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实践美学

2021-11-24 13:16:58李春瑶
现代交际 2021年2期
关键词:对象化本质尺度

李春瑶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马克思的思想以其深刻的内容、科学的方法和世界观、历久弥新的时代性成为人类不断研究的主题。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史上重要的文本,其中蕴含的内容十分丰富,不仅涉及政治经济学、哲学,还涉及深刻的实践美学思想。纵观马克思的美学思想史,《手稿》无疑是其实践美学的起点,在这里,马克思的实践美学思想初具雏形。因此,对《手稿》中的马克思实践美学思想进行探寻是研究其实践美学思想不可或缺的一步。

一、美感的发生:主体—对象的双向构建

美感到底是如何产生的?马克思给予了科学的回答。在马克思看来,美感的发生实际上是主客体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对象”的双向构建过程。实践是“主体—对象”双向构建的基础。正是通过生产实践,为主体生产了对象,也为对象生产了主体。一方面,生产实践的过程是主体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过程,主体在对象化的过程中使得对象有了主体的本质力量,这时的对象成为主体的对象化存在,成为一种主体本身的对象。这里的对象不再是纯粹客观的自然存在,不再是与主体无关联的自然存在,而是建立在主体基础之上的对象。对象只有灌注了主体的本质力量才能成为审美的对象,对象之于主体的存在方式取决于对象本身的固有的、本质的属性和主体的本质力量的性质。眼睛、嘴巴、耳朵所体验到的对象的美感不同;眼睛所体验到的是视觉美,嘴巴所体验到的是味觉美,耳朵所体验到的是听觉美,三者体验到的美感不同,其对象本身也不同。在此基础之上,由于主体的本质力量的独特性,主体向对象灌注的本质力量有着不同,生产的对象也不同。因而,美感的发生就建立在主体通过生产实践生产审美客体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对象也在生产实践的基础之上生产了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主体。对于美感的发生来说,主体需要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对于一个没有音乐感的人来说,世界上最美妙的音乐也无法引起他的审美感受;对于一个无法感受到美的眼睛来说,世界上最美丽的景色也同样无法引起他的审美感受。美感的发生必须建立在主体具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看到美丽的眼睛的条件上,这就是说,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人的感觉是有限度且丰富的,这都是由于对象的存在,由于生产实践的存在才产生出来的。对主体而言,主体感觉的粗陋性也是美感发生的条件;对一个实际的粗陋需要都无法满足的主体而言,这种感觉也仅仅局限于一个狭窄有限的范围内。对饥饿的人来说,无所谓具体食物的形式,只要有能够满足其食用需要的抽象的食物即可。对于他来说,美感的发生更是与之无关了。因而,马克思认为,要使人的感觉不仅仅局限于粗陋的实际的需要,就要努力满足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丰富性,使这个感觉真正成为人本身的感觉,就要真正实现主体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也就是说,要实现美感的发生,就要使生产实践既要为主体生产可供审美的对象,也要为对象生产能够具备审美能力的主体。

二、美的根源:社会实践

马克思对比了人和动物在生产、劳动上本质的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决定了人类的社会生产实践才是美产生的根源。人类的劳动、生命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类能够意识到自身的劳动、实践,人是类的存在物,而“动物和自己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1]。动物的活动是一种本能的肉体活动,这种活动是不自由的,它无法将自身与自身的生命活动区分开。动物虽然和人一样可以进行生产活动,但二者的生产活动有着本质的不同。动物的生产受本能的支配,是为了自身的直接需要、自身的生存,它生产的对象只是自身,生产出的产品也只属于自身。而人与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人的生产是主客体相统一的实践活动,人类生产的对象可以是自身,也可以是其他人,人可以在自身不需要这种产品的情况下,依旧为了他人进行这种产品的生产。人在生产、社会实践的过程中,给整个自然界刻上了属于人的印记,使自然成为人化的自然。人生产的产品不像动物一样,只属于它的自身所有,只用于满足肉体需要,而是可以自在地支配,人不仅可以生产物质产品,还可以生产精神产品。人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可以将人本身的类本质灌注其中,可以发挥人的能动性,可以自由地依照任何尺度、依据美的规律来进行生产实践。因此,人通过自由自觉的生产实践,通过自觉的劳动,在劳动这种生命活动中彰显了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将本质力量对象化形成劳动产品。实际上,正是因为劳动、社会实践,人才直观到自身的本质力量,并因此产生了美感和审美愉悦。

马克思划分了两种劳动,即对象化的劳动和异化的劳动。马克思把第一种劳动即确证人的类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看作真正产生美的劳动。马克思认为,处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占主导的社会中的人普遍呈现一种异化的状态,人的劳动也是一种异化劳动。这大体展现在人在劳动中丧失了自身的主体性,失去了自由。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劳动不是处于自由自觉的状态下,而是处于被迫不自愿的状态下;人不是把劳动作为人的第一需要,而是作为获取最低生存资料的一种方式手段。劳动者生产的劳动产品不属于自身,反而成为异己的存在,劳动者成为产品的奴隶,他生产的劳动产品越多,他自身就越贫穷。劳动者被禁锢在某个固定的岗位上,从事片面、机械、单调的劳动,这种劳动是非自愿的劳动,是不自由的劳动,也必然是不具有审美价值的劳动。当然,也许有人会说异化劳动也是劳动的一种,但是这种由异化劳动创造的“美”并不是真正的美。这种“美”是为富人、为资产阶级创造的,而作为底层的工人阶级在这种创造活动中感受到的不是美,而是丑。正如马克思所言:“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棚舍。劳动生产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2]工人创造了宫殿,宫殿之美仅仅是外形之美,这种美成为资产阶级所谓的奇迹,却失去了自由自觉的劳动创造的蕴含人的类本质的本质美。劳动者越劳动却越贫穷,与之相对的资产阶级则越富有。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不幸、绝望,资产阶级不劳而获;因此,二者都无法感受劳动创造的美,真正的美根源于劳动者自由自觉的社会生产实践中。

