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策略研究
——以扬中永兴村踏耙窅生态绿地设计提升方案为例

2021-11-23 09:39姚苏城赵茂锦黄顺
关键词:永兴人居绿地

姚苏城 赵茂锦 黄顺

(苏州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8)

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苏南作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之一,随着经济效益优先发展机制作用的发挥,其部分村落建设过于城市化。[3]人居环境营造策略从根本上指导着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的方向。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更多地去关注营造策略,才能更好地优化乡村的人居环境,指明乡村发展的方向。

1 研究背景和现存问题

扬中四面环水,水资源丰富,但也颇受长江水患所累。从一百年前第一批居民来此时,便通过防洪筑堤的方式来与江水和解。通过这种方式修筑的堤坝便是圩,其中的田地便是圩田。踏耙窅生态绿地便是通过圩田进行改造的生态绿地。[2]

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的推动,苏南地区越来越多的乡村开始进行乡村规划与建设,扬中也紧跟步伐,加入其中。乡村振兴的真实目的应该是打造“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乡村作为城市的本源与发展的范本,最怕急功近利,大量的资金加持下的 “大建设、大破坏”的新农村建设也违背了乡村建设的本心。

本文以扬中永兴村踏耙窅生态绿地方案优化提升为例,对于苏南乡村人居环境营造策略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原方案发现,方案中存在当下苏南乡村人居环境营造时所见的一些共性问题:设计过于城市化;居民活动空间过少;场地与周边自然景观脱节;造景方式过于单一;植物选择乡土化不足。笔者希望通过一些营造策略的探究来解决上述问题。

图1 原方案鸟瞰图

2 营造策略探析

2.1 绿地基本情况

图2 项目现状

图3 方案总平面图

永兴村地处扬中市八桥镇,踏耙窅生态绿地地处永兴村,基地距离S238省道与永兴村村委1km,距离永兴村居民安置点600m。基地周边有老自然埭、踏耙窅水系及大面积农田,场地开阔,原始自然景观良好。在对使用人群进行调研之后,发现踏耙窅生态绿地的使用人群主要分为三类:年轻人、老年人和儿童。年轻人的主要功能需求包括运动、休憩、散步与约会;老年人的主要功能需求包括健身、散步、聊天、静思与阅读;儿童的主要功能需求包括运动、游戏与娱乐。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苏南地区乡村年轻人口逐渐外移至城市中去。由于生活方式与环境不同,年轻人、老年人与儿童之间的共性话题越来越少,若能在分别满足各类人群需求的同时,让各年龄段人群产生共性联系,场地便能成为链接各类人群情感的纽带。

根据上述需求,将提升方案定位为参与性乡村生态空间,确定了运动、游乐、交流、生态、参与与宣传等六大功能,增加一条适合永兴村村域特色发展的道路。

2.2 营造策略

2.2.1 生态性策略

随着近几年的乡村建设开发,苏南乡村的生物多样性已远不如20年前。踏耙窅生态绿地将植物整合形成完整的生态网格,稳定场地植物与生物群落,从而优化场地内植物与生物多样性。同时,在植物的选择上根据使用人群需求,考虑了五感(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植物系统,在丰富植物生态多样性的同时,能协助场地参与人群多维度体验场地内的植物。

重新整合场地内的地域资源,进行再利用,优化场地斑块。以原本地域资源(植物、水系、地形)作为设计基础,重构原有空间中在原有本底中形成的干扰斑块,调整土地受到干扰形成的残余斑块,在场地中引入新的有机体而形成引入斑块。充分利用场地本身的绿色空间优化斑块,形成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将生态功能空间与参与性景观要素相结合,利用水域斑块空间形成荷风亭与生肖喷泉,利用耕地斑块空间形成稻香台。

图4 生态性策略

在进行细部设计时,综合考虑乔灌草的竖向结构,利用综合结构以强化植物的抗逆性。综合考虑植物的光合速率与耐候性再进行植物配置,利用场地内的景观生态资源,改善场地周边的小气候,以提升场地生态效益。

2.2.2 空间秩序性策略

景观参与者其隐性的空间需求体现了活动需求。通过对现有的景观空间重新进行梳理,使得开敞活动空间和私密休憩空间相互交错,根据相应的活动方式与内容给予参与者最适宜的活动方式,以此来进行空间安排。

