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雅茹 田瑞苗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在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环境问题中形成的,它准确把握时代发展特征,推动社会生态实践与时俱进,创新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理论,使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并用它指导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马克思主义是由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部分构成的理论研究成果,在对自然哲学及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基础上,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应运而生,作为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智慧的融合,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观点之一。
18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工业革命,随着西方资产阶级工业革命的进行及不断发展,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提升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丰富了精神世界,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一系列社会问题随之产生。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理论顺时而生,生态主义理论也在这个时期形成。面对当时全球发展的问题和人类发展困境,马克思做出了哲学方面的思考,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开始形成。继马克思之后,恩格斯对自然科学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矛盾具有特殊性,虽然各个国家的特殊国情,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会随之产生不同的生态环境问题,但是从整体上分析,“生态问题”不是单个国家的“个别现象”,而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由此可见,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时代之问。
1.人与自然的关系
自然界是一个完整有机的生态系统,人类与自然的地位是平等的,从二者的关系上看,人属于自然而不是自然属于人。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自然界直接或间接地提供了人类生活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生产工具等,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是维护社会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人与自然相处时应该始终坚持的重要态度。
2.实践与自然的关系
“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物质世界划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两个部分,实践的过程也是维护自然与社会协调发展的过程。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就是在协调与自然的关系。只有通过社会生产实践,才能获取物质生产资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自然,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二者动态平衡与和谐统一。
3.生态与社会的关系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2]603,“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2]10。这个休戚与共、有机统一的共同体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由自然、人、社会所构成。
社会是一个有机体,生态环境问题也是社会系统中的一部分,故而分析社会现象时要与生态问题相结合。马克思关于唯物辩证法理论中提到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交互作用之中。违背自然规律进行生产发展的极端做法,在造成自然生态危机的同时,势必会危及社会稳定和政治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现状,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危机的根源,正是生态危机。
社会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规律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随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了追逐更多的剩余价值,劳动者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对物质自然资源深度开发,进一步导致了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一系列消极影响。正是人类不合理的社会实践活动,对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利影响。
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为重要的工作任务。在继承发展生态文明理论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结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在凝聚集体智慧的前提下,创造性地总结出一系列的经验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学说,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内涵丰富,纵观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并不存在严峻的生态问题,但马克思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自然、社会与人类的关系,提出很多关于应对生态问题的科学方法,构成了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基石。
新时代之初,我国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的破坏。目前,我国已经充分认识到了环境恶化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并开始加大力度治理生态环境。总体来看,我国的生态环境依然面临着严峻的问题,如何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美丽中国依然是时代之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生产发展技术落后,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以经济效益为先,高投入、高能耗、低产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增长。在我国经济重型化的道路上,在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越走越远,导致我国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生态环境恶化引发能源短缺问题。从长远看,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日趋严重。过去较长时间里,一些地方过度追求GDP增长,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人民健康等长远利益,这种粗放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带来的问题,就是资源的严重浪费和环境的污染。
如今,我们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应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注重我国生态环境问题;针对经济发展路上出现的资源浪费和短缺问题,应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进一步实现由过去的粗放型到现代集约型的发展,从源头上解决资源浪费和资源短缺问题。
中国近年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个别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指标、政绩工程,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等同,由此带来水源浪费、大气污染、优质土壤面积减少、能源结构不合理等一系列问题。环境污染在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侵扰人们的正常生活,延缓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许多疾病,都与环境有关。近年来,一些重大污染事故频发,严重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不仅影响了经济建设,而且带来生态问题和社会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集体,站在党和国家的全局,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问题及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要求必须立足时代使命,顺应人们期望,从实际出发重新审视马克思的生态理论,正确把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遵循客观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经济发展与保护环境并举,推动整个社会和谐发展。
美丽中国这一理念可以追本溯源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经过时代的发展和创新,美丽中国在新时代拥有完整的体系和丰富的内涵,涵盖生态环境、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间和谐有序等内涵,对于中国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作为引领社会生态发展的精神旗帜,要回归马克思主义,结合当今时代发展的具体实际,遵循合理发展的原则,为新时期世界性生态问题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指导。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纵观我国的经济发展规律,传统的发展模式以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社会与生态环境矛盾突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立足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在此基础上理解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调整,重新建立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3]美丽中国这一命题重点解决的是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应然关系问题。面对人民利益、发展与生态问题,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利益为首。新时代党和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也应该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满足人民在新时代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美丽中国理念不是片面性发展。“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推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并举,无论是发展经济,还是解决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人民谋幸福。建设生态环境,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协调经济、人民与生态之间的关系,兼顾人民的利益,这是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维系中华民族良性发展态势的重要理论。
新时代,加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保护经济因素与生态因素要并举推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4]105我国过去传统的生产方式注重经济效益,忽略了环境因素,不符合新时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指出,要正确分析经济与环境的关系。国家、社会、个人都应该尽一己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树立生态发展意识,加快清洁环保、低碳节能产品的研发进程,以合理和谐的方式尽量减少对生态的影响,逐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新经济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4]105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都是新时代建设之重,要一视同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态和谐意味着政治发展与经济发展不存在矛盾冲突,意味着人类文明建设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生态保护制度,推动生态文明体制机制改革,做到环境保护有法可依。通过建立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资源的节约和利用,促进生态、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制度的权威性与强制力,严格贯彻落实生态保护体制机制,贯彻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的思想,在建立和谐的政治关系、生态环境的同时,保证人类社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生态问题是全球共同面临的并亟须摆脱的发展困境。大多数国家都进入了经济发展的增长期,以何种方式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是共同关心的问题。生态社会主义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点,主张生态原则与社会主义相结合,建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型社会主义。[5]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关于自然、社会与人的关系的论述中,“人”是作为主体而存在的。美丽中国建设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新时代背景下的丰富和拓展。新时代美丽中国建设恪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对人类和社会发展的价值与意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也是美丽中国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是在研究人与自然、社会与生态环境问题中形成的。当今资本主义生态危机可以以此为依据,探讨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端,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生态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良性循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