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彤彤
(北京化工大学 北京 100000)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在一定外界环境的影响下内在知、情、信、意、行各因素辩证运动、均衡发展实现认知向行为转化的过程,基本问题是如何从不知转化为知,如何由认知落实为行为的问题[1]。这个过程的实现虽然会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主体内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意志力作为其中的一个因素,在知行转换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知、情、信的集中体现,又是行为的催化剂,是确保思想品德知行合一的重要影响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知是教育者传授的要求受教育者理解、接收和掌握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方法论等。包括内容性方面,比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道德信念、民主或法制纪律教育内容等;以及认识性方面,比如内化内容、判断和推理等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行是指在认识、情感、信念和意志的支配和调节下,根据一定的原则和规范,把内化为自身固有的认知和意识外显为表情、语言和动作的活动。它既指受教育者参与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也包括受教育者在接受了教育者传授的各类信息后,和自身原有的思想进行比对、交汇,以进行思维重建的自我改造、自我教育的过程;还有在发展过程中自我检验的行为。
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促使受教育者将思想品德认识转换为相应的行为,形成行为习惯,这个过程不一定会按照同一个方向顺利进行。因为要实现认知向行为的顺利转化,需要主体内在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的相互配合,还会受到外部客观环境的影响。受教育者将外部接受的思想品德认识内化和原有的认知融合更新,与情感发生共鸣后,产生的一种坚定不移的信仰,在转换为实践的过程中,意志力将认知、情感和信念联系起来,面对困难和障碍时也坚定不移,从而能实现认知和行为的统一。
意志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中一方面表现为“在确定目的、支配行动、克服困难等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能动的实践精神”[2],也就是受教育者在外化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主调节心理和坚定目标、克服障碍的行为,即意志的执行过程。另一方面,意志力表现为受教育者根据已有的思想认知和情感,在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决定行为方式,以坚韧的毅力和顽强的斗志执行行为目标,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地实现认知向行为转化的过程,即意志决策过程。
意志力的决策功能和执行功能在知行转化过程中共同作为知行转换中的一个中间环节,在知行转换过程中,受教育者根据认知和内在情感对某种道德进行判断,产生一种信仰或信念,从而更积极主动去实践道德规范,这个过程也就是意志的产生确定过程,表现为受教育者的强大自我规范、自我约束能力,为符合认知的行为最终落实克制自己,承担起责任。
然而,意志力并不总是能有效实现知行合一的,如受教育者在自身评价系统内认为某种行为方式是应当的或不应当的,而出于对自身情况的考虑,或是自身利益考量,或者是其他价值观的影响,最终选择与自身评价相反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这就是知而不行。而如果受教育者在主观判断和理智上都趋向某一目标信仰,但是由于能力不足等原因做出与认知不一致的事,就是不可抗拒的知行脱节。知行不一现象已经成为道德教育中突出问题,意志力不坚定是造成知行不一的重要因素。尽管如此,意志力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换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仍然是不可否认的。因此充分认识意志对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的重要意义,是培养良好意志品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化的前提[3]。
首先,意志力在知行转化中起着中介作用。认知是行为产生的基础和前提,在情感、意志和信念的推动下,转化成行为。没有认知就不会和情感产生共鸣,形成信念和意志,但如果主体缺少意志,面对复杂的环境因素,很难能抵抗住负面影响,认知就不能沿着正确方向转化成行为。所以,意志力是行为的实际行动者,具体表现为确定能达到与道德认知一致的目标而必需的行为,还表现为判断并抑制与道德认知相违背的欲望和行动趋势。这两个方面在知行转化中是统一的过程,是意志对行为动机和行为冲突的控制,是意志力发挥决策作用的过程。
其次,意志力的积极作用还体现在主体实现行为转化的过程中对困难的克服,包括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外部困难是人力不可抗拒的,比如天灾或者他人的阻碍;内部困难包括个人的性格、情绪、能力等。意志力会促使主体在实现行为的过程中,克服各种困难,做出正确的行为选择,确保知行合一。
