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俊野
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过后还需时刻高度警惕,要把预防工作融入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由应急状态转化为常态化。在这种常态化形势下的高职院校,如何按照要求在全面恢复正常教育教学秩序的同时做好常态化教育教学工作,是我们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现代学校制度中,在学校里学生人群是以班为单位的,再根据若干处于同一教育阶段的“班”形成一个“级”,若干年级组成为“校”。如果把一个班看作是一个“点”,一个级就是一条“线”,学校就是一个“面”。如何充分布置好每个“点”,再以“点”成“线”然后再成“面”,成为关键。
近些年,随着高职院校“扩容、提质、赋能”之路的大扩招的深入推进,各高职院校在校人数逐年增加。从教育部公布的数据中,截至2019年6月,全国高职院校在校生总规模就已经突破1000万人,其中广东高职院校人数已达80多万人。面对这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和高职院校招生方式的改革,从高职院校“五年一贯制”招生、普通高考招生到“3+技能证书”招生、“依学考”招生、“三二分段转段”招生等多种招生模式,各高职院校学生构成出现多样性[1]。为了更好地进行学生工作的管理,各高校会按照学生的专业、招生模式来进行分班教学,从而细分出更多的班级,加大了班级管理的难度。
各高职院校竞争发展,排名较后的高职院校录取学生的文化基础和综合素质整体质量不高。部分学生是因为初中时期或高中时期成绩不理想,而来就读高职院校的;还有部分学生是因为身心问题而优先选择考试较为容易录取的高职院校。此类学生群体往往存在学习主动性差、自律性差的问题,因此在班级管理中需要加大投入指导。
由各班专业不同、年龄段不同,伴随而来的是学生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也存在不同,外加学生群体特性的差异,来自不同区域的差异、当地接受区域文化的差异、不同风俗生活习惯的差异,结合各种差异导致学生易出现分层化情况。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对于班级管理模式还是沿用传统中专班级管理的管理模式,采用让学生服从管理、听从安排的传统管理模式框架[2]。同时班级管理也并未实现系统信息化的管理,很多学生工作还是沿用传统的人工方式采集、整理、汇编等,难以实现信息共享。学习内容传达也还是口口相传的方式,外加学生工作队伍配置不足,班级管理工作只能停留于应付日常的管理工作,容易忽略学生的成长性个体发展需求,也容易削弱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引导及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教育程度不足,导致班级管理的质量不高。
班级的组织建设框架需要班级日常管理的充实和丰富。这就要求作为班级管理者需要围绕班级的组织建设每天开展经常性管理工作。在这过程中对班级日常行为管理、学生发展指导、校园环境管理等都进行了具体且明确的要求。
班级活动是开展班级管理、进行班级组织建设、实现统一班级管理目标愿景的重要途径。是面向班级全体人员,甚至是学院(系部)、全校所有在校生集体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在常态化形势下,根据指导意见要对班级活动在组织形式上作出调整。比如: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取消线下每周定期召开一次的班级例会等[3]。但班级例会是用于讨论和及时解决班级日常管理中出现的重要问题,指导班级开展近期教育工作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们之间的人际交流。
由于高职院校多样化的招生模式,入学的学生年龄段不同,接受教育的程度不同,以及学生数量的扩大来自区域的不同,使得我们需要结合现实情况,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采取多样化的培养与指导,应当充分考虑学生本身的成长规律,反映其自身的成长要求和成长特点,因材施教,在班级管理中做到对每位学生的差异性进行不同的分层管理。
1.根据学生年龄段来进行分层化日常管理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成长伴随着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发展的不同,而这一发展的阶段性特点,会引发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管理特点。在持续的班级管理中,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进行“一刀切”的管理模式,容易在管理上出现过“紧”或过“松”的情况,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4]。例如,对于五年制初中入校的学生来说,因其年龄均在15岁~17岁之间,且很多学生并没有寄宿过,普遍缺乏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前三年的班级管理中可加强对其的纪律管理要求,阐明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强调纪律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严格遵守纪律意识,同时在学生自主管理上要给予更多指导。而对于接受过中职或高中教育的同学,可多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实现以学生为指导、教师为辅导的学生自我教育管理。
2.根据学生专业的特点来进行分层化日常管理
不同专业类型的管理也有所区别,理科生、文科生与艺术生三种类型的学生不管是思维方式、心理状态、为人处世风格都不尽相同。不同专业的特点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引导不同。因此决定了在班级管理中所实施的管理手段也有所不同。针对思维较为活跃的同学,助力他们发展成长的同时务必要多加以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因为此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认知较广,但社会阅历少,人生经验不足,对于事物的辨析不全面,容易受到他人的干扰,同时在行为表现是也容易偏激冲动、焦虑、烦躁等,如不及时给予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存在很大可能性会出现不好的极端行为,因此,要加强对其纪律约束上的要求[5];针对比较偏于内向的同学,要予以更多的情感关怀,激励感召,表达能力的指导,此类学生往往容易生活在自我的小圈子里,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现实生活中不愿意与他人交流,情感表达较差,抗压能力较弱,一旦出现心理健康问题很容易走向极端行为。
3.针对不同关注的学生群体进行分层化日常管理
在班级组织中每一位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影响,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点与个性,从而也会引发出各自的具体问题。对于学习、思想或心理健康有障碍的学生,我们要进行个别指导。特别是事关学生个人敏感或隐私问题时,需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在细节问题上合情合理地进行剖析引导,不断启发学生的思想,对学生做好正确的疏导。而对于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共性问题、普遍性问题,我们可以进行集体指导。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为了认真落实相关的常态化策略,在班级管理中,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在班级中正确做好教育,同时逐步成为自觉做好良好习惯。就必须对学生提出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境下的纪律要求,而纪律的实施需要利用奖惩手段来得到保障。在常态化背景下,要扩大班级管理的奖惩制度,进行量化指标的考核进行日常管理,根据各校的学生管理规定对班级内部进行细分化,同时记录在学生综合素质评定中[6]。同时把学生配合的情况纳入到学生个人的评奖推优中,通过与评奖推优挂钩来去激发学生积极向上、积极争先的良好动机,促进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而对于不予配合的学生,要对其行为予以否定,及时给予适当的批评或惩罚处分。
我国社会生活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当代大学生是中国发展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也正处于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红利时期,是使用网络主流群体之一。互联网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班级管理除了传统的面对面交流之外,也出现了网上班级管理。而常态化形势下,“互联网+”班级管理的模式正好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同时也弥补了现实班级教育活动开展的时间不足与空间的有限。通过互联网时代的微信、微博等学生们喜欢的线上交流方式,进行“点对点”或者“点对面”的互动交流。同时也能拉近教育管理者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利用线上形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大小事务的上传下达、为学生答疑解惑,能够及时关注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学习情况、课外活动开展情况及生活情况等,从而进一步帮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高职院校需要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学生专业特点、区域文化特点等因素,持续升华班级管理模式,提高现代化班级管理水平,从而达到班级管理中“全面育人”的教育目标与任务。因此,我们要积极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班级良好成长环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全面参与到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出思想政治端正、道德品质良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需求的优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