优化后的方案增加场地内活动空间。通过儿童活动区与景观树屋等空间,增加儿童活动空间;通过阳光草坪、永兴花海等空间,增加年轻人交互空间;通过历史长廊、敬老广场等空间,增加老年人休憩空间。使得景观系统中的方向性与逻辑性更加合理,场地的空间层次也因此更丰富。增加多维度的活动空间之后,踏耙窅生态绿地的体验感、参与感与氛围感也更加富于变化。通过景观的重新组织与梳理,深化空间秩序,在满足合理的空间需求基础上赋予空间不同的美感,使得空间更加具备韵律感及秩序感,使得景观诸要素之间具有良好的逻辑关系。

2.2.3 美学策略

踏耙窅生态绿地植物选择常绿植物与色叶类植物进行搭配,增加场地内的植物色彩变化;常绿植物搭配开花植物,体现植物季相变化;乔木搭配灌木与草本植物,体现植物的层次感;植物选择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使得场地内四季有景且富于季节变化。季节性花卉除了使用在花海中,还散落在场地各处,增加场地内的野趣。苏南乡村周边多都分布水系以及稻田耕地,优化方案利用框景以及借景等设计手法,将原有的场地自然景观引入场地内,优化场地综合景观资源。

图5 方案鸟瞰图

场地内提供大量停留空间,如景观平台、观景树屋、景观亭、景观廊道等,增加游人观景场所,方便游人对于场地内景观进行感知和体验。景观的美感不仅停留在视觉空间上,也存在于意会空间之中,使身处园林之中的人能感受到场地之中的美景,人同样也能作为景观的组成部分,体会到人与景观完美融合的独特美感。停留空间的存在有利于不同的参与者在其中感知不同意会空间的美感。

场地设置阳光草地、永兴花海等场景,希望越来越多的不同年龄段的人能来到这里找到自己的需求所在。儿童可以在这儿游玩,年轻人可以在此释放压力,老年人可以于此度过静谧的时光。人性的美不同于视觉空间的美,景观的美好是将场地的记忆保留于每个人的脑海中,打动人心,为游人营造满足感与幸福感。

2.2.4 场所包容性策略

优化方案希望将场地打造成既可以服务于周边居住人群也可以吸引外来游人的综合性空间。通过参与性空间、畅通无阻的交通系统、绿色的生态场景等空间来优化场地的景观空间界面,包容场地内的宽泛群体。

历史文化、党史文化、孝文化、家风文化、敬老文化内容的加入,融入了精神文明要素。将历史、文化、地缘等因素集合于场地中,增加场地的包容性,使得场地不只是一块生态绿地,而是一块将居住人群生活积淀与文化空间相融合的景观空间。[1]当将这些内容融入景观空间的时候,公众对于场地的认同感将会增强,相应的场所也将更具包容性。

每位景观的参与者都对于景观有相应的渴望,场地内的植物、休憩空间、滨水空间与运动空间都涵盖了人群对于生态绿色的需求。

公众的参与才是场地包容性增强的最终表达。优化方案希望通过增加场地内的综合性空间,包括大量的儿童活动空间、成人活动空间、私密空间、开放空间的使用增加场地的公众参与感,真正留住当地人群,吸引外来人群,将公众的文化积淀与景观的表达做到更好的衔接。

2.2.5 尺度适宜性策略

乡村空间有属于自己的尺度,包括铺装的大小、绿化的覆盖率等。当乡村空间遇到过度的场地营造时,场地的适宜性便被打破了。乡村景观的创造与改造需要顺从原有的自然环境,尊重原有自然环境的同时也需要尊重乡村自然发展的秩序。

优化方案遵从原有场地的道路进行空间功能的划分与使用,同时减少外部设计对于现存空间的干扰,降低乡村建设成本。在恒定的尺度与协调的空间内涵中找寻两者之间的平衡点,使得数据的尺度与感知的空间相互规范协调。

生态绿地的空间体量感无法离开使用者的空间感知,巨大的空间不适合乡村场地的尺度,空间设计遵从场地原本空间条件,将空间界面与自然环境揉合衔接在一起。[4]

3 结语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苏南乡村建设方兴未艾,乡村人群对于人居环境的提升有相应的需求和期待,城市中的人群也越来越想要到乡村去,因此人居空间的营造是整个乡村建设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一味地模仿城市景观的建设,通过复制的方法加快乡村建设脚步,只会急功近利,使乡村建设误入歧途。在进行乡村人居环境营造时,总结相应的营造策略再去进行设计,更容易使乡村富有乡土气息。望未来的乡村,你我仍能“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猜你喜欢
永兴人居绿地
纯电动汽车电池低温加热系统
临深置业理想 这座城刷新美好人居标准!
浅谈林地绿地养护精细化管理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老城区绿地更新策略——以北京西城区绿地提升为例
走进绿地
改善人居环境 建设美丽广东
陕西西安明永兴恭定王墓
“工棚律师”向永兴
世界人居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