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东升 姜书慧 郑州科技学院
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肆虐,此次疫情引发了我们诸多方面的思考,既有关于疫情下的疾病预防思考,也有关于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互相敬畏的深思,更有关于整个人类体质健康全面发展的思索,经过数据调查,此次新冠疫情中能在感染后迅速痊愈的都是平时身体素质较高的人,最终为敌不过病毒而去世的都是体质健康水平较低的人,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体质健康并不是全优的,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处于亚健康状态,远远低于大学生体质健康平均水平,肥胖率持续上升,身体素质却每年呈下滑状态,很多指标都不如中学时的状态,除了身体方面的焦虑,肥胖对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也是有很大影响,低自信,易焦虑,社交恐惧症逐渐在困扰大学生[1],进而导致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开始由动变静,使得腰椎间盘突出、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危害人类健康的中老年疾病开始年轻化,而医学对此类年轻化疾病的干预效果较小,因此,体医融合是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必然趋势。为避免大学生遭受疫情侵扰及在疫情期间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有必要采取有效策略,切实提升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体医融合”提出于2016年,在之前称为“体医结合”。“体医融合”为医疗康复功能和体育健身功能的融合,就是通过非医疗健康干预手段对病人或亚健康人群进行预防或者康复,医生或其他专业人士开具“运动处方”指导病人或亚健康人群进行科学健康的锻炼,以最终达到治愈或良好控制的效果。体育与医学的融合不仅有符合人体结构和承载负荷的可合理体育锻炼的方法,还整合了契合体育锻炼的医疗服务。它是以提供非营利性的基本公共服务为主要的方式,以体育产业等营利方式为辅的运营模式[2]。这种模式下可以全面解决所有公民的健康问题,具有很强的普遍性和实用性。运动与医学结合的主要特征是“体内有医,医内融体”,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交融。“体内有医”主要体现在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学校体育上。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不仅需要关于体育锻炼的科研知识的支持,也需要为运动员提供必要的医疗卫生保证,如急救和伤害处方;在群众性体育中,运用医学干预手段测试公众体质,实施医学监督,促进公众科学健身;在学校体育教学中,按照运动规律为学生设计合理运动负荷的运动,在了解人体运动规律的基础上避免伤害的基础上提高运动效果,应在依靠医学手段的基础上辅以适当的体育锻炼,而在康复阶段,体育锻炼不仅能加速疾病的康复,还能降低复发的概率。
2019年10月,中国青年网校园通讯社发布的数据显示,在调查的1220名大学生中,超过40%的大学生每天都会选择上网来消磨时间,且上网时间超过5小时[3]。大多数其他的大学生也每天花很多时间上网。其中,聊天、刷剧、看短视频、玩游戏是大学生网络活动的主要内容。近年来,随着信息化趋势的凸显,互联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部分,实际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每天除了上课和吃饭,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在上网。虽然一些大学生上网学习,但大多数大学生只想聊天、看电视剧(电影)、看新闻、玩游戏等。特别是在周六和周日,一些大学生会整天待在宿舍里,手机不离手。长期这样缺乏锻炼,他们的身体状况必然下滑,体质健康水平必然受到影响。
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与现行的教育体制密切相关[4]。我国因此而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学校体育的政策、法律法规,确立了学校体育的地位。并从国家和民族的角度,提出针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质健康的长远规划和指导。同时,政府发布后更多的强调是有效的落实,加强学生体育锻炼,增强学生身体健康。但在现实中,有很多情况是违背政策规定的。例如,一些学校体育课的课时往往被别的科目占用,相应的学生正常的体育锻炼时间也被占用,体育课课程的质量也参差不齐。从教育体制来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严重下降,这主要是由于应试教育模式下体育锻炼缺乏重视所致。
大学生身体健康水平低下也与体育课缺乏体育锻炼密切相关[5]。众所周知,各高校都开设了体育课程,用以教授学生体育技能,帮助他们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然而,许多高校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教授学生一定的体育技能,没有引导对学生的日常体育锻炼,而课堂锻炼负荷低,体能锻炼较少,这对于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极为不利。
学业期的学习压力是导致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在进入大学之前,学生在高中已经经历了三年的努力学习,放弃了大量的运动时间。因此,即使进入大学,大多数学生也失去了锻炼的习惯,体质也逐渐恶化。除了以上原因,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在校大学生在校就开始利用课余时间学习,或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或准备各种资格考试,这些都成为学生不参与体育锻炼的“好借口”。甚至为了找到称心如意的工作,很多大学生为此放弃了所有的锻炼时间。
2020年2月12日,中国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司长王辉在中国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2020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同比2019年增加了40万人,达到874万[6]。由于疫情的出现,经济全国处于下行状态下,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越发严峻。而实际上,不只是2020年的状况是严峻的,随着高校近几年的大规模扩招,高校的毕业生高质量就业过低,而整体就业一直处于不理想状态。因此,为避免自己遭遇就业困难,很多大学生从走进大学那天就开始努力学习,就是为在毕业时能在竞争大的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工作机会,但是放弃锻炼机会而进行长期伏案学习对身体的影响极为不利,且长时间的静坐学习使得身体处于疲劳状态,身体素质持续下降,因此,大学生的身体亚健康也是亟待解决的热点问题。
