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余有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马拉松赛事的火爆,一方面反映出全民健身的意识和氛围日益浓厚;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国体育产业的各个领域快速的发展。但在举行过的马拉松赛事中,出现组织不严密、运动损伤、替跑、吃兴奋剂等现象,也反应出供给与需求倒挂,组织策划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对马拉松赛事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探讨,对举办马拉松赛事中的策划、组织形式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加以分析,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以期对马拉松赛事在我国能健康、科学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自公元490年马拉松运动起始以来,深得广大的长跑爱好者的喜爱,参与人数逐渐形成一个庞大的群体。由于影响力巨大,1896年,现代奥运会鼻祖顾拜旦把马拉松运动引入奥运会,在每年的夏季奥运会上均作为重要的赛事之一。共分全程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和四分马拉松3种。[1]一般提及马拉松,即指全程马拉松。到目前为止波士顿马拉松、纽约马拉松、伦敦马拉松、芝加哥马拉松、柏林马拉松和东京马拉松成为较为成熟的6大马拉松赛事,也被称为马拉松大满贯赛事。
马拉松运动对于热爱奔跑的人来说,挑战身体极限所迸发出来的力量,形成了马拉松独特的文化内涵,即永不言败的马拉松精神。
在马拉松赛事上,对于参赛者没有年龄要求、没有性别要求、也没有运动等级要求,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参加马拉松比赛,这样就会吸引大量的人参与到马拉松中来。由于办赛事理念清晰,宣传传播到位、赛事主题明显是他们具有的共同特征。如伦敦的慈善主题;东京精细的赛事组织;芝加哥多元文化设计等等,以独特的本地特色。完善的运营方式,全面的服务展现出马拉松运动的精髓,传播马拉松文化,吸引众多的世界各国的跑者体验。
在较为大型的马拉松赛中,参赛人数往往能够达到几万人,由于参赛人数众多,影响力大,从而形成了马拉松运动的赛事价值和商业价值。就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来说,打造完美而具有特色的品牌赛事,来提升城市品位与国际影响力,把城市文化植入马拉松运动中,形成马拉松的赛事价值。
自1981年,在首都北京举办了国内的第一次马拉松比赛,由于受到当时经济、体制等原因的限制,报名参赛人数86人,参赛国家有包括我国在内的国家和地区12个。[2]这届马拉松标志着马拉松运动在中国的开启。在1981—2003年间,马拉松赛事在我国的发展及推广速度极为缓慢。据相关数据统计,在1996—2003年间,马拉松赛事每年维持在6场,举办城市均为经济发展较好,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如北京、上海、天津等。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的增高和对健康需求意识的增强,各级政府也逐渐重视起来,纷纷加入到申办马拉松赛事的行列。如2004年,海口加入举办行列;随后许多城市也加入进来。根据《我国城市马拉松赛事治理研究》统计,在2003—2009年间,有郑州、扬州、福州等6个城市举办马拉松。在此期间,马拉松赛事虽没有出现爆发式的增长,但从赛事场次、参与人数以及举办水平,均有大幅度的提高和升华。
自2014年底,我国的马拉松运动出现了“井喷式”的爆发发展态势,申请举办的城市从一线、二线直至所谓划分的五线城市。这得益于政策支持,城市的发展,经济的转型以及激活了社会资本办赛事的热情。
2014年10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其主要内容之一是开放赛事审批权,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产业的发展。2015年,中国田径协会全面取消对马拉松赛事的审批。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体育产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了体育产业在实现中国梦,建设健康中国,推动经济转型的独特作用,是体育发展重要战略机遇期。同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也是对深化体育改革,发展群众体育健身意识和消费,加快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助力。[3]