另外,意志力的积极作用还体现在对影响知行转换的另一因素情感的调节。主体内在情感也是伴随着道德认知产生的,是外部接收的认知和自身认知碰撞产生的。符合本来的认知就会产生积极情绪,相悖就存在产生负面情绪的可能。因此,直接通过情绪是不能有效控制行为转化的,要通过意志对情绪加以调节,对积极的情绪进行运用,对消极的情绪进行正向疏导,才能实现情绪在知行转换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意志力在主体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可能会受其他因素干扰不能完全发挥作用,受教育者基于认知和情感认同接受的道德教育,并对行为进行了判断,但在面对利益与道德时最终发出的是与认知不符的行为。在这种情况下,知行脱节在思想政治教育知行转换中表现为受教育者自身有意识地在行动中违背被普遍认可的思想认知,在做出这种决定时,主体是经过了考察自身情况后意志选择的结果,虽然客观上是知行不一,但在受教育者主观来看对自己选择的行为是认可的,这种“明知故犯”的行为是意志决策作用缺失的体现。当前,过度个人主义、社会价值多元化影响以及实际思想政治教育中内容脱离实际,都会使主体意志力发生决策失误,认知与行为发生脱节。
1.过度个人主义影响意志力的决策功能
近些年,“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一标签在社会上普及流行开来,其出自北大中文系钱理群教授的一段话:“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出现是大环境影响下个体自我意识增强的结果。生活在经济发展、文明开化、信息传播迅速的社会环境中,时代为当今受教育者提供了更开放的生存环境,赋予了做选择的自由,不可避免地会催生主体质疑力,主体更有自己的想法,更注重个人权利的维护,表现出个人主义。在个人权利与道德规范的权衡中,他们也许会铤而走险违背道德原则做出更有利于自身利益的行为。思想政治教育不否定个人权利的合法性,但过度的个人主义会干扰价值判断和意志的决策,如放任受教育者个人主义的发展,道德对主体的内在约束力将会成为空谈,个人利益会凌驾于集体利益之上,出现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行为倾向。
2.价值多元化对意志力决策功能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个思想多元的社会,传统的、现代的与后现代思想观念并存,受教育者作为独立的个体,选择也会有所不同。传统思想主张借取超自然的力量来传递思想认知,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以自由、平等、公正等一系列的人权来宣示道德正当性;后现代思想主张对规范的消解,放弃对崇高理想信仰的追求,追求没有权威、没有共识。价值多元化带来了多元化的价值标准,受教育者作为社会人,会接触到大量的社会信息,一些不良价值观会掺杂在各种信息中,冲击人的主流价值观,受教育者会不可避免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一旦自己价值取向和主流价值取向相悖,那么在意志决策过程中会更容易屈服于自己的价值取向,做出与道德认知不相符的行为。
3.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对意志力决策作用的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源于实际生活,受教育者在高校接受教育时,最直接接收的是内容性层次认知,比如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这些认知都来源于伟人们的实践,是通过观察社会、提取规律、总结经验而得来的。在引导受教育者学习这些知识时,联系实际,结合实践,更有利于引起受教育者的情感共鸣。而思想政治教育实际过程中,侧重于单纯的理论教学,依靠单一的灌输,导致受教育者无法把理论跟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只停留在死板的文字上,没有将其内化理解,也就谈不上对道德的认同,无法产生强烈的情感,道德规范的他律性不能转化为自我约束性,容易受到外部环境影响,意志决策作用就会受到阻碍,造成知行脱节。
除以上因素导致的意志力无法有效实现作用外,还有一些因不可抗拒因素影响意志力的作用导致的知行不一,就是受教育者完整地接收了外在认知,并和情感发生了共鸣,主观上有了把认知转换为行为的意愿,但最终可能因自身能力不足不能付诸行为,或者是主观上不想做,最终却做了,这是意志力执行功能没有有效发挥作用的表现,受主体能力、欲望和实际情境等因素的影响。
1.主体自身能力不足会影响意志力的执行作用
完整的知行转换过程不仅要关注意志力是否产生,还要关注意志力是否有效发挥控制、修正和引导行为的作用,并非只要主体内部产生了强烈的意志,那么符合认知的行为就一定能产生。如已经做出符合认知的行为实施计划,在实现的步骤中反而失败了,也不能称之为“知行合一”。冯友兰先生认为个体要做一件事,如果他知道这件事是该做的,那他就应该去毫不犹豫地去做;但是关于这件事该如何做,其中就有许多知识、技术的问题[4]。因此,这就要求受教育者掌握特定的技巧、能力或知识,确保意志力的顺利执行,反之,缺乏实践认知的能力而导致意志力无法发挥作用,是出现知行不一的一个重要原因。
2.主体的情感和个人欲望影响意志力的执行作用
主体在产生意志之后,意志导向的“应该做”并不总是推导出“我要做”。意志在选择行为时是以认知为基础,同时受到自身欲望的影响。人的本性是有天然逐利性的,个人欲望如果不能平衡好,必然会动摇意志力,影响意志力的执行。此外,意志还会受到情感的影响,意志是理性因素,情感和欲望属于非理性因素,人是情感动物,但是也是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体。受教育者如果思想不成熟,不能调节自己的情感,会更容易受到即时的、强烈的、眼前的非理性因素的影响,非理性力量占据理性上风,那么在非理性因素与意志力的推拉过程中就会倾向于非理性因素,意志的执行作用就无法实现。
3.特定的情境影响意志力的执行作用
一种情境是有能力做某事但现实中不能做,一种情境是主体不得不做,这是情境影响意志力的两种现象。意志力作用的发挥均是在主体内部发生的,除了内部因素对意志力的影响之外,外部情境对意志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甚至主体不能及时自我解决的。
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如果意志力不能发挥作用,那么意志力在知行转化中就不能起内化认知、调节行为的作用,知行转化过程很有可能发生断裂导致知行不一。即便产生了行为没有意志力发挥作用也很难持久,思想品德最终是要促进受教育者形成行为习惯。因此,实现主体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确保认知向行为的顺利转化,就必须重视对受教育者意志力的培育锻炼,针对影响意志力的因素采取有效措施规避解决风险,有效实现意志力在思想品德知行转化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