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 宏(渤海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辽宁锦州 121013)
“课程思政”是依托、借助专业课、通识课而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 或者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融入专业课、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1]。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在高校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仅学习时间跨度长,而且课时较多,覆盖面广。但在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课本中,绝大部分素材以西方文化为背景,造成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们比较容易受到西方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不能理性、全面、客观地认识中、西方文化上的差异,甚至缺乏文化自信,盲目崇洋媚外。因此,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以隐性的方式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全过程,既能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又能丰富英语课程的内涵,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大学英语教师应勇于承担思政教育的责任,做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让学生感悟时代精神,聆听时代呼唤,增强问题意识,将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的始终。
大学英语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就是要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做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为响应习总书记的号召,各高校在课程思政方面做了很多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思政教育与大学英语课程结合起来的探索还不够充分。在已有的研究中,杜刚跃等人认为,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外语知识的同时理应主动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3]。严婷指出,课程思政是养成一种课程观念、育人理念,是深入发掘课程思政教育资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4]。刘晓阳分析了大学英语思政功能缺失现状,并建议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来提升教学效果[5]。卢军坪认为,大学英语课程本身具有潜在育人功能,为课程思政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和可能[6]。田鸿芬等提出,“课程思政”是施教主体在各类课程教育过程中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地将施教主体所倡导的道德规范和思想认识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并最终传递给受教主体[7]。
以上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及国家层面的举措,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指明了方向,为创新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和实践路径。但是,以往研究成果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例如:实践层次具有操作性的长效机制亟待建立;课程思政的形式创新性不足,吸引力、感染力不强;以学生作为课程思政主体的实践案例不多。因此,需要我们进一步创新思政元素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方法,最终实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
大学英语教师在课堂上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学生语言技能的培养上,往往容易忽视了大学英语教学的思政教育功能。也有教师认为思政课是思政教育的主体,对英语课程思政没有给予足够关注。大学英语教师思政教育主动性、积极性不足,导致思政教育不能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充分开展,使学生缺少在课堂上培养“四个自信”和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不利于高校全方位育人工作的开展。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目前,学生语言文化输入的主要来源是教材。然而,目前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绝大部分阅读材料的内容是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与中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相关的内容占比过少。教材中文化内容的编排对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及中国文化的表达,具有重要影响。学生们由于不知道如何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概念,造成在大学英语课堂上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闫洁等人曾对目前使用的8 套大学英语教材中中国文化词语分布情况进行过语料库分析,发现中国文化词汇在教材中出现频次过低,仅占课文总字数的0.66%[8]。
目前,思政教育的主要渠道是以思政课为主体的显性教育,其在树立“四个自信”、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思政教育的内在规律来看,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隐形教育强调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信息。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征,是实现隐性教育的良好载体。因此,将隐性教育与显性教育有机结合,取长补短,会极大地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实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时指出,广大教师要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们的心田,并转化为日常行为,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因此,实施“课程思政”是大学英语教师教学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首先,大学英语教师要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其次,大学英语教师要通过提升自身文化修养,帮助学生领会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词汇和句式,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会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培养文化自信。要认识到英语同其他任何语言教学内容一样,都有意识形态性,所以有必要帮助学生剔除西方不良意识形态影响,透过现象看本质,客观地比较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提高学生对西方文化糟粕的辨别能力,并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师要把形成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作为切入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各环节,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实现积极、正确的价值引领。