为了贯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2017年由国家发改委、体育总局等11个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马拉松、自行车等大型群众性体育赛事行动方案(2017年)》,进一步促进了马拉松运动产业持续快速增长,提升了马拉松行业规范发展水平,推动了马拉松赛事的蓬勃发展。
2.3.1 赛事场次
自2014年起,马拉松赛事在国内蓬勃发展。据资料统计,2014年举办51场,2015年举办134场,2016年举办328场,2017年举办1102场,2018年举办1287场。从2014年到2017年间,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场次每年均有200%以上的增长。
此外,从城市范围来看,就2017年举办的马拉松赛事分析,举办数量最多的前三个城市分别是北京69场、上海63场、杭州47场,东部沿海尤其是江浙地区的城市举办赛事较为密集。[4]其中云南省举办了43场,成为本年度增长最快的省份,这与云南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宜人的气候条件,具备全年可以跑步的条件有关。
2.3.2 参赛人数
从参赛人数上分析,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参加比赛总人数达90万人次;2015年达150万人次;2016年达280万人次;2017年达498万人次;2018年达636万人次。根据中国田径协会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参赛人数将达到1000万人次[5]。
根据万达体育统计的数据,在2018年间,参加马拉松六大满贯赛的中国内地和港澳选手共6155名。[6]其中波士顿马拉松488人;柏林马拉松2202人;东京马拉松895人;伦敦马拉松612人;芝加哥马拉松1347人;纽约马拉松611人。据介绍,中国跑者参加六大满贯马拉松赛事的人群,近年来均不低于两位数的比例增长。
在跑者的性别比例上,参加中国田协认证赛事的跑者中男性占73.84%,女性跑者占27.16%。[7]从2014年到2017年女性跑者的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女性跑者的数量和参赛频次都在显著提升。
由于马拉松赛事的火爆以及放开审批,全国各省市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事。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官方网站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7年底,全国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中,覆盖到全国31个省,涉及234个城市(覆盖全国70.06%的地级市),上年增加了101个城市[8]。
在全国26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都举办了全程马拉松赛事,呼和浩特、乌鲁木齐、拉萨、西宁、济南等是少数没有举办全程马拉松的省会城市,这主要是受自然条件、经济水平和人口密度的影响。可见,马拉松赛事基本遍布中华大地。
2.5.1 赞助商
由于马拉松赛事的迅猛发展,参与人数的增多,马拉松经济产业链也在逐渐的形成。以马拉松赛事为中心,辐射带动旅游、交通、体育器材与装备、餐饮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形成“马拉松经济”完整的产业链,吸引了众多的企业和商家的关注和参与。据《21世纪经济》统计报道,在2016年的马拉松赛事中,共有1320家企业赞助、冠名,多分布于金融、地产、汽车、互联网科技。饮料、酒业等行业。其中饮料和酒业企业居多,金融次之。据中国田协2017年报告中显示:截止到2017年底, 在中国田径协会备案的马拉松运营公司191家,共有800多家企业赞助马拉松赛事[9]。
作为中国发展历史最悠久的北京马拉松,在2010—2017年间的赞助商,由6家上升为18家赞助赛事,赞助商覆盖行业由传统的体育运动产业延伸至地产、金融、餐饮、医疗等众多行业。就2019年重庆马拉松组委会公布的赞助商名单上分析,长安汽车冠名;特步、美的等3家公司成为合作伙伴;共有12家赞助商:包括金融、汽车、饮料、通讯等行业,其中金融企业居多。
2.5.2 资本布局
由于政策红利,马拉松赛事的“井喷”,引起了资本市场多家上市公司的关注。无论是资本的逐利性,还是看到马拉松市场有巨大的商机和潜力,在A股市场多家公司开始投资布局。
据不完全统计,像中体产业(SH 600158)布局赛事运营;凯撒旅游(SZ 000796)布局体育旅游;华夏幸福(SH 600340)、莱茵体育(SZ 000558)、三夫户外(SZ 002780)冠名赞助、赞助赛事、举办训练营、提供相关产品来实现马拉松产业链的布局;康比特(833429)、金风科技(SZ 002202)等公司布局业务覆盖饮料、医疗、保险等多个环节。
2.6.1 从业人员
