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背景下新媒体运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探索

2021-11-23 14:42赵可惠王静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就业指导毕业生疫情

文/赵可惠 王静*

人社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指出,2021届高校毕业生已达909万人,在国内外环境和疫情变化存在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促进就业任务更加艰巨。高校的重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人才,就业情况是检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在后疫情时代,高校如何做好就业工作,不应该把压力都集中在毕业季,而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将就业指导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根据2021年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为9.89亿,手机网民中移动用户的比例为99.7%,学生网民达21.0%。新媒体的应用已经深入各行各业,与其说由疫情“催生”了“大数据行程”“健康码”等大数据产物,不如说新媒体超媒体性、强交互性、超时空性及个性化的特点在多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一、后疫情背景下新媒体平台在高校使用现状

《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2020)》调查发现,年轻群体依然是互联网主力军,出生于1995年~2005年的人口达2.6亿,这一人口群体正是目前的互联网主力军。

2020年,为了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各地开学延期的情况,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当时MOOC、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等网络平台被广泛用于在线教学,有条件的学校甚至自己研发了网络教学平台,确保“停课不停学”[1]。

高校校园中使用率较高的新媒体平台种类繁多,其中运用最为广泛、成熟的新媒体平台当数QQ空间、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ilibili等。虽然新媒体平台有着内容多元化、受众广泛、互动性强等优势,并且在后疫情时代有着更为突出的作用和影响,但在高校运用过程中还存在以下瓶颈:

其一,运营人员专业能力参差不齐。高校新媒体一般是宣传工作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带领学生组成运营团队,二级学院负责宣传的岗位一般都是兼职,采编、排版、摄制等专业能力不足,且未获得专业培训。新媒体较重要的一个作用是大数据的整合、分析,而对于高校来言,不专业的运营团队是远远不能实现这个作用的。目前高校校园新媒体无论是官方发布、学生组织、校园自媒体,运营的技术难度不高,没有深入开发更有效、更有针对性的功能,而功能性较强的服务号由于技术难度较高,很少有团队来运营[2]。

其二,输出内容缺乏创新性。校园新媒体发布内容必须是通过官方审核的。新媒体的内容输出必然会受到管理者个人的偏好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创新式的一些表达方式,如网络流行语,即使学生创作的内容新颖,也有被淘汰的可能性。另外,校园新媒体输出的内容除了响应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共青团中央等风向话题外,也是校园内的各种活动也是重要内容,这种新闻式的报道一般都会遵循既定的模板,难以有创新的表达形式。

其三,平台资源缺乏整合。校园新媒体一般不止一个平台,官方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ilibili等平台同时运营。各二级学院也会分设运营多种新媒体平台。校级、院级平台资源缺乏优化配置,信息的收集整合也严重不足。以成都中医药大学为例,目前的校园宣传工作校级层面由党委宣传部、校团委两大组织负责,二级学院并未设立专门的宣传岗位,一般是由辅导员兼职管理,而辅导员的专项工作认定又并不包括宣传工作。校、院两级的宣传工作没有完全对接,学院各自的宣传工作发展也不理想。

二、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起步晚,理论底子薄,实践经验少。现阶段大部分高校只开设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大部分高校的培养计划中都是选修课,而且只有十几个课时,课程设置不合理,得不到相应的重视。另外,师资力量薄弱,队伍不稳定,缺乏经验。虽说目前有许多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师资推出的国家认定的资格培训,如TTT(培训培训师)、GCDF(全球职业规划师)、UCT(高校生涯导师)、BCC(全球生涯教练)等,但师资队伍一般是由辅导员、行政岗位的教师组成,并不是专业的教学教师,在科研、教学的方法手段及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方面缺乏经验和沉淀。再者,学校教育无法实现个性化的就业指导,以教学方式进行普及的只能是课程指导,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及想法,从个体出发分别进行指导,才能达到引导的作用。最重要的是,学生并不认为此类课程会对自己的专业道路产生太大的影响,尤其对专业性比较强的学科,如医学、药学等[3]。

三、新媒体运用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途径探索

基于以上分析,在后疫情背景下,如果能将新媒体及其专业技术运用到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将对高校就业工作起到无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要将相关专业技术运用于就业指导新媒体平台。相较于校内其他新媒体平台,就业指导平台的内容较为专一,但在功能上需要实现大数据信息的收集、分析以及信息的交互、服务调研、反馈等。比如,先利用新媒体技术建立相关测评系统对学生开展职业能力评估,形成学生胜任能力、意向岗位建议,再利用大数据技术精准对接平台,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就业信息,努力实现人职匹配,甚至可以实时地把握用户需求,分析学生的就业心理,对学生进行用户画像[4]。

第二,加强大学生整个学业就业观、择业观的培养,跳出课时的限制,将就业指导日常化。对专业性较强的医学、药学等专业而言,近几年的研究生报考率直线上升,与考公现象极为类似的是,相当一部分未通过考试的学生坚持“二战”“三战”。另外,受到家庭因素的影响,应届毕业生的“不就业”“缓就业”的思想正在蔓延。高校要利用好新媒体平台,分享成功校友的经验,积极宣传国家政策、求职技巧及职场经验来引导毕业生,引导其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积累就业知识,达到就业指导日常化的目的。加强学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唤醒,引导毕业生迅速激活求职状态,积极就业[5]。

第三,整合内部资源,注意信息筛选,实现精准推送。就业指导新媒体平台应实现生涯规划、就业指导、与企业在线互动、就业信息/案例推送等多个板块,需要搜集、重组外界海量信息,同时也要开辟、整合内部的校友、师资资源。其中,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需要实现学生用户与指导教师在线交流[6-8];与企业在线互动涉及企业招聘资格审查、学生求职信息保护等方面。另外,海量信息良莠不齐,不仅有可能使毕业生受骗,更有可能的是让毕业生产生信息焦虑,因此,就业信息推送期望可以实现对大学生进行大数据分析后的精准推送及黑名单预警。

第四,做好服务育人,彰显文化特色。就业指导新媒体平台应为毕业生做好服务工作,分层次、多样化地满足学生的需求。针对不同学段的大学生提供不同的服务信息,实时更新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政策、各项办事流程等。新媒体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文化的传输能力,促进了高校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发展。就业指导新媒体平台也应匹配各自高校校园文化,突出专业特色,找准定位,凸显亮点,有计划、有思路地创新,而不是被动应对[9,10]。

四、结语

新媒体是高校在疫情常态化阶段对传统的大学生就业指导方式的新工具,它将在更短的时间内收集、过滤更多有效信息,并根据学生个体化精准的指导和信息推送;实现就业指导的不间断。这是更具针对性的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的新方式。但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新媒体的出现会削弱大学生的群体意识,由过度依赖新媒体而导致的实体社交经验的缺乏、个人意识的过剩都将会影响其从学生向职业人的角色转换,进而拉低未来的就业质量。我们要克服各种弊端与不足,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助推剂,给大学生就业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积极影响,为大学生毕业的就业工作减轻压力。

猜你喜欢
就业指导毕业生疫情
9岁的高中毕业生
战疫情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最“叛逆”的毕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