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 麒,吴 迪 ,袁春杰
(1.天津体育学院,天津 301617;2.广东金融学院体育教学部,广东 广州 510521)
体育生活化是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方式和健康观念在发展与变迁中相互融合情形下而产生的需求,它是一个融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教育、体育等领域的复合概念,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中高级阶段的必然产物,因此,国内外的学者们很难给它下一个完整的、确切的定义。卢元镇认为:“体育生活化是在现代健康观念和体育观念指导下,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行全面干预的、理性的体育行为[1]”;这里强调的是在生活中体育参与的过程和行为。
由学者们的定义和研究资料来看,“体育生活化”实际上是一种新的体育理念,具体到高校体育教学中来就是指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身体健康水平和心理需求出发,采用“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形式与内容,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引导他们长期坚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教学过程。要从二维的角度去理解高校体育课程的“生活化”,既要突出“生活化”的体育教学内容与形式,也要强调“生活化”的体育教学过程。
1.2.1 裴斯泰洛齐的生活教育理论
瑞士著名教育学家裴斯泰洛齐认为体育是人和谐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体育的任务就是要把所有潜藏在人身上的天赋和生理上的力量全部发展出来[2],使人的发展能够得到和谐统一。依照裴斯泰洛齐的观点,我们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能脱离“生活”,要与“劳动和职业”结合在一起,在“游戏和身体活动中”满足大学生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全面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以提高大学生对未来社会生活的适应性。
1.2.2 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
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最好的教育是不能脱离生活和社会的,它是一个个体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的不断发展的长期过程,杜威认为,学校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但又不是社会生活的简单重现,而应该是包含社会生活的各种重要因素并经过简单化和理想化处理,更加有利于青少年发展的一种美好场所。
杜威的教育思想重视教学过程中对个体的思维唤醒,认为好的教学能够促使个体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促使个体创造性的解决学习过程和生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他还强调学校教育要使受教育者“从做中学”“从活动中学”,学习知识要与生活过程联系起来,学校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而存在[3]。
1.2.3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
陶行知深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其教育思想主要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是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而不是跟社会完全脱离的人,学校教育也必须以生活为中心,生活是教育的根本源泉与最终教育目的[4]。
1.3.1 体育教学与生活要有机融合在一起,不能脱离生活而孤立的存在
体育教学中要汲取生活中丰富多彩的事例和原型,把它贯彻到教学中去,不能让体育教学成为脱离学生生活的一种形式上和理论上的东西,不要把体育课程上成任务课和作业课,要让学生广泛地参与进来,积极主动地进行身体锻炼,带着渴望和兴趣参与体育活动,在参与过程中学习运动技能,提高身体机能水平[5]。
1.3.2 “体育生活化”强调体育兴趣和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体育生活化”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方法和手段,通过“体育生活化”教学替代枯燥的、乏味的体育教学来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自我制定锻炼计划,培养自主锻炼能力,进而养成终身锻炼习惯,受益一生。
1.3.3 体育教学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可能
“体育生活化”教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从每一个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水平出发,更关注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幅度,不以一个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
1.3.4 “体育生活化”既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过程,学生在参与身体活动的同时,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心理体验,研究显示,较多的积极性情绪体验和较少的消极性情绪体验会使个体心情愉快,有利于增加个体的主观幸福感[6]。在“体育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会积极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让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中积极思考,强调活动中的参与性和人际交流,教学目标的设置要让学生更多体验到成功和愉悦感。
2.1.1 高校体育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着教学方法落后,教学内容单调并严重脱离生活,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以及教学评价模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唯成绩论的一刀切现象。高校体育教学要想解决目前存在的这些问题,就必须对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
“体育生活化”理念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和谐、平等关系,强调“生活”融入体育课堂,重视情感体验和学生的成长过程,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体育技能,实现体育的终极价值追求——体育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和规范学生运动技能,还应该使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收获幸福和快乐,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
2.1.2 “体育生活化”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强调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些都离不开身体活动与体育锻炼,人们通过体育运动来增强体质,陶冶情操,丰富人格,发展人际关系,参与社会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个体得到全面发展以实现自我价值。
