人的重要前提。浙江大学曾对12所高校近1500名师生展开师德建设研究调查,发现无论师生均高度认可师德师风的重要性,但对师德师风的现状却持较低的认可度,同时从受访学生的评价发现,学历层次越高的学生对师德的认可度越低,高校内重科研轻教学、学术功利化、师生关系淡薄、缺乏团队合作等现象在研究生导师中比较凸显。

三、研究设计

本次研究主要通过问卷采集、教师访谈、教学评价等方式,以“重要他人”的概念界定为指导,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师生为调查对象,调查总结若干项具参考价值的内容以供研讨。

研究首先以教师群体所做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参考了多份前人编制的量表如“重要他人”调查表、角色压力量表和工作投入量表共同集合而成,主要通过对“重要他人”概念,角色认知、角色期待、角色投入等,其中角色认知主要考查的是教师对自身工作岗位的性质、工作内容、对“重要他人”概念的了解和对学生的支持性行为等内容,角色期待是教师对自身发展定位、职业发展规划、价值实现等认识,角色投入是对现在工作中的真实感受等评估。通过线上发放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29份。其中女性占60.47%,男性占39.53%;教龄在10年以上的教职工占27.13%,5年以上10年以内的占51.94%,5年以内的占20.93%;硕士以上学历占91.47%,本科学历占8.53%。此外,编制了“重要他人与教师角色访谈提纲”,在教学研讨会、集体备课、主题党日活动、民主生活会等期间对20余人次教师进行了个体访谈,对发放量表中涉及一些具体问题做了不同程度的研讨。研究还对各年级专业的学生进行了期中、期末两次匿名教学评价收集,共收集到524份反馈,作为对本次“重要他人”教师角色定位认知的数据补充。

四、高校教师对“重要他人”的角色认知、行为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

从“重要他人”这一核心理念出发,无论性别、教龄、学历等差别,教师群体对自己作为学生人生成长中的关键性引领人物这一身份,都认知得较为清晰,也普遍肯定自己的影响力和必须所承担的责任感。但不同区间的教师群体,对这一概念的认知、教师角色的投入方向和相应受到的角色压力还是有一定程度的区别。

第一,价值体验感差异。教师群体虽然意识到自己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但对这一角色带来的价值体验感有一定区别,年轻教师在这一方面感受更为不确定,更主要的是从知识的传授者这一角度出发,去厘清自己作为教师这一角色的主要任务。而教龄较长的教师,更能意识到“教”与“育”的相辅相成,在教学中实现课程思政,润“心”于无形,知识、能力和素养应与之同时灌溉,更能体现出教师的价值。学生对不同年龄的教师,也表现出不同的亲密趋向,如年长教师会更为谨慎尊重,对年轻教师的交往更容易不受拘束,这是由于当代大学生本身思维更独立,更倾向于和同辈倾诉,在一些生活上的问题更易向年轻教师倾诉,学术上则更愿意向年长教师请教。相对专业课教师而言,公共课教师普遍感受到学科不被重视的损失,学生无论对课程的认可度和积极性,还是与教师间的互动,都表现出明显不如专业课教师的评价;甚至有学生在评价中直接指出公共课就是“水课”这一形容词,这也容易让公共课教师出现与学生连结不上的匮乏感,对任教学科丧失积极状态,对指导学生容易丧失热情,也间接说明了“重要他人”影响作用发挥的不均匀局势。

第二,实践力度把握不准。尽管每位教师都表现出来希望成为学生“重要他人”的意愿,但对如何实践和投入往往有很多现实障碍。研究通过从互动型“重要他人”去探析中受到影响的因素,发现教师群体对与学生的互动程度的投入和把握,未能很好地研判与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和学生亲密程度的把握。从调查结果可知,超过85%的学生认为自己和大部分教师的人际距离都较远,大部分都是属于一般熟悉的程度,“亲密”“好朋友”的程度仅占不到5%,这可从心理学上的“刺猬法则”中去解释,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教师与学生亲近,可以消除学生的紧张和防备,以更平等的沟通方式促进师生交流,既为教学服务,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助力学生成长。但过于亲密容易模糊师生交往的界限,以感情去牵引师生的沟通,容易丧失原则,影响客观公正的评判。因此,在师生交往中遵循“刺猬法则”,保持合适的人际距离,营造恰如其分的心理气氛,才能使“重要他人”的推助得到保证;二是对于给予学生的支持比较被动。对学生的学术性支持或社会性支持,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属于被动提供,即学生如果主动向教师寻求帮助,教师才会给予指导或支持。在社会支持方面,教师群体离“重要他人”的角色期待还有较大的空间。

五、对高校教师发挥“重要他人”作用的培育策略

(一)精准支持

教师对学生“重要他人”中的一个关键维度,其影响不言而喻,在师生互动的限制下,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对一的导师,以每位教师指导1至6名学生为标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进行精准帮助。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就设立了本科生导师制,让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和实际情况,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进行直接、全面地指导,并设立相应的指导机制,通过谈话、辅导等方式,根据各项量化、质化指标做学生的“重要他人”。

(二)通过评价机制指导师生交流

以上设立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在科学指导下进行的,除对师生间的指导内容、次数、目标以及联系方式等做出量化考核外,还纳入到教师的评价体系中,是业绩和职称评聘的重要条件,也是对教师劳动付出的肯定。但在评价机制的设立中要注意体现奖励表彰制度,激发教师做“重要他人”的荣誉感,避免教师为了完成业绩任务而进行,而是真正从内心深处想成为学生的“重要他人”,帮助学生健康成长。

(三)为教师创建更和谐的外部环境

做学生的“重要他人”不仅是高校教师的工作内容,教师在意识到自身重要性之余也能同时促进自我人格完善,而现今的高校教师已承受许多的职业压力,从科研、教学、职称、收入等各方面都面临巨大的考验,有教师反馈自己每天疲于在不同校区授课,还要完成各项科研任务,为评职称不辞劳苦,收入不尽如人意,还时刻面临各种评价机制的考核。因此,在学校方面,应给予教师更多的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如平衡各项考核指标占比,让更多的标准成为激励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去功利化地成长,做到安心育人。

总而言之,在“重要他人”理念下,帮助教师对自身角色的定位,看似主要为学生服务,实质是教师自身思想和专业成长、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为教师创造更加和谐的指导路径,为高校教师培育和完善相应机制提供参考。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师生教师
最美教师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圆我教师梦
论高校教师继续教育的人力资本开发
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应“教”字当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