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教育局 张以元
插图与教材中的文本相辅相成,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给学生枯燥的阅读增加了很多的色彩。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本教材中,插图的运用是最为频繁的;到了中高年级之后,老师上课便很少提及教材上的插画了。但是不可否认,有了插画,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意思还是有着很大帮助的。可见,无论在哪个年龄段,插图对于文本的理解都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尤其是在知识面相对比较窄的小学生当中,更是不可缺少的。
阅读者看到插图,会有一个初步感知,即便不看文本也能有一个大概的理解。相对于文字而言,阅读者往往对插图更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学生学习新知识。
比如,我在教学《天晴了的时候》,会先引导孩子们观看插图,从这幅图可以看出天气怎么样呀?这幅图里有哪些动植物呀?课文题目是“在天晴了的时候”,由于孩子们对于插图上到底有哪些动植物、哪些是自己认识的,哪些又是第一次见到的很好奇,可以更好地把孩子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的学习中来,也为掌握新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不仅使枯燥的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也让学生学得更加轻松愉悦。
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运用插图来教导学生理解课文之外,还要下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和观察能力,其中观察的顺序、细节、主次都很重要。还是拿《在天气晴了的时候》举例子,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观察的思路。比如,插图上由远及近依次是什么?从左到右依次是什么?插图上的小白菊在哪里呀?等等。只要有系统地进行观察训练,并且长期坚持,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可以得到质的提升的。
虽然教材中的插图是静止的,只是反映了事物的某些瞬间或者片段,但是它要表达的内容和情感是非常饱满的,这也是插图能用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情感的主要原因。而老师正好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让插图在学生心中完成由“静”到“动”的转化,从而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孩子们观察插画的基础意思外,更要引导学生对插图进行前后对比以及组合,并进行相应的补充,挖掘插图背后的深层内涵。
比如,在《囊萤夜读》中,可以看到图片上一位读书人在利用萤火虫的微光挑灯夜读,这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向图片中的人学习刻苦学习的精神。讲讲自己看到插图的时候第一反应是什么,发表一下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巧妙地利用插图是要引导学生打开思维的大门,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包容的态度,更是要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以及敢于表达的态度。
鼓励性的语言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正向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最令人头疼的则是有些学生特别聪明,但就是不喜欢学习,对学习真的是基本没什么兴趣;反之,智力平平的一部分学生,踏踏实实地学,成绩就是上不去。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更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学习方式。
例如,在教学《在天气晴了的时候》,教师可以一边展示出插图,一边说:“今天是星期一,天气晴朗,多好呀!外面的风景一定很不错吧,大家在上学的路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呢?来跟大家说说吧!”学生一听兴致勃勃,纷纷举起小手,在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给予反馈,鼓励学生发言。即便是学生的发言中有些不太恰当的地方。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言辞,对做得好的同学更是要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这样才能鼓励学生多多发言。这样一来,课堂生机勃勃,发言也就更加积极了。
总而言之,插图是小学语文教学和教材当中不可缺少的元素,教材中的插图不仅让教材变得色彩缤纷,更有利于老师的教学和孩子们的学习。只要恰当合理地运用,教材插画不仅是老师手中的重要教学工具,更对学生的长远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因为阅读能力、理解力、观察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富有同理心的情感,还有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这些都将成为学生以后人生道路上的奠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