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关于中国文化的翻译练习,例如:孔子生平、中秋节介绍、中国航天成就、郑和下西洋、中国书法、中国孝道等内容,增强学生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相关的英语词汇、正确的语法和篇章结构,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悟中国文化,了解祖国历史,进而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在课程设计上,要把课堂上所设计的思政内容与课文主题有序衔接,起到承上启下、点石成金的作用。《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主题是关于我们身边的英雄的事迹。在讲解课文前,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老英雄张福清的事迹,并引导学生进行“你心中什么样的人是英雄”的讨论,然后总结到:什么是英雄?英雄是做了伟大的事情而不期望任何回报的人;英雄是那些冒着生命危险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统一的人。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题为“我们身边的英雄”的文章,它给了我们一个看待英雄的新视角(Dear classmates,what is a hero? A hero is someone who does something magnificent without expecting anything in return. Heroes are those who risk their lives to defend the sovereignty and unity of the nation. Today we are going to touch upon a text entitled Heroes Among Us,which gives us a new perspective to perceive a hero.)。以这种方式授课,可以引导学生崇敬英雄、感恩英雄,常思英雄的丰功伟绩,让英雄事迹在他们心中扎根,并能以英语为媒介,对英雄事迹侃侃而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在讲到“互联网时代的大学生活”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用《中国日报》的一篇报道《How internet connectivity has changed people's lives in China》(互联网如何改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这篇报道从乌镇召开的世界互联网大会谈起,进一步引申到互联网对中国边远地区人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互联网所带来的新经济业态。教师可以借由学生网购,帮助学生了解中国电子商务的规模,即2019年双十一期间,仅天猫一家24 小时的营业额即达2680 亿元,比上一年增长25%,中国电商规模雄踞世界第一。这些变化仅仅用了20年左右的时间。这样的思政教育方式充分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贴近学生、贴近生活,将中国经济发展自然地融入课程教学环节,增强了学生对中国经济腾飞的认可和自信,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育人于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充分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注重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新途径。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设计以“时事英语”为环节的思政教育内容,借此唱响人民赞歌、展现人民风貌,宣传新时代、新实践、新业绩、新作为,帮助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教师可以把《China Daily》《21st Century》《Global Times》《China Plus》CGTN(中国环球电视网)、中国日报英语点津网等国家级英文媒体所发布的内容,筛选后加以编辑、整理,对关键词语加以标注,制作成PPT。根据教师整理的内容,每堂课设定一个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为一体的“时事英语”环节,将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社会热点问题、经济科技重大成就展示给学生。灵活的教学模式,使语言不再是书本上静止的字符,而是发生在身边的活生生的故事。这样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体会习总书记给青年人的教诲,认识到政府坚持不懈与贫困做斗争的决心,感受到改革开放四十年伟大的成绩,听到外交部发言人铿锵的声音,认识到像张福清一样的英雄才是新时代的偶像。这样的教学使学生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心灵得到净化,视野变得开阔,知识得到扩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无比自信。词汇和表达是鲜活的、近距离的,并且充满了时代感和思想性。学生们第一次学会了不忘初心、以人为本、小康社会、根除贫困、系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光盘行动等耳熟能详的话,是如何用英语表达的。通过时事英语环节,把英语学习置于宏大的社会空间,突出思想内涵,做到润物无声,让英语课堂成为“有魂有根”的教育主题课,为实现思政教育融入大学英语教学做有益的创新实践。
以第二课堂拓展思政教育空间,就是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任务型”思政教育模式。任务型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为基础,通过任务目标的制定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以完成任务为目标,在探索中学习。教师设计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搭建外语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技能展示平台,将语言知识的输入融入“做事”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感悟、体验语言的魅力,更好地认识自我、他人以及当今的中国和世界,把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有机地统一起来。例如,制作以“时代楷模”为主体的微视频。教师选取“时代楷模”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整理其事迹主要内容,译成英语,制成微视频,并由学生配上旁白。微视频的制作过程也是思政教育入脑入心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翻译能力提升的过程。流畅的英语旁白、丰富的微视频画面,体现了学生良好的综合职业技能。在这个过程中,时代楷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标准深刻地感染着团队的每个成员,使他们从中汲取精神养分,感悟道德力量。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得到进一步加强,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新的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学习的辅导者,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注重立德树人,把思政元素体现在“做中学”的教学理念中,让“课程思政”由灌输说教向隐性渗透的方式转型,将思政之“盐”溶入课程之“汤”[9],使课程思政达到育人于全方位、全过程的理想境界。
大学英语“思政课程”应遵循三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发掘课程的人文内涵;回归初心,创新课程思政教育途径;回归本分,落实立德树人主体责任。通过发掘大学英语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找准思政教育切入点,实现大学英语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通过课上、课下全方位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传递新时代中国发展的最强音,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培养文化自信,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文化选择由自在、自发转向自觉、自为;通过大学英语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思辨能力,实现“智育”与“德育”的同步提升,实现英语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