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背景下高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工作实践探索
——以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为例

2021-11-23 05:47钟丹丹王雨晨
就业与保障 2021年8期
关键词:联系人工科就业指导

文/钟丹丹 王雨晨

为了主动应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大力培养“大国工匠”和高层次的工科创新型人才,国务院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等七大战略和“制造强国”等十二个强国的目标,教育部于2018年公布了首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各高校在新工科建设中取得了一定成绩,工科类毕业生培养质量大幅度提升,就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但是,受到2020年初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高校工科类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较往年更加复杂和严峻。

党中央、国务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高度重视,多次部署,把毕业生就业放在“稳就业”的重要位置。由于毕业生返校受疫情的影响推迟,线下实习、求职及就业指导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此种情况下,分析高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形势与现状,探索疫情防控背景下的就业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疫情对高校就业工作产生影响

(一)就业形势之“危”

一是整体招聘需求减少。本次新冠肺炎疫情对企业造成了很大影响,其中一部分中小型企业面临着生存困难[1]。为了降低成本,企业减少了招聘岗位,各行业内的招聘需求下降,使得部分有就业意向为企业的毕业生未能就业。

二是招聘形式发生变化。一方面,因疫情管控,人员流动和聚集受到限制,用人单位的招聘方式由线下调整为线上;另一方面,疫情期间暂停实习,对于实践性强的专业,会影响其就业竞争力,导致部分毕业生错过或丧失就业机会。

三是疫情影响国内外招生进程。毕业生就业压力大,考研延期影响了毕业生求职心态,部分毕业生等待中错过了的求职黄金时期,少数毕业生选择慢就业、不就业。同时,疫情全球暴发,雅思考试取消或延后,毕业生出国(境)留学进程受阻。

(二)就业形势之“机”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机遇。新基建如5G、数据中心和工业互联网等正在建设中。受到疫情刺激,智能制造、无人配送、在线消费、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高校工科类毕业生在智能网络技术与大数据、5G移动通信技术等研究领域,工科已经形成了了明显的优势和特色。在这一层面上,毕业生应抓住就业的“新”机遇。

二是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性措施。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人社部、教育部、北京市已经出台了多项疫情防控期间毕业生就业政策。包括国有企业连续扩大高校毕业生招聘规模,“三支一扶”计划等基层服务项目的招募规模不断扩大;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和普通高校专升本的招生规模;扩大大学生应征入伍规模;扩大博士后岗位规模等。

二、高校工科类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不同学历层次间就业率差距较大

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就业率较同期有所下滑。以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为例,2020届本科生就业率为75%以上,与去年同比有所下降。研究生就业率达90%以上,与去年同比基本持平,并有小幅度提升。可以看出,疫情对学院本科学历层次就业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研究生学历层次影响较小。

(二)毕业生求职意向趋于稳定

学院2020届直接就业的毕业生中,签约单位性质为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的,占比达到58.5%。64.5%的毕业生从事与学院所学专业对口的技术领域相关工作,毕业生的求职意向趋于稳定。

(三)毕业生就业意愿降低

受疫情的影响,学院毕业生就业意愿降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学院本科毕业生中,选择国内读研比例最高。2020届本科毕业生359名,116人国内升学,在就业、创业、升学等全部毕业去向中占比最大;二是毕业生就业积极性不高。学院通过多种方式,为毕业生提供了很多就业机会和就业指导,但毕业生主动参与率不高。

三、思路与举措探析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产生的影响,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在疫情暴发之初就迅速作出反应,制定了线上就业工作方案,创新了就业服务工作方式,探索就业指导与帮扶的新思路、新举措,稳定了毕业生就业形势,力求帮助毕业生实现充分满意的就业。

(一)搭建“云平台”:拓宽就业渠道,充分挖掘就业资源

学院成立以党委书记、党委副书记为负责领导,就业工作联系人、毕业年级班主任与辅导员、两个学生干部团队共同组成的就业工作专班。要树立“全员抓就业”理念,建立学工队伍、专任教师、学生干部共同参与的立体化就业帮扶体系,并结合群体特点,实施“全员帮扶”。

例如,毕业年级的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学院就业工作联系人一起作为帮扶责任人,开展线上动员会,鼓励毕业生积极就业,分类开展就业帮扶;“班级就业联系人”学生团队和“信通团委实践部”学生团队,辅助学院就业工作联系人,负责一对一联系班级学生,帮助毕业生完成就业手续办理,举办线上毕业生经验分享、网络双选会等活动。

