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高校体育课堂隐性运动弱势群体的教学干预

2021-11-23 01:36:17李国辉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健康中国隐性运动

李国辉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 韶关 512005)

1 高校体育课堂运动弱势群体相关概念与分类

1.1 运动弱势群体的相关概念

本文借鉴王健对运动弱势群体的定义,将其解释如下:在相同的教育条件及环境下,本应有权接受同等的体育教学,参与相同的体育活动,但因自身条件不足,或制度尚未完善,亦或是人为干预而失去这种权利的体育课堂边缘群体。

1.2 高校体育课堂运动弱势群体的分类与隐性存在

有调查结果显示,高校体育的运动弱势群体最少可分为以下两个层面:一是宏观上的运动弱势群体,指的是较之经济发达的地区,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体育器材设施都明显处于劣势地位的偏远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少数民族聚集区,他们所拥有的学校资源十分匮乏,整体发展较为落后,属于区域弱势;此外,女生群体的身体条件、运动能力皆弱于男生,属于身份弱势。二是微观层面上的弱势群体,所涉及的范围主要有高校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课外活动等,其一是“厌课”群体;其二是“看客”群体,这两部分群体相互重叠与影响。值得一提的是,微观的运动弱势群体还可细分为以下两种:一种是显性的,另一种则是隐性的。前者缺乏可塑性,需予以长期且密切地关注,比如残疾、存在心理障碍的群体,也有一些是因为本身性格孤僻,不愿也不会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群体活动;后者则涵盖了所有不满于学校体育课程安排、项目设置的隐性运动弱势群体,这部分学生群体往往会抱怨外在客观条件的不足,进而表现出运动抵触,亦或是运动能力较弱选择逃避体育课堂活动。比如因尚未充分认识到体育运动价值而对课堂内容没有参与兴趣的,因为不喜欢授课老师而长期逃避课堂活动的,又或是因为自身努力不足难以完成学习目标的,此外,还有一部分是因为教学资源匮乏、课堂教学过于呆板、经常被忽视而放弃了对课堂体育活动的参与兴趣。这些都属于教育自我放弃者,该类群体的转变可以通过优化外部条件或深化其个人认知的方式来实现。课堂教学中,易于引起关注的显性运动弱势群体大多是身患残障或疾病的学生,这类群体也能在有效的时间内采取可行的应对之策,而隐性运动弱势群体相对较难把握,因其致因复杂,所以被忽视的可能性较高。

2 高校体育课堂“隐性” 运动弱势群体的成因

2.1 体育课堂参与意识缺失

参与意识,指的是个体对某事物或活动的参与心态,一般会受到参与动机的影响,即个体参与某事物时所带有的动机会决定其参与的意愿强弱及积极性程度。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其最大的目的是为了强化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这也是大学生最重要的学习出发点,但是仍然不能排除部分运动弱势大学生以应付体育课程考试为目的[3],尽管这部分学生认识到了体育课堂的作用及目的,但因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局限,导致其对体育课堂教学形成了消极的态度,而这与其身体、心理素质水平较低密切相关。因身体素质不佳,在体育课堂充满竞争的教学氛围里,往往会选择退缩、逃避。除此之外,运动技能的不足也会导致其备受挫折,最后不得不选择临阵脱逃或者自动放弃。这种负面的情绪影响,导致运动弱势大学生缺乏对体育课堂活动应有的积极性,参与意识淡薄。

2.2 体育课堂竞技性缺失

随着高校体育改革的推进,体育课堂的教学形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性,内容较之以往更为丰富,既有传统的球类运动、武术、游泳、健美操,也有具有现代气息的跆拳道、水上项目以及定向越野等,活动性质兼具竞技与娱乐功能。这些课堂体育活动所面向的对象是全体学生,然而对于大部分运动弱势学生来说,他们适合参与的活动往往局限于娱乐性质的体育活动。纵观国内各高校所开展的竞技性体育活动,较少有专门为运动弱势学生组织的,即使有,也只是有关部门为了粉饰体测数据而临时开展的,比如多人多足、袋鼠跳、运球接力以及吹气球等,这些活动不仅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竞技性,也不具备长期性,不能切实满足运动弱势大学生强健体魄的需求。然而,国内高校体育教学娱乐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这显然违背了课程设置的初衷,还有不少体育部门假借“素质教育”“阳光体育”的名义,将“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理念模糊为“安全第一”,弱化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健身功能,也对运动弱势大学生参与体育课堂活动、提高身体素质的积极性产生消极影响。

2.3 教学主体对体育课堂价值认知偏差

因缺乏优质且充足的公共教育资源,使得教师在考核学生能力时,只能将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作为其衡量的标准,以此来判断学生是否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这种思维定式也存在于体育教师的意识里,虽然新时代的到来,使得这种思想涉及的维度更多,但其依旧没有改变学生体育活动在教育改革中的弱化态势[3]。“考什么学什么,不考就不学”这种狭隘观念[4]影响下的功利性教育模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体育课堂的教学评价,极大地约束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使得教与学双边关系脱节。若教学主体对课堂教学始终带有排斥心理,那么高校体育课堂教学最后也只会成为学分的获取途径。基于此,学生对体育课堂价值的认知若存在偏差,极易引发恶性循环,简而言之,就是课堂教学需求不断减少,教师与课堂活动的存在价值逐渐消退,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技能越来越没用,最终又加剧学生体质下滑的危机。