由于马拉松运动在国内的蓬勃兴起,马拉松产业链也在逐渐的形成,其年产值也在逐年的提升。本体产业的迅速发展,相关衍生产业的辐射,致使更多的从业人员参与到马拉松运动中来。据中国田协公布的数据,在2017年,马拉松及相关运动直接从业人员72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200万人,共272万人;2017年度产业总规模达700亿元RMB,对比2016年增长20%。[10]
2.6.2 赛事认证
2012年,中国田径协会对标国际田径联合会,根据赛事质量、规模、影响力,推出金、银、铜牌的马拉松赛事管理层级认证体系。对于近年来出现的竞赛组织和违反赛风赛纪的问题,再一次发出《进一步规范马拉松赛事注册、认证、国际联络及标牌申报工作的通知》,将严格执行中国田径协会赛事立项认证制度。根据《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报告》得知,在经中国田径协会认证的A类赛事223场,B类赛事33场。获中国田协金牌赛事认证的有44个,银牌赛事38个,铜牌赛事79个[11]。
由于马拉松赛事对赛道的要求不高,在火热的跑步经济的刺激下,各地争相举办马拉松赛事来展现本地的风景、民俗、文化以及城市发展。但由于组织者和管理者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没有很好的策划赛事。虽然均打出“国际”XX赛事,最美赛道,“最佳”补给,最人性化服务等等,但实质上大同小异,没有多大差别。赛事的举办方只考虑地域、奖金、补给、志愿者等基本因素,并没有在主题、历史、专业、赛制等方面下功夫。
如在2017年的一千多场赛事中,从公布的赛事时间上的4月15号,一天就45场马拉松赛事在国内同时鸣枪开跑。这对于年轻的中国马拉松和国内的跑者来说,是个“盛世”?还是“虚火”?再者,在这同时开跑的45场赛事中,有2/3的赛事均打出“国际”“全程”“半程”等字样。可见,目前国内马拉松存在严重的“赛事同质化”,造成的后果就是赛事的吸引力下降,对跑步资源的浪费。
无论是跑者,还是举办马拉松赛事的热情,在全国如火如荼的展开。事实上,对于目前每年上千场的马拉松赛事中,需要抽签参加的赛事只占到年赛事的5%左右,其余95%左右的赛事是不需要抽签的。
每年参加马拉松赛事的跑者不足一千万,单看数据是很大,但对于我国人口基数是14亿人来说,跑者所占比例是微不足道的。分析2018年上千场的赛事,600多万的参赛人员,平均每场赛事参与跑者不到6000人。
因此,国内的马拉松赛事出现了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
据了解,在举办马拉松赛事的运营中,时间上短的出现一年一招标,三年一招标;长时间的五年一招标的现象,这说明赛事的IP举办方没有控制权。就打造品牌赛事的赛事公司来说,赛事运营权的不稳定,不能让赛事公司专心筹备赛事,不利于积淀赛事文化和培育赛事品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失。
运营马拉松赛事非常复杂,对能力、心理素质和经验等方面的要求很高。就国内许多马拉松运营公司来说,由于各种原因,致使在运营中的运营人和工作人员经常更换,虽然受到短期或临时的培训,在运营过程中的默契度、配合并不如意。因此,挖掘和培养的高水平、高素质的运营团队,才能金诚合作,默契配合。
马拉松运动因跑动距离长,运动强度大,跑完全程对于跑者的心肺功能要求很高,存在很大的危险性。但对于国内很多“年轻”的跑者来说,对此项运动没有全面的了解,缺乏敬畏之心。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14—2016年的3年间,国内马拉松赛事中,就发生了多达14起死亡事件。据不完全统计,就在2017年的马拉松赛事中,仅新闻报道出的跑马猝死事件就8起;晕倒昏厥事件24起[12]。据统计,在这些猝死事件中,超过80%以上的是冲过终点或接近终点附近发生的。
在某跑步软件公布的《2018中国跑者猝死风险报告中》,曾对现在的马拉松跑者进行过统计,只有1年跑龄及以下的跑马者所占比例高达43.31%,而完全没有跑步经验,从来没有跑步健身的竟然也有3.95%。[13]也就是说,在国内的一场马拉松赛事中,一年以下跑步经验和无任何跑步经验的人,加起来将近占据半数。
政策放宽,举办马拉松赛事跟风的城市也在增多。为了吸引更多、更优秀的选手加入进来,许多赛事方在“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理念的指导下,一味加大奖金力度。这种现象对于优秀选手来说,出场费、代言费、领跑收入等接踵而来,也催生了马拉松产业中的“黑经纪”。
由于全国各地市的马拉松赛事呈现爆发式的增长,马拉松赛事涉及人数众多,覆盖面广,其产业链带动的商业价值也凸显出来。想瓜分这块“蛋糕”的需求方也催生出来。在奖金丰厚的利益面前,众多体育经纪和选手也开启了瓜分奖金的争夺战。在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中,出现一种“热门”现象,在领跑和最终的领奖台上,基本上都是黑人选手。赛事上的“熟面孔”“地毯式”的包揽名次和奖金已成为“常态”。对这种现象做出分析和探究,一条“黑色”的“商业运作”链条也逐渐的清晰。
