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化角度的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2021-11-24 10:29范朝霞
现代交际 2021年3期
关键词:英语专业文学作品英语教学

范朝霞

(长春人文学院 吉林 长春 130117)

正如美国语言学家萨坯尔所说:“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极强的逻辑关系与内在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见证了文化的兴衰与演进;文化是根植于语言的灵魂,影响着语言的表达与表现方式。当前,国内外语言学者都在积极探索在语言教育中渗透文化的路径,有关语言与文化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累累,百花齐放,对于语言教育实践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1]。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研究成果集中于专业语言教育,即关注英语专业课程教学中文化的引入,对于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的渗透研究较少,实践经验不足[2]。有必要基于文化角度,重新设计确定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目标、内容与方法,致力于通过文化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营造可自由讨论并自由表达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对我国文化的认同感及对其他国家文化的包容性,继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

一、文化习得与语言习得的关系概述

从社会科学角度可以将文化分为正式文化和非正式文化两大类,其中正式文化是指与文化相关的学科,如地理学、政治学、文化学、哲学等;非正式文化是指一定区域在一段时间内约定俗成的社会习俗习惯、生活方式、行为规范等。文章中的“文化”,如果没有特殊指明,均为正式文化与非正式文化的综合体,既包括对某一国家政治、地理、人文等的认识,也包括某一国家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3]。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的必要性

1.加深学生对语言意义理解的必然选择

语言习得理论认为,“习得”与学得最大的区别在于“习得”是通过耳濡目染或学习者无意识状态下自然而然获得语言规则的过程。相对于“学得”,语言习得基于特定的语言场景,在自然的语言环境条件下通过身边人的影响掌握一门语言,这一“掌握”是根植在头脑、嵌入个体智能体系中的认知与理解。正如婴儿未经系统、专业的教育在父母的培养、环境的熏陶下便可以学会母语。在传统的非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一般将英语语言结构划分为语音、词汇、句型、语法等多个部分,再针对各个部分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如词汇教学采用跟读和记忆方式;语法教学采用直接讲授法等。此种教学方式的弊端在于忽视了语言的系统性、语言所反映的文化背景及意义内涵,导致学生虽然能通过大量的训练记住语言的形式,却并不能理解语言在多元化交际场景中的应用。文化是语言赖以存在的客观条件,文化影响并塑造着语言表达的方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能够增强学生对英美文化环境的代入感,以“西方思维”看待英语语言的逻辑,加深学生对英语知识的理解。与此同时,文化的渗透可以丰富大学英语课堂信息,转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为主的课堂模式,提升学生英语能力,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素养。

2.提高学生语言使用正确性的必由之路

语言规则的内涵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句式、语法等;二是语言的使用规则,即语言的使用需要与实际的交际场景相契合,并遵循语言的艺术性,尽可能清楚明确地表达英语语言的语义。传统的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注重英语知识的积累,一方面是由于非英语专业对学生英语素养要求较低,学生只需要通过四、六级考试即可,因此部分教师未能将“语用能力培养”这一目标纳入教学计划中,对学生英语使用方式的指导较少;另一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使用特点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如英语中的一词多义、熟词僻义等,如果学生未能了解该词汇的文化背景,则会造成词汇使用场景不当甚至与英美国家公众社会思想、习惯等相背离的情况。与此同时,英美国家语言具有其约定俗成的搭配方式,不符合语法、句式等语言结构规则,极有可能是其日常交流中最常用的表达形式。

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能够提高学生语言使用的正确性,具体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教师整合英语文化知识的过程,也是了解英美地理、政治、经济的过程,可显著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使教师认识到语言根植于特定文化,是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以及寄托情感与思想的载体,使教师明确语言的系统性、实用性,继而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语用能力。其二,文化来源于生活,文化的渗透使学生对英语知识追根溯源,使英语学习回归生活,并积极探索生活中语言不同搭配后形成的新意思,可显著提升学生语言使用的准确性[4]。

3.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必然要求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由于非英语专业英语学科仅为通识课程之一,学分要求、测试要求偏低,学生没有深刻认识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同时,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授英语知识为主、以教材及教师为主导,学生处于知识接收的被动地位;长此以往,学生将失去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在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能够以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呈现更加丰富的话语场景。例如,英语文学作品内涵深刻,具有历史记忆价值与艺术价值,学生品读英语文学作品,既可以学习创作者的语言表达手法,也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再如,英语电影、歌曲等是公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与英美国家社会生活联系紧密,“看一部电影,品百味人生”,英语原声电影,是了解英美国家历史文化的窗口,自觉调动生活经验,用所学的英语知识及技能分析电影的内涵,理解电影的情感,可以使学生获得多层次的情感体验,继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三、基于文化角度的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策略

1.创设准自然语言文化环境

自然语言环境是指母语习得者所处的自然、真实的生活环境。我国学生在汉语的自然环境中学习英语,平时与人交流沟通皆用汉语,缺乏自然的英语语言文化环境。为此,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为学生人工创设准自然英语语言文化环境。

创设准自然语言文化环境的方式包括在教学中尽量用英语授课,如果词汇较难,可以用同义词替换;利用图片、视频的直观性创设物质环境,如在教室墙壁上张贴英语国家传统服饰、传统建筑等图片。

