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亚学院 海南 三亚 572022)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在学生心中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1]。高校思政课教师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力量[2]。因此,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正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努力探究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思政课教师是上好思政课的关键,新时代思政课要贯彻立德树人的宗旨,需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近年来,伴随着国家对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的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增大,教师数量增多,结构断层得到缓解。但依然存在着教师综合素质不高,高学历、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低的情况。新时代,国内外的形势复杂多变,加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与教学质量。
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高校思政课的第一责任人,其专业素质的提升包含职业使命感的增强、知识体系的完善、教学理念的调适、教学内容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等,这些都有利于促进思政课教学吸引力的提升,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的增强,必然会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到课率、用心率,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认可度与欢迎度,思政课授课内容才能从教材进到教室,从书本进到学生头脑,外在的理论化为学生的内在认知,从而为广大青年学子树立正确三观奠定基础。
高校思政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关键渠道和主要阵地,高校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的一线工作人员,高校思政课教师学习、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意识与能力的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师素质的提升,对于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不小成绩,高校思政课队伍逐渐壮大,思政课教师学历层次和职称结构不断改善,思政课教师素质不断提升,但队伍建设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的增加,高校对思政课教师的需求增大,随着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视力度的增强,各类政策体系的完善,在提升高校思政课质量的驱动下,执行师生比和班级规模的新标准促使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数量增长[3],这两方面因素相互作用,使高校思政课教师呈现新入职教师明显增加态势。由于缺乏严格规范的高校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一些专业素质偏低的人也“混”入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同时,由于入职后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学习内容繁杂、科研压力巨大,普遍出现精力不足、分身乏术的状况,直接制约了高校思政课教师学历和职称的进一步提升,制约了高校思政课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高校思政课教师教学科研任务繁重,然而处于弱势地位。部分高校尤其是一些民办高校和高职院校认为思政课对学生的就业没有明显帮助,因此压缩课时,将思政课和思政课教师边缘化;部分专业课教师也认为思政课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性和政治性,忽视其科学性,看不起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公共基础课,高校思政课一般是大班授课,且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授课难度较大;互联网时代,流量无限量,学生接触的信息多而新,思政课教师是在跟网络竞争,授课内容需不断与时俱进;一些学生出于功利心重,不重视思政课,班委如此,普通学生更如此。这些都使得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被严重边缘化,没有职业获得感、幸福感、尊严感、归属感。
思政课教师并非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班出身,大多学政治学、历史学等,这本身无可厚非,但由于没有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不够,对马克思主义没有真学;从而没有真懂,进而不会真信,因而不能真用,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不坚定,面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等诋毁马克思主义的各种论调不敢信心十足地申辩,有的甚至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不能真正做到“在马言马、在马信马”。加上高校思政课教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受教学任务繁重,科研难度大,没有职业归属感等现实因素的影响,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理想信念变得不坚定,甚至想方设法离开这个队伍,另谋职业。
新时代大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能够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座右铭,恪守师德师风,但由于没有明确的任职标准和严格的准入制度,部分道德品行不好的人“混”入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他们课前敷衍应付,不认真备课,不关注国内外形势,不熟悉教材内容;课上照本宣科,不关注学生特点,不关心学生需求,不积极与学生互动;课后脱离学生,不与学生交流,不为学生解惑,不替学生答疑。此外,部分教师科研上为参加评奖评优和职称评定,出现学术不端的行为[4]。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为此,我们要积极加强高校思政课队伍建设,国家、学校、思政课教师自身都要多方发力方能取得实效。
1.认可思政课教师的社会价值
国家要加强宣传和引导,消除人们对思政课教师的误解,认可思政课教师的劳动,引导人们正视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尤其要引导广大学生认识到高校思政课在他们价值观形成和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到广大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价值所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思政课教师,重视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2.提高思政课教师地位待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地位低,职业获得感偏低,职业幸福感缺失,职业尊严感空缺,职业归属感缺乏,较其他专业教师,待遇偏低,教学任务繁重,用于科研的时间较少,职称评定困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刚入职时信心十足、元气满满,几年后灰心丧气、心力交瘁的情况常见。为此,要全面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待遇:一要提高薪酬待遇,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收入不低于本校教师平均水平,提高职业获得感,激发职业使命感;二要改革职称评定制度,建立为思政课教师量身定做的职称评定制度,提升职业尊严感,增强职业归属感。
3.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党立党立国的指导思想,是高校思政课的理论根基、学科支撑和看家法宝;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有利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找到学科归属感,帮助高校思政课教师明确自身定位,为高校思政课教师个人发展、素质提升、队伍壮大提供学科支撑。
1.切实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要认识到思政课教师在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2];贯彻执行好国家、省市的各级各类政策,促进政策机制生根落地开花结果,积极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与其他思政工作人员如辅导员、学院党团委书记的联动,推动思政课教师与其他专业课教师的交流,建立大思政格局。
2.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高校思政课教师作为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指引者和塑造者,坚定的政治立场,深厚的爱国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是其必备素质。为此,要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系列活动弘扬师德师风,推广宣传师德师风优秀典型代表;建立健全奖惩体系,让各位教师自觉学习榜样,自觉向先进典型看齐,从而不断提高道德修养。
3.积极强化培养培训力度
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还需分类强化思政课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实施思政课教师准入制度,提高思政课教师入职门槛,发挥岗前培训和教育实习的淘汰作用,坚定其职业使命感;实行传帮带制度,聘请学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专家为青年思政课教师指点迷津,引领他们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理论功底;积极为骨干教师提供学历提升、挂职锻炼、实践研修的机会,为提升他们的教学和科研能力提供方便。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深刻领会总书记的要求,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思政课“四有”好教师[5]。
1.坚定理想信念,追求高尚情操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定政治立场,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胸怀祖国和人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命运,关心社会发展,立志报效祖国,切实为民谋利;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磨炼意志,提高道德修养,言教与身教相结合,引导学生遵守道德规范,提升道德品质,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2.夯实理论基础,坚持仁者爱人
高校思政课教师要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夯实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铭记历史事实,牢记初心使命。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坚持仁者爱人,尊敬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岗位,尊重每一位学生,用满怀诚意、爱心与学生平等交流,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的动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新时代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意义重大。只有国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方发力综合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方能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