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峻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的探析

2021-11-23 14:42田野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子女家长心理

文/田野

高校扩招本是一件好事,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优质人才。但由于缺少通盘考虑,导致人力资源供大于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大学生想要从百万人群中脱颖而出,着实不容易。除了要具备扎实的知识基础外,还要拥有过硬的心理素质。很显然,大多数学生都不能满足条件。究其原因,就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到位是个主要原因。为此,本文结合自身的学习与工作经验,探讨如何帮助大学生缓解就业压力。

一、大学生就业心理存在的问题

(一)认知心理问题

在择业期间,认知程度决定着成功率。不仅要对自己十分了解,还要对就业形势有一个准确的判断[1]。目前,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不足,导致大学生就业之路充满艰辛。如不能及时调整,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第一种,依赖心理。许多大学生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临近就业求职时,这一特点将会充分显现。此时,身边的人还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无法提供最好的帮助。不得已,学生只能硬着头皮上。在择业过程中屡屡受挫,渐渐变得心灰意冷。第二种,攀比心理。在就业季,学生之间讨论最多的话题就是企业好坏、薪酬高低。找到好工作的学生,就会满意。找到普通工作的学生,就会自惭形秽。没有找到工作的学生,不想输在起跑线上,导致择业期望值高居不下。第三种,从众心理。大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比如,有的学生想要报考公务员,周围的人就不会考虑这类工作适得其反,自己符不符合条件,就盲目跟风。有的学生选择深造,周围人没有衡量自身实力,就立刻作出考研决定。有的学生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周围的人对薪酬待遇表示眼红,还会削尖脑袋往里面钻,到最后撞得头破血流。

(二)情绪心理问题

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要面对选择,这不同于考试,没有一个标准答案。在备考过程中,就业形势会发生变化,导致学生情绪出现波动。如果不能妥善处理,学生的内心就会滋生出问题。

第一种,自卑心理。自卑感的来源有很多,如生理、心理、能力、事业等。在面对就业挫折时,能以平常心对待的学生少之又少。如果不能及时从挫折中走出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在求职过程中,不敢向竞争力大的岗位投递简历。在面试中,不敢开口推荐自己,求职肯定会失败。但企业并不会告知原因,这时学生就会胡思乱想,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导致自卑心理越发严重。第二种,自负心理。自负和自卑截然相反,大学生的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能够胜任一切工作。在择业时,会着重强调自身具备的条件,想以此表现出优越感。当面试失败后,不会从自身找问题,只会责怪企业有眼无珠。可以看出,学生的心态出了问题。第三种,焦虑心理。在毕业季,大学生会一边关注就业市场的动态,一边询问周围人的就业情况。待了解真相后,内心就会形成一定压力。在亲身体验后,会感叹道,就业好残酷。面对如此境况,学生的选择有所区别。性格外向,善于调节的学生,就能从容应对。性格内向,能力不高的学生就会表现出焦虑。随着时间推移,焦虑感不仅不会消失,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第四种,挫折心理。就业之路注定不平坦,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挫折。只有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将挫折转化成动力。许多大学生涉世太浅,一旦遇到挫折,就会选择逃避。但是,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浪费大量时间和许多机会。当学生要走出校门的那一刻,就会对自己之前的行径感到懊悔,后悔已晚[2]。第五种,嫉妒心理。在一个人找到理想的工作后,正常人的反应是由衷的祝贺。但有一部分人,会当面冷嘲热讽。通常情况下,当事人会选择不予理睬,希望对方能够有所收敛。这一举动,助长了这类学生的嚣张气焰。在私底下,会肆意诋毁他人人格,终有一日,诋毁的话会传入当事人的耳朵里,导致同学间关系的紧张。

二、导致就业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学校原因

大学作为最高学府,承担着培养输送人才的重任。近些年,高校一味增加招生人数,却忽视了市场实际需求,造成就业局势紧张。如果教育工作跟得上,局势还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目前教育存在着明显的滞后性,这无疑将学生撂在了冰上。当前,高校在设置学科时考虑不太充分,与社会完全脱节。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高校没有及时应对,仍然将精力放在已经过时的专业上。这些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已面临着失业。在热门专业方面,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依然存在。企业想招揽的不是“书呆子”,而是能够干实事的人。在如今的社会,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人才缺口不断扩大。高校只有及时调整教育策略,才能为学生创造一个美好的明天。将视线拉回到就业指导工作上,重视程度仍需提高。现有人员显然无法满足实际的需要,心理咨询部门建设也要提上日程,更重为要的是指导工作不要停留在表面。要彻底解决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必须深入开展工作。