疫情期间,人们更愿意通过体育锻炼减少发病率,降低去医院的频率,用体育锻炼来“防未病”,人们主动预防疾病的意识也逐渐觉醒。大学生对“体医融合”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将其运用到生活中。居家体育、家庭体育课、家庭健身等,瑜伽以及帕梅拉等家庭健身模式和运动一时兴起,把“治己病”转化为“防未病”。“体医融合”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应有的作用,相反,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在疫情突发下,高校的体育教学从线下转到线上,而教学场域从学校扩展到校外居家,牵涉的层面包括学生个体、家庭和社会,此时的体育锻炼价值又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因此,疫情下的体育锻炼既要延续传统体育的价值,又要拓展、激活特定场域中的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的特殊价值。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已成为常识,但如何锻炼有利于身心健康,如何开展体育锻炼能预防和减轻疾病是大多数学生不了解和不理解的。在运动与医学相结合的背景下,高校体育以体育锻炼补充医疗,促进和改善人体机能。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还能帮助学生预防疾病的发生,有效缩短患病学生的康复时间,从而帮助学生快速康复,还能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素质,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需要。体医融合的内核是在融合的方式上综合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重点结合医学与体育的契合点进行科学融合,推进疫情下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新模式,促进大学生的体质健康。
体育锻炼是促进人身体健康的有效手段,同时在锻炼过程中也磨炼了意志力和心理素质。例如,体育锻炼可以培养坚强的意志,促进情绪的发展,缓解压力,减少焦虑。(1)大学生处于青春期。当他们做体育锻炼时,他们喜欢挑战和尝试一些极限负荷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是很容易的。当新冠肺炎疫情到来的时候,他们能够从容面对,保持生活节奏,更好的面对疫情的困境。(2)竞技体育过程中的大多数体育比赛都需要队友的配合才能完成,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虽然不能通过面对面的比赛来交流心得,增加感情,但是可以通过线上观看比赛来交流比赛趣事,也可以分享自己的运动体验,这样不仅缓解了疫情引起的高度紧张和焦虑情绪,也能促进良好情绪的形成。(3)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出现,许多大学生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焦虑就会随之增加,如就业压力、考研压力等。体育锻炼可以提高人体器官的活跃程度,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治疗自主神经紊乱和神经症中发挥重要作用。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充分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促进健康、预防和康复慢性病方面的积极作用[7]。健康中国与医疗中国不一样,在健康层面,我们更希望是预防,而不是治病,应该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到国民整体身体素质的提升而不是疾病的治疗上,多维度充分利用健身的积极影响,大力宣传其对身体的重要意义。尽管疫情下的教学为线上教学,在体育教学内容中更应该普及体育与医学、医疗融合的知识,而且要行之有效的执行下去。要构建完善的体医融合健康促进体系,就必须建立和完善针对大学生的运动处方库,推动构建体医融合的疾病管控方案,形成大学生体质健康服务模式;完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体系,开发能够收集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大数据的系统,通过有效手段开展运动风险评估;探究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之间的负荷-效果之间的关系,做到真正科学的体育锻炼。
加强居家体育锻炼,以个人锻炼为主要形式。在疫情期间,家庭室内、庭院和居住区开放空间是主要的体育锻炼场所,不适合进行篮球、足球等多人聚集的运动。大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体育内容,制定科学的计划,然后循序渐进,合理利用家庭空间,采用多样的健身形式;建议大学生每周进行不少于3次、每次超过30分钟的体育锻炼。运动时长超过一小时后应注意及时恢复,防止因疲劳导致受伤,同时大学生应加强日常的科学健身,多渠道进行体育知识的学习和获取。
体医融合不仅是和现代医学相融合,更要融入传统医学。传统医学中治未病、动静结合、天人合一等理念即是体医融合理念的重要体现。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推动体医结合,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发展运动医学和康复医学,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8]。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需要新一代尤其是大学生传承与发扬,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把中医理论融于身心健康中。
目前,高校竞技体育汇集大学生最高水平的训练手段和先进理念,拥有先进的运动员伤病治疗恢复和预防的方法,具备科学的运动营养策略和手段,如果能以此为基础,将先进的方法和理念应用到普通大学生的运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中,将是体医融合在大学校园体育中的一次提升,让普通大学生也能体会到专业的体医理念,体验享受只有运动员才能享受到的体育锻炼服务。
制定实施大学生中的肥胖、残疾、先天性心脏病等特殊群体的体质健康干预计划。实施大学生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培育特殊群体对体育的爱好,努力实现每个学生都能熟练至少一项体育技能,让每个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以1小时,学校的场地设施配置确保达标,学生每周参与体育锻炼至少3次使得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优秀率达到25%以上,支持和鼓励建设新的健身活动场地,推动残疾大学生群体的康复和健身广泛开展。
就业压力大造成部分大学生无暇参与体育锻炼,影响学习效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而劳逸结合是学习效率提升的最好办法,各大企事业单位在招聘员工时,在招聘环节均设置有体检,在正式签订劳动合同前均会要求体检,合格者才能被最终录用,由此可见,各个用人单位还是很看重应聘者的体质健康的。因此,应有针对性的对于大学生的观念进行渗透,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提升体质健康水平,应多强调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由教育部发布的体质健康数据显示,大学生体质健康一直呈现持续下滑的趋势,尤其表现在耐力、速度和爆发力等方面,而锻炼的积极性也从大一到大四呈消退趋势,而在疫情暴发下,大学生的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更是受到影响,更应该重视其身体状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来提升学生锻炼积极性,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此时的体医融合是新形势下解决大学生体质健康问题最有效的路径,如何能够合理有效的根据学生的身体和生理情况来进行科学的健身指导,促进缺乏锻炼的大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锻炼,提升对病毒的抵御能力,这样才能促进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不断提高,才能在未来促进健康中国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