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低龄老人再就业的研究

2021-11-23 14:42梁启航
就业与保障 2021年17期
关键词:低龄易地岗位

文/梁启航

“十四五”规划提出,要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为此,应对老龄化挑战已经提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特别是其中提出的“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发展银发经济”,是指促进和支持低龄老龄人灵活再就业,解决老龄化带来的人才供需矛盾,极具现实意义。如果以60岁开始进入老年来划分,我国60岁~69岁人口被称为低龄老年人[1]。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中,60岁~69岁的低龄老年人口占55.83%。这些低龄老年人大多具有知识、经验、技能等优势,身体状况还可以,发挥余热和作用的潜力较大。

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性扶贫工作,搬迁后居民的可持续性就业对社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搬迁户虽然实现居民身份的转变,但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很难实现再就业[2]。这与失地农民市民化过程有一定的相似,搬迁社区原本固定的社会支持网络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适应安置社区的新环境,帮助重建他们的社会支持网络[3]。锦绣花都社区作为整体集中搬迁安置的社区,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仍然选择外出务工,低龄老人是搬迁社区就业需求的主体,帮助和支持其再就业,有助于有效地开展后续搬迁的社区工作,实现从“搬得出”到“稳得住,能致富”的转变。本研究将分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社区低龄老人再就业过程所面临的问题及影响因素,运用社会工作三大方法探索,帮助他们重建支持网络,实现再就业。

一、搬迁社区低龄老人就业的基本现状

锦绣社区是黔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018年5月群众搬迁入住,占地面积37.2万平方米,集中安置来自全县24个乡镇的4044户17903名易搬群众,其中建档立卡户3729户16883人,它是一个由汉、彝、苗、布依、仡佬等18个民族组成的新的大家庭,其中少数民族有1182户5262人,占搬迁总人口29.4%。其中,低龄老人占5.2%,能够实现再就业的只有极少一部分。

在调查访谈的过程中发现,安置区低龄老人由于从农民身份向城市居民身份的转换,对市民的身份适应出现了一定的困难。尽管对居住环境的改善感到满意,但失去土地后的低龄老人职业搜寻能力、职业技能能力、职业耐受能力相对较弱,不利于其实现再就业[4]。目前,低龄老人主要的经济来源主要有子女给予的定期经济支持以及向政府申请的相关政策补助,勉强能够维持日常。同时,低龄老人的日常更多的是负责照料孙辈,空余的时间主要在锦绣老年活动中心打牌、下棋,晚上会到社区商业广场活动。在当地低龄老人实现就业的方式主要有:一是在社区商业广场经营百货、水果蔬菜、餐饮(如早餐店和各类面粉店)等,实现就近就业;二是社区提供的一些公益岗位,如清洁、环卫等工作;三是在安置小区内或者路边进行小贩经营,售卖蔬菜瓜果等农产品。虽有以上提到了再就业的方式,但通过社区走访调查发现,社区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比较有限,相比于青壮年劳动力竞争力不足,部分低龄老人在小贩经营存在缺少电子支付方式等问题,不能够满足当地低龄老人的就业需求。

二、易地扶贫搬迁低龄老人再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社区周边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且不匹配

通过社区的周边环境调查发现,首先,该安置点位于市郊,地理位置并不优越。搬迁社区紧邻高速路口,往来的车辆较多,有一个公交车站,路线较少,距离市区的商业中心有七八公里的路程。搬迁社区内的公共基础建设可以满足基本需求,但社区周边公共基础设施并不完善,主要是建材商家较多,商业不够发达,相对就业机会更少。其次,社区加工厂与职业培训中心与老龄就业需求不匹配。搬迁社区内有黔西市就地就业假发工艺加工厂、贵州万众就业服务有限公司、原色有染非遗文化有限公司等提供就业岗位,但是,加工厂对于青壮年劳动力或者技术操作也有一定的要求,搬迁社区低龄老人的文化程度、就业技能以及年龄上并不符合加工厂岗位的需求,造成了一定程度上就业岗位的不对口。最后,搬迁社区内提供的岗位和职业技能培训,主要针对青壮年劳动力,为低龄老人提供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服务较少。虽然社区内有锦绣花都就业扶贫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社区有相关产品扶贫的车间,但有明确的年龄要求。而环卫、保洁等公益性岗位数量较少且待遇较低,没有办法满足较多低龄老人就业的需求。