三、美的本质:自然的人化

《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美的本质实质上就是自然的人化。人的社会实践使自然界刻上了人的印记,成为展现人的本质力量的为我之物。劳动创造了美,实践创造了美。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能够把人类头脑中观念性的存在变成现实性的物质存在。而自然界就是客观的对象世界,人在自然中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改造或创造自然,使得自然之物灌注了自身的本质力量。这种在物质实践的过程中创造美的过程,也就是将自然人化的过程。从古至今,人类常常赋予自然事物以各种各样的意蕴,这实际上就是人类将自然事物情感化、人格化,就是自然的一种人化,就是基于实践的人从自然世界获得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的过程。“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3]人的物质实践为审美主体生产可供审美的对象,也为对象生产进行审美活动的主体。人的审美感觉、感受形成的基础就是自然的人化,只有在社会实践中。在自然、人的感官才能得到拓展。正如作为审美体验之一的音乐感的产生依赖于声音和能够听取声音的耳朵。

事实上,自然的人化是美根源于社会实践的一种升华,通过实践,人将自身的本质力量灌注于自然界之中,使得自然界拥有了属人的特性,人便可以在自然的人化过程中直观自身,进行审美活动。当然,人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应当坚决摒弃齐一化、商品化、极具欺骗性的大众文化,欣赏创造自由的、具有超越性的本真的文化。古典艺术与现今的大众文化相比,其独特性就在于它是人本质力量集中的产物,是人在不受社会价值和目的影响下,自由地发挥自身个性,表现自身特色,所形成的独特的、无法复制的审美活动和艺术创作。这种本真的艺术归根结底是根植于社会实践的,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产物,是人将自身本质力量灌注于自然、使其能够彰显人的个性与价值。也只有这样的艺术可以称得上是真正美的艺术,大众文化操纵下的艺术是虚假的、毫无个性的批量生产的复制品艺术,这样的艺术当然是不美的。因此,进行审美活动应当明确美的本质,在社会实践中,发挥人本身的能动性,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对象化。

四、美的规律: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在《手稿》中,马克思阐释了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的观点。动物的生命活动与人的生命活动(劳动)具有本质的不同。动物所依据的种的尺度就是指动物遵循其本身的本能,遵循客观现实的规律,以满足肉体需要为目的而进行的构造活动。这种动物式的构造活动完全是出于自发,是一种建立在本能上的、以动物本身所特有的种的尺度为基础的,具有唯一性的构造。蜜蜂建筑蜂巢是蜜蜂的本能需要,蜘蛛结网是蜘蛛的本能需要,蜜蜂和蜘蛛都只能按照自身种的尺度和需要进行构造,而不能要求蜜蜂结网、蜘蛛筑巢,不能要求动物用其他动物的种的尺度来进行构造。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可以依据任一尺度进行构造,人既可以依据蜜蜂的种的尺度建筑蜂巢,也可以依据蜘蛛的种的尺度构造蛛网。内在尺度事实上就是指人的内在需要及其生产的目的性,就是指人在进行社会实践时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做到合乎目的。人在进行构造活动时不仅依据了种的尺度,而且在活动中,将人自身的内在需求和目的灌注其中。人与动物不同,人在建造住房的时候,不仅是满足自身居住的需要,也会考虑住房的审美需求或者利益需求。人在借鉴动物种的尺度的同时,要大力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将其用于满足自身的需要。例如,人观察蝙蝠创造出雷达。因此,在马克思看来,美的规律的构造要遵循种的尺度和内在尺度的同一,即遵循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一,既要做到合乎规律,又要做到合乎目的。只有这样,这个事物才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才能在其中获得美的体验。

马克思的美的规律实际上仍然展现其实践美学。在劳动这种社会实践中,人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模仿,利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构造合乎自身目的和内在需要的具有审美价值的事物。这实际就是一种美的创造过程。在这种社会生产实践中,人实际上将自身的本质力量、将自身的内在需要和目的灌注到生产的产品之中,在这个基础上生产的产品,一方面具有了可以供人使用的使用价值,这个使用价值是建立在遵循种的尺度即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另一方面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产物的产品具有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劳动创造了美,美的本质是自然的人化。因此,随着社会实践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加深,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必须遵循美的规律即遵循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统一。近年来,生态问题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水土流失、全球变暖、荒漠化问题无疑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自然赋予了人类生产实践的资料,也应当以回馈自然取代伤害自然。因此,在发展的同时必须遵循种的尺度,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处。要牢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能以牺牲环境、破坏自然为代价进行社会实践,仅仅局限在认识论角度、从理论上探讨生态美学是无法真正解决生态问题的。生态美学要兼顾理论和实践,不仅要审美景,更要把自身看作整个生态的一分子,发挥人在生态中的积极作用,把人的实践与自然生态相联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存。另外,在遵循种的尺度上,要加强内在尺度的运用,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

猜你喜欢
对象化本质尺度
对象化的思想:人类生活中的信息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非对象化”及其人本价值
回归本质
童年的本质
论对象化及人之存在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宇宙的尺度
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 15:17:55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
工业设计(2016年4期)2016-05-04 04:00:05
对京剧表演对象化思维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