虽然IAAF(国际田径联合会)对马拉松赛事有金标、银标和铜标的分级认证。[14]中国田径协会也在《中国境内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管理办法》中做出:(1)只有申报国际田联标牌的赛事,才能特邀外籍优秀运动员;(2)必须由中国田协注册的马拉松经纪人邀请;(3)对各级别马拉松赛事奖金上限做出了规定等。此举有一定效果,但还是没有杜绝。巨大的利益的诱惑,催生出许多经纪人,利用本地和手里的资源,招募选手,成立训练营精华训练,签约选手,资源分配、分级参赛,来进行利益分成,获得的利益也是相当可观。
近年来在马拉松赛事中,经常会出现跑者各类违规。虽然许多违规属于小范围现象,但也说明组织者和举办方在组织、策划和实施中的不缜密。
3.7.1 拽停选手
众所周知,人经高强度、大运动量运动后,调整是需要通过慢跑或慢走慢慢恢复。但在某城市的马拉松赛事中,选手冲过终点后,赛事方工作人员拉拽选手,导致冲线的选手瘫软在地的现象,引起了极大的争议。虽然赛事官方回应是为了“保护选手”,但这种牵强的回应没有得到专业人士和民众的认可,最终成为“笑料”。
3.7.2 递国旗
在2018年某城市的马拉松赛事中,在冲刺阶段两位志愿者进赛道给冲刺选手递送国旗,选手接到国旗后,国旗落到地面。此举不但导致选手痛失冠军,而且对国旗落到地面的行为倍加指责,最后选手面对指责做出解释并公开道歉。赛后赛事运营方称,递国旗是为“奔跑中国”系列赛事的具体要求。类似事件在其他马拉松赛事中也有出现。
3.7.3 抄近道、替跑
在2018年深圳南山半程马拉松赛事上,根据芯片数据、录像回看、现场照片等材料证明,有伪造号码18人;替跑3人;骑单车参赛1人;其他违规行为236人(其中穿越绿化带(抄近道)46人),共计258人违规。[15]如此大规模的马拉松乱象不但被全民热议,而且外媒的报道中,用“极度羞耻”的标题来表达对此事的看法。此种行为不但违背了体育精神,违背了体育的公平性,也让中国马拉松蒙羞。
3.7.4 组团接力
在2018年的厦门马拉松赛事中,有4人穿一样的衣服,途中换芯片,组团接力跑完赛程获得名次。经组委会通过照片、录像的甄别,排查出是同一号码,不同的选手,此4人的号码是复制的。因而判定此举为组团作弊。
3.7.5 其他违规
在国内的马拉松赛事中,也出现了(1)选手使用兴奋剂类药品;(2)虚假年龄报名或报名后由他人替跑;(3)私自涂改、遮挡号码布参赛或转让号码布;(4)不服从赛事工作人员的指挥,干扰赛事,打架斗殴等;(5)未跑完全程,私自通过终点领取纪念品;(6)不按规定的起跑顺序,在非指定区域起跑等。
出现一系列的违规事件,中国田径协会和赛事方同时也加大对违规事件做出了处罚,也出台一系列相应的管理措施。但国内马拉松运动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无论从管理上还是赛事方,都可以说明管理的疏漏和组织者的专业性还有所欠缺。
中国马拉松赛事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大力发展体育产业的大背景下蓬勃发展,对于赛事是根据市场行为,还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公益的马拉松赛事,定位于何种形式,是值得探讨和商榷的问题。
4.1.1 市场化运作分析
2011年以前,我国马拉松运动完全不是一个商业化的赛事,对于赛事需要的资金、如何盈利、可持续性发展等问题均是个未知数。自智美体育竞标2011年广州马拉松赛事成功运营后,对于赛事的策划、运营等问题让市场豁然开朗。据统计,截止2018年底,智美体育累计运营了200余场的城市马拉松赛事;累计赞助商700余家;拥有央视5个节目的独家广告播放权。
可见,马拉松赛事在中国的商业化和市场化运作才刚刚开始,虽然在赛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均是市场经济中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如何通过市场经济的商业化模式进行科学的策划、管理和运营,把我国的马拉松运动商业化的这块“蛋糕”做大做强,把马拉松运动在中国定位于市场化、职业化的运营模式。
4.1.2 公益化运营分析
举办马拉松赛事需要地方政府、中国田径协会、媒体、赞助商等多方合作,需要动用大量的城市公共资源。在提倡“全民健身”理念的同时,城市举办马拉松赛事来提高城市品牌,提高居民健身热情,促进本地消费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因此,作为国内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在中国田协的支持下,在赛事运营商的运营下,从赛事的赞助费、报名费、广告费、转播费等收益,通过公益机构的统一收支,把城市马拉松赛事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公益性质的赛事,也是可行的。
4.2.1 赛事的制度化
对于国内马拉松赛事发现的不和谐违规现象,为了赛事的规范发展和有力监管,中国田径协会根据赛事中发生的具体事件更改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奖金是马拉松赛事的一个重要杠杆,为了规范马拉松赛事的制度,防止恶性竞争,中国田协在2018年修订了《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的管理办法》,设置上限,对我国马拉松赛事做出指导性建议。为了加强国内马拉松赛事的组织管理,中国田协在2018年底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加强全国马拉松赛事竞赛组织管理的通知》。为了保护马拉松选手的健康,中国田协特发布《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参赛指南》《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国马拉松赛事报名参赛资格审查制度的通知》;还修订了《中国徒步运动管理办法》《中国马拉松职业俱乐部管理及联赛组织方案》《赛风赛纪管理规定》等规范性文件。