(二)需要时间照看孩子且就业时间不固定

据搬迁社区居委会了解到,该社区现有普通未成年7195人,其中男孩3687人,女孩3508人,少数民族有2397人,建档立卡5434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未成年是留守儿童或者困境儿童且与老年人一起生活,在入户走访中,可以发现每户至少有2个~3个小孩。由于他们的父母外出务工,低龄老人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照料他们,接送他们上学放学以及日常的起居饮食。面对这种时间上的冲突,有部分低龄老人选择放弃再就业,大部分人在老年人活动中心娱乐,少部分选择路边经营。尽管有较强烈的就业意愿,但没有固定的就业时间,限制了他们再就业岗位的选择。

(三)获取就业信息的渠道单一且就业权益难以保障

该搬迁社区安置点较大,社区工作人员发布招聘信息主要通过在社区公告栏发布告示或者广场上主动宣传。低龄老人可以获得的就业信息以及渠道相当有限,其实目前更多的招聘信息主要通过网络进行发布,但低龄老人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并不是十分熟悉,他们更多地是通过身边的亲戚朋友的介绍找工作。搬迁社区内缺少专门为低龄老人提供就业咨询的服务平台,造成了他们就业渠道的单一。另外,部分低龄老人对于再就业遇到的问题缺乏一定的法律意识,在就业过程中遇到问题,不懂得运用法律来维权。

三、社会工作介入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低龄老人再就业的对策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规模的不断扩大,促进和保障低龄老年人再就业是有效应对老龄化的积极措施,有学者认为,应优化医疗保障服务,保障老年人的健康,在此基础上对老年人实施分类再就业[5]。有的则认为,应当构建创业支持体系,为因搬迁而失地的老年人提供创业辅导,对他们的创业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支持,以创业带动就业。以下将侧重运用社会工作三大专业方法来帮助低龄老人实现再就业思考对策。

(一)采取个案工作法

个案工作法可以帮助低龄老人在再就业过程中发掘和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改善其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帮助其再就业。建立专业的信任关系,一是需要运用个案工作方式,引导他们正确认知自身的就业能力,转变他们认为自己只能从事简单的环卫、清洁等简单劳动的就业观念。二是需要社会工作在个案方面通过心理辅导和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职业耐受能力。搬迁社区低龄老年人区别于其他城镇低龄老年人,具有特殊性。从事相关工作正常退休的低龄老人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和工作经验,而搬迁社区低龄老人以前更多是从事劳作的农民,可以通过个案工作方式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强就业的适应能力。

(二)采取小组工作法

小组工作法是社会工作应用较多的方法,也是效果比较明显的工作方法。易地扶贫搬迁社区低龄老人从农民身份转变为市民身份,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不能良好地过渡和适应新环境,就会产生情感上的混乱,容易与社会产生脱节。为了加强和重建搬迁社区低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提高他们的再就业能力,可以组织开展主题学习小组活动,引导低龄老人相互认识,了解搬迁社区环境,制定小组学习的计划和目标,加强组员之间的联系,发挥和拓展低龄老人的社会支持网络的作用。

(三)采取社区工作法

这是一种适合于解决低龄老人再就业困境的工作方法。社区作为服务群众的一个重要组织,能连接多种资源,社区工作者可以倡导完善社区低龄老人就业服务体系,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开辟政府和社会的资源渠道,为低龄老年人争取更多适合其就业的政策资源。另外,社区工作可以发挥整合资源的作用,激励和支持低龄老人群体改善搬迁的生活条件和设施,培养他们的社区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提高低龄老年人的社区适应能力,从深层次改善他们的生活水平,实现再就业。

猜你喜欢
低龄易地岗位
低龄未成年人案件核准追诉问题研究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在保洁岗位上兢兢业业
《全国“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四大看点
走进“90后”岗位能手
易地扶贫搬迁将投入6000亿元
显微外科技术治疗低龄儿先天性并指
低龄未婚先孕者人工流产负压吸引术后心理健康教育干预的研究
低龄晚孕穿透性胎盘植入1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