学院“团委实践部”作为就业帮扶工作的主要部门,在学院就业联系人的带领下,利用官方微信公众号“传媒工科生”,每周整理汇总针对理工科专业有极大需求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发布“招聘周”推送,帮助毕业生挖掘求职资源,拓宽就业渠道。

为了缓解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学院通过官方微信平台面向广大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发布“致学院校友及用人单位的一封信”。联系优秀校友,积极促成校友内推2020届毕业生到用人单位。截至目前,已将不少毕业生推荐至索尼、中天广电、中视广信、中广国际、联想、华为、四达时代、广电总局等多家对理工科专业需求量大的用人单位。

学院与其他理工类院系合作,挖掘行业资源,结合学科特色,在疫情暴发期间,为毕业生邀请多家用人单位进行线上求职面试。本次双选会共有58家用人单位参与,提供了岗位数量372个,岗位招聘人次达4500余人。

(二)推进“云指导”:创新工作方式,发挥学院专业优势

面对疫情的影响,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推出“就业云分享”活动,利用哔哩哔哩网络平台,邀请优秀毕业生通过直播的形式分享经验。共推出保研、留学、研究生就业、本科生就业4个专场,总计12期讲座,累计观看超过4200人次,现场直播的单场B站最高峰人气值达3800。

疫情期间,学院邀请导师举办“简历撰写和线上笔面试技巧(理工篇)”“公职就业指导(科技方向)”等共计16期线上讲座,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线上“求职训练营”,为理工科学生线上笔面试进行有针对性地辅导,帮助毕业生尽快适应线上招聘的新形式。

通过联动班主任,以班会等多种形式召开线上动员会,帮助毕业生积极调整就业心态与求职意向。毕业生不仅可以看到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还可以客观准确地认识自身的定位,尽快适应网上求职形式,主动参加各级各类网上招聘活动。

机构对该学院2015届援疆青年进行了采访,邀请其讲述自己在新疆阿克苏地区工作的经历和感悟,并在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传媒工科生”上发布。扎根基层,服务边疆,脱贫攻坚,不断前进,学院向广大毕业生发出号召,走进基层、走进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

(三)创新“云服务”:关注重点群体,加强分类就业指导与帮扶

建立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全体2020届毕业生就业动态台账,精准掌握就业进展情况。依托于“班级就业联系人”学生团队,每周提醒毕业生在“中传就业服务号”中对就业进展情况进行更新。针对已签约、已确定用人单位、考研已录取和已拿到国外高校offer的毕业生,及时提醒填报就业信息系统,确保学院精准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情况。

确定五类重点关注群体,分类建立工作台账。重点关注五类群体分别为湖北籍、家庭经济困难、身体残疾、少数民族、就业困难等。对学院重点群体毕业生实施“一生一策”,制定有效地帮扶措施。“班级就业联系人”学生团队作为工作联系人,了解每一个毕业生的实际困难。讲就业信息与学生的就业意愿相匹配,一对一精准推荐就业岗位,开展就业指导,引导和帮助毕业生调整就业观念、提高就业成功率。

各校毕业生就业意向不同,对帮扶的需求也不同。学院根据毕业生的不同需求,通过网络、电话、微信等方式进行一对一咨询辅导,为毕业生提供个性化的就业指导。针对个性化求职问题,为毕业生修改简历,推荐符合毕业生意愿的招聘单位,以帮助毕业生准确认知自己,增强就业信心,解决个性化求职的问题。

与学院编程兴趣小组合作开展就业工作。结合学院工学学科优势,利用微信小程序制作和python语言,对学院就业工作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与此同时,学院编程兴趣小组还将针对湖北籍毕业生,制作“一对一”的电子简历,为毕业生的择业就业提供帮助。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对国内就业市场造成了一定的冲击,给高校工科类毕业生的就业带来了挑战。与此同时,我们不难发现,在危机中也存在着机遇,高校工科类毕业生要坚定就业信念,调整就业心态,转变就业观念,开拓就业思路,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就业发展新思路,合理利用国家各项就业政策,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凭借个人的不懈努力,积极主动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给就业带来的挑战。

猜你喜欢
联系人工科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让重要联系人更醒目
为每个联系人设定不同的铃声
教你将手机联系人导出到Excel
工科研究生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创新
大学生就业指导课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解决WP8.1手机联系人显示的问题
以人为本,深化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