(二)家庭原因

家长是大学生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否良好决定着学生的就业成败。大多数家长都会助长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也要采取正确的方法。在学生羽翼尚未丰满时,就对他们提出过高要求,只会起到反效果。有些家长早就为学生设计出一幅美好的职业蓝图,并拼尽全力帮助其成长。如果学生和家长思想一致还好。如果学生不愿意被干涉,但家长依然我行我素,就会形成一股阻力。还有些家长过于宠溺子女,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子女的一切要求,总是照单全收。然而,这种做法反而害了大学生。

(三)个人原因

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大学即社会”。有些人就会将两者混为一谈,其实它们是两种概念,只是存在共同点,如开放性、包容性等。真正说起来,社会包括大学。在最后一个学期,大学生除了要做毕设外,还要寻找工作。对没有真正进入过社会的学生来说,想要融入社会谈何容易。由于缺乏清晰地认识,导致自我评价过高。只凭借只言片语,就想了解一个企业的全部,是不太现实。没有充分的准备,无法从容面对。当被问到准备工作以外的问题时,学生们往往会表现出不知所措。其实,企业并不是要学生给出完美答案,而是在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应变能力不足,就业成功概率就会降低。

三、大学生就业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加强高校就业教育的力度

高校要想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首先,以市场需求为基础,优化对学科专业结构。高校在工作开展这项工作之间,要派遣一支专业队伍去市场调研。根据调查结果,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体系,努力打造贴合市场需要的人才。其次,广泛搜集资料信息,丰富就业指导内容。高校要纠正一个错误看法,不是说组织几次讲座、举办几次招聘会,就算完成指导任务。就业指导的根本任务是提供有效的辅导,帮助大学生逐步建立职业生涯规划[3]。具体来说,在大一期间,帮助学生完成转型,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同时,引导学生找到职业目标。目标确定之后,才会有前进的动力;在大二期间引导学生深入开展学习,从而构建出完整的知识框架,为日后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大三期间,要多组织实践活动,使学生对社会有一个深层次的认识;在大四期间,多传授面试和笔试技巧,最好是组织实战模拟。借助一次次训练,让学生拥有一颗大心脏。最后,心理咨询工作也是必不可少的。高校要建立心理咨询室,并组建一支高水平队伍。当学生前来咨询时,要提供最为优质的服务。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主动出击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

(二)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家长对子女的就业问题要持平常心的态度,如果子女不开口,家长不要表现得过于关切。在日常生活中,多和子女沟通,以此来了解他们的真实情况。当发现子女遇到难题时,可以借助真人真事来启发他们。当子女想到应对的方法时,家长要给予鼓励。当发现子女出现紧张、焦虑等情绪时,要先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再以朋友的口吻提建议。当子女对未来很迷茫时,家长可以给他们一些指导。当子女找到前进方向时,家长可以为其出谋划策,但决定权还是在子女手上。

(三)具备自我完善的心理调适能力

大学生在努力工作的同时不要停下脚步。首先,学会客观评价自己。通过分析自身,罗列出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其次,懂得排除外界干扰。每个人的想法不同,选择的路也有所不同。大学生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并本着这个目标努力前行。不管遇到什么磨难,都不要轻言放弃。最后,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常见的方法有主动宣泄法、自我激励法、意志坚定法,具体使用哪一种,这就要因人而异。

四、结语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在严峻就业形势下日渐突出,解决这一问题成为亟须研究的课题。高校是教育的主力军,通过优化学科专业、丰富指导内容、完善心理咨询、传授调解方法等举措,才能有效提高就业指导质量。家长应逐步降低期望,帮助学生。学生个体也要努力,不仅客观地看待自己,而且要不断地加强心理素质。通过多方的努力,存在就业心理的大学生才能走出困境,顺利地融入社会,实现应有的价值。

猜你喜欢
子女家长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我心中的好家长
心理感受
家长请吃药Ⅱ
让心理描写点亮全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