4.2.2 赛事运营商的培养
为了更好的监管和培养规范的赛事运营商,2019年田协对《中国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运营公司注册管理办法》进行了修订。作为赛事的组织者和举办方,要对运营公司的规模、赛事组织、赛事推广、赛事运营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帮助。
4.2.3 科技化管理
体育运动的进步一直得益于科技的推动。在马拉松的赛场上,从优秀选手的选拔、训练、恢复、装备等均受到科技的支持。在马拉松赛事的管理中,科学产品一直贯穿于赛事当中,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信号豆;赛事中采用的报名系统;便携式pad操作终端;应急指挥系统等,不但解决了赛事准备流程的顺利进行,还解决或缓解了拥挤、替跑、打印、领物等一系列的问题。
5.1.1 由于政策的红利和市场经济的需求,国内马拉松赛事在中国出现“井喷式”的发展,成为近年来体育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风向标。
5.1.2 国内马拉松发展如火如荼的同时,由于覆盖面广,涉及人口众多,在我国经济改革发展过程中,是提升城市品牌和宣传本地特色的手段和策略。
5.1.3 中国马拉松赛事截止到2018年虽有“火热式”和“井喷式”的发展,但无论从赛事场次和参赛人数和中国整体人数的对比,占有的比例很小,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巨大的潜力。
5.1.4 马拉松赛事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举办城市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积极参与与宣传,促使产业不断升级,以马拉松赛事为中心,辐射带动相关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把马拉松赛事从“专业化”向“精细化”的转变。
5.1.5 在马拉松赛事中发生一些与赛事不和谐的事件属于正常。一旦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和补充不合理的制度,及时解决问题,马拉松赛事才能根据项目的特色,循序渐进的正常发展。
5.1.6 作为中国田径协会管理层,修订、完善了马拉松赛事的许多管理办法和赛事标准,加大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对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发展起到规范和引导的作用。
5.2.1 中国马拉松赛事如何发展,需要中国田径协会组织专家论证和探讨,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商业运作,还是在“全民健身”大背景下的公益赛事,引导或指导国内马拉松赛事的发展方向。
5.2.2 作为举办方的管理层,在赛事策划和运营中,需进一步提升主办马拉松赛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把地域特色文化融入马拉松赛事中,打造出具有当地特色的马拉松赛事和高水平的品牌赛事,从“跑马”向“养马”的转换。
5.2.3 虽然打破了审批制的马拉松赛事,中国田径协会应该把制度和赛事规则制定在前面,全国的马拉松赛事根据规则和制度严格执行。
5.2.4 举办马拉松赛事的城市,要根据本地地理位置、文化积淀、城市特点以及专业人才储备等情况,举办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马拉松赛事。
5.2.5 利用高科技产品和技术,运用到国内马拉松赛事当中,防止和阻止在马拉松赛事中出现的违规行为,保障赛事的顺利进行。
5.2.6 建立完善的马拉松专业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管理层组织和专业体育人才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国内马拉松赛事人才培养体系。
5.2.7 国内马拉松运动打开了良好的市场前景,共同维护中国马拉松健康的赛事环境、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等 ,举办高质量、高水平的金牌赛事,杜绝继续发生马拉松违规参赛行为,使马拉松运动和赛事成为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