以英语近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由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剧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从人物的表情、动作等方面猜测其心理活动,并请学生用英语探讨人物心理特征、变化背后的文化原因,使其既能以直观的方式呈现文本,又能深刻把握文本语言的内涵。

2.夯实学生语言知识基础

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及技能不仅是英语学习的目的,也是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必要条件。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基于大量的研究提出增强“可理解性语言输入”,能够促进语言的习得,减少母语的负迁移。“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内涵:其一为“可理解性”,即需要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理解转变为对语言意义的理解;其二为“输入”,有效的输入是指向学生传授略高于其现有英语技能水平的知识。

教师可以开展“英语国家文学作品演绎”活动,学生可以演唱英语国家歌曲、表演英语国家戏剧、朗读英语国家诗歌,或简单地运用英语知识组织情景对话等[5]。不同的文学作品演绎形式,可使学生亲身体会英语在艺术、文化、思想等方面的价值,深层次体会英语国家文学作品的内涵,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不同时代背景下英语国家的文化资料,如饮食文化、人际交往文化、服饰文化方面的图片、文字等,并开展演讲比赛活动。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确定演讲的形式并演讲,一方面帮助学生探索英语国家社会文化,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灵活运用英语的能力,继而为学生英语学习素材、文化积累奠定基础。

3.依托文化项目改进教学方式

非英语专业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最直接的途径是引导学生亲身参与有关文化传播的英语学习实践项目。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及本土资源,与英语专业合作,向英语外教了解真实的英语国家文化,诸如英语国家的传统节日、风俗习惯等,向学校申请项目资金或以学院为基础进行筹资,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依托真实的文化项目切实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4.构建体验式英语教学模式

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为学生创设语言翻译情境,使学生以极强的代入感进行语言学习。体验式英语教学实施分为两个内容:一为体验失败,学生学习英语是一个出现错误-改正错误的过程,只有学生能够意识到错误的成因,并自主改正错误,才能够不断积累英语知识,也能够正确面对英语学习的困难。二为体验成功,即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视化,教师需要采用鼓励、激励的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并利用多种渠道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豪感与荣誉感。

首先,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见的英语知识、运用、理解等方面的错误创设情境,并将学生的“错误”制作成微课视频,在复习阶段进行播放,学生会发现自己在英语学习时容易出现的错误,继而自主改正。

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拍摄英语学习“短视频”,并将学生的作品放在本专业宣传网页中,既能够表现本校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又能够将学生的学习成果可视化,继而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5.扩大英语教学资源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以教材及大纲提供的文本作为教学资源,教学内容单一、结构僵化。为有效渗透文化教学,教师需要利用网络拓宽英语教学资源,增加西方文化知识的传输,以使学生在了解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用西方文化思维学习使用英语语言。

教师可以将英美文学作品转变为教学资源。任何一部英语文学作品中的语言艺术都离不开其历史与文化背景。教师在开展英美文学作品品读与翻译教学时,一定要引导学生避免以中式思维看待作品的艺术价值,而是要从西方文化视角挖掘文学作品背后的历史记忆价值、文化底蕴,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对英美文学作品理解的深入性。例如“A child's clutter awaits an adult's return”中的“clutter”原意为脏乱的东西,结合这句话的意思,以西方的养育观念与家庭文化分析,可将“clutter”译为“百宝箱”,其中蕴含孩子们奇奇怪怪的思想、各色各异的玩具,寄托了孩提时代的纯真与朴素,也与后半句相对应。这样的英美文学作品欣赏更加贴近西方文化与历史。

教师也可将原声电影作为英语教学的资源。由于非英语专业学生语言基础较为薄弱、语言综合能力尚未形成,因此教师需要选择内涵深刻、语速适中、词汇简单、内容积极向上的原声电影。以《阿甘正传》为例。该部影片中绝大部分为主人公的独白,是一部励志电影,并且涉及诸多美国历史文化背景知识[6]。在正式授课前,教师可以请学生收集有关美国橄榄球运动、猫王、水门事件等历史与文化资料,设置三大问题:第一,你认为有智力障碍的人能否有所成就?第二,影片结尾处飘向空中的羽毛有什么用意?第三,你觉得阿甘身上的哪一种品质最使你动容?学生以三大问题为驱动在课前观看电影。在正式授课时,教师抽出十分钟时间请三名学生用英语分享观看电影的感受、对问题的解析,教师则对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进行专业化指导。最后,教师布置“小课题”研究任务:写下你对《阿甘正传》的所思所想,教师开展专题汇报课,请学生上台呈现研究结果。该教学方式培养了学生的英语阅读、使用、写作能力,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的求知欲,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文化是语言得以存在的条件,语言是文化的外在体现,促进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深度融合,已经是教育学界的共识。为此,教师需要充分重视文化教学对提高非英语专业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能力的重要性,积极整合涉及英美历史文化的教学资源,并主动改进教学方式,创设文化渗透的空间。同时,教师需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英语、感知英美文化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地挖掘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继而将文化作为语言知识传输的载体,充分发挥文化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

猜你喜欢
英语专业文学作品英语教学
浅谈O2O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英语教学中对任务的几点思考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以混合式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Structure and context in College English learning
Cultivation of independent learning ability in English teaching英语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