2.1.3 “体育生活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体育”和“健康理念”深入人心,体育锻炼已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休闲体育产业也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我国经济近年来得到高速发展,健康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收入的增加和生产方式的进步使得人们有了更多的经济能力在闲暇时间从事身体锻炼,体育活动必然会逐步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8]。
2.1.4 “体育生活化”是我国体育工作发展战略转移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体育工作发展战略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价值和作用,举国体制阶段,体育工作承担着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提高国际威望和地位的光荣任务。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我国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也相应的迅速提高,体育的价值和作用也逐渐回归本质,国家体育发展战略也顺应时代需求从举国体制和竞技体育逐渐向生活体育和社会体育方向转移,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活动必然要融入人们的生活,为提高人们的身心健康服务,为促进家庭、社区和社会和谐服务。
2.2.1 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要“生活化”
高校体育教学要想从传统教学模式向“体育生活化”教学模式转化,首先得从思想层面上重视起来,把“生活化”真正融入到高校体育课堂教学中来。体育教师和学生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平等关系,体育教师既是学生融入“体育生活化”的引导者,又是“体育生活化”的参与者,在“体育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要有意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让其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提高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水平,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体育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帮助学生培养个人运动特长和自我锻炼能力,为其终身体育习惯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2.2.2 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和内容要“生活化”
“体育生活化”模式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做到使教学活动源于生活,又创造性地运用于生活实践。体育教师要勇于打破常规模式,建立新型的灵活的体育课程体系。新型教学体系的建立要贯彻以下几点原则:
首先,教学内容要考虑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和锻炼倾向,要结合近期体育的热点赛事和重大体育事件来设定。这样就能最大程度贴近学生生活,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学习和锻炼很自然延续到课余和生活中去。
其次,熟悉和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体育锻炼的形式和手段更贴近学生的生活。例如,现在是电子信息的时代,学生对使用各种手机APP具有浓厚的兴趣,可以在课堂上和课外体育锻炼的时候结合各种运动类手机APP,促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9]。
第三,教学内容考虑结合学生的性别和未来职业特点来构建,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到“体育即生活,生活即体育”,有效地预防职业性疾病的发生。例如,财会、医护、文秘类的专业女生多,职业特点久坐,体育教学内容要考虑有氧韵律操、乒乓球和羽毛球之类的项目;机电、金工、地质等专业学生,男生多,职业特点久站、工作强度大,体育教学内容以足球、篮球、越野跑等运动强度大,竞争激烈、增强身体素质较明显并且能够锻炼意志品质的项目为主[9]。
最后,加强校园体育俱乐部建设,把学生参与体育俱乐部的活动作为教学内容的延续和重要补充。德国的校园体育俱乐部是全世界做得最好的国家之一,大学生大约有70%以上的人参加各级各类校园体育甚至是社会体育俱乐部[10],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通过组织体育俱乐部的方式,在学校体育生活和社会体育生活之间构建一个过渡桥梁,让大学生更快地融入到社会生活中去。
2.2.3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和评价体系要“生活化”
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通常是强调某项运动技能或身体素质要达到的具体要求,所有人的课程评价统一使用一个标准而不考虑个体差异性。在这样的目标和评价体系下,体育课程很容易上成训练课或自由活动课,也不容易区分个体的努力程度,学生自然也就丧失了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学习动机。
“体育生活化”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设置不过度强调运动技能的掌握,而是重视学生的体育活动参与以及在参与过程中的情感共鸣,唤醒学生的主题意识,发展他们的体育思维能力,在活动与任务完成过程中体验与他人的交往和互动,培养其创新能力和自我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在这样的教学目标要求下,学生不但增强了身体素质,还陶冶了情操,磨练了意志,提高了社会适应能力。
“体育生活化”理念下的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不过度依赖于学期末考试,而是在充分考虑个体差异的基础上更为关注学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程度,具体做法是学期开始,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一次身体形态、身体机能、体育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测试,根据个体的不同需求,每个人自己制定一个学期体育发展目标,在学期发展目标的指导下制定每月和每周的发展目标,体育教师负责审核与评估学生制定的目标并备案。学生发展目标一旦通过审核与备案,就开始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来努力实现各个阶段的目标与任务,每个月都对部分学生进行阶段性的评估和考核,学期末对所有人进行评估与考核,看是否按计划完成了本人的学期目标。
“体育生活化”不仅仅是高校体育教学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更是我国实施全民健身计划,促进全民福祉,建设新式小康型和谐社会的需求。“体育生活化”教学模式受到文化背景,教育理念,经济水平和社会生活方式等的广泛影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健康理念也日益重视,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体育不仅在高校中“生活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也能够“生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