2.4 女生体育课堂参与不足

传统文化对男性价值高度认同,使得女生形象始终是柔美、文静,而这种定义同时也限制了女生在体育领域的参与度,即便参与其中,也普遍存在被忽视和被保护过度的情况,过于凸显男女体能上的悬殊,在评价女生的运动能力时也会予以特殊待遇,高校课堂体育活动中,大多数运动场地基本被男生占用,女生的运动资源被压缩,课程内容的设置受性别影响形成分流,比如男生主要参与对抗性与力量型项目,女生则集中于静力性和柔美类项目。体育课堂的资源分配并没有将女生的需求纳入考虑范畴,即便是体育设施的配套及课外活动的组织,也未见专门满足女生需求而制定应对方案。

2.5 体育课堂“静坐”群体性反应扩充运动弱势群体

鉴于学生自身运动知能水平偏低,加上外部环境的约束,高校体育教学面临新的挑战,即体育课静坐的群体反应大有加剧之势。自身运动知能低下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对参与体育课堂任务的兴趣单薄,积极性不高,缺少练习的目标和热情;对体育价值认知不足或行动力与认知水平不匹配;对体育课堂参与目标存在认知不足,体育课是感知运动能力、提高健康水平的平台,而不仅限于获取学分的渠道。外在环境的约束表现为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教师为了确保课堂整体教学效益选择对运动弱势群体的教学放弃;教师本身能力有限,缺乏差异性教学的动力;体育教学内容与学生个体需求无法契合;教师体育课堂缺乏有效管理,课堂秩序松散,课程的评价不够严谨。学生厌“教”心理催生的“静坐”人群越来越多,极大地降低了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弱化了体育教学的影响力。

3 高校体育课堂隐性运动弱势群体的教学干预

3.1 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高度落实高校体育教学政策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转型发展的攻坚期,健康中国的号召已然引起了社会热潮,大学生作为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祖国的希望,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后备军[5]。强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有着极高的现实意义,然而,现实是高校体育教学并未完全贯彻落实国家政策。创建明确的课堂监督机制,有助于发挥体育教学政策的作用,机制的运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此,主管部门应不定期地实地考察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实际,不能单一地、被动地参考学校的汇报。

3.2 强化隐性运动弱势群体的体育课堂平等意识

体育公平涉及两项内容:一是体育权利要平等;二是体育机会要均等。其中,前者指的是相对于政治经济权利的体育权利[6],后者则是指社会成员所获得的体育资源皆是一样的[7]。为此,高校体育部门应最大限度地发挥传播媒介的力量,比如利用海报、网站、宣传栏、微信、微博以及慕课等平台上,积极宣传体育课堂的权利平等意识,让庞大的隐性运动弱势群体明确自身所享有的课堂体育权利与资源,了解学校体育工作的运行机制,以便能够合理地表达自己的体育需求。尽可能地为弱势群体创造有利的参与条件,调动其参与课堂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坚持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和教序形式[8]。

3.3 减少体育课堂的教育放弃和教育自弃

教育放弃,指的是因内外部因素导致教育者没有为受教育者做足教学准备,进而造成后者长期处于被忽略、排斥的状态[9]。教育放弃也有显性与隐性之分,显性的放弃表现为教育者明确放弃对受教者的教学,比如师生关系破裂。隐形的则主要是因为教师本身缺乏较强的教育能力,无法兼顾所有学生;教育资源有限,教师为保障大多数学生的受教育权益而放弃少数学生的利益。教育放弃可能会引发教育领域的马太效应,致使学生无法获得全面且个性化的发展,失去挖掘自身潜能的机会,催生隐性运动弱势群体的扩大。学生的负面情绪同样会引起教师的教育放弃,双方存在教学互动的关系,所以情绪感染力十分显著。对于教师而言,应努力减少教育放弃,尤其是对于天生性格内向、课堂表现十分低调的学生要进行耐心施教,合理引导。落实到实际的体育教学活动中,首先,教师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帮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价值与进度,实时调整并改进教学方案[10];其次,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协调教学,采取同伴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实行差异化教学,兼顾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需求。若学生对运动项目表现出极低的参与兴趣,那么教师则要致力于培养这些学生的运动兴趣,强化其内在参与动机。若学生因为本身体能差、学习进度慢等而导致参与不足,那么教师就要改变他们的练习方式,对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进行调整。

3.4 基于学生规划调整合理的目标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即体育教师无法准确了解学生的运动技能水平,往往高估学生体育认知能力。大部分高校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将自己宝贵的活动时间用来学习文化课程,导致他们本应掌握的基础运动技能并未得到及时有效的训练,高校体育教师普遍并不切实了解所面向的教学对象此前所接受的体育教学程度,所涉及的教学目标也往往高于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这就在无形之中加大了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厌倦及排斥心理,降低了其参与课堂体育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基于此,教师需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育能力,合理设置教学难度,依据分层教学原则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要求,提升学生对体育课堂活动的参与热情。

3.5 构建“刚性标准”协同“柔性指标”的评价体系

为课堂教学创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提高教育的效果,制定的评价过程需简洁明了,便于操作,同时,评价者不可忽视学生个人行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将学习过程的价值加入评价范畴,为此,评价体系需要兼顾学生的技能与健康目标。对于高校体育课堂运动弱势群体来说,他们的体育成绩或许达不到课程标准,但他们能够在课程学习中树立积极的体育意识,对他们一生的成长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因此,高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应适当减少“刚性标准”的占比,增加“柔性指标”的应用。评价环节,要弱化选拔功能,提倡激励与发展的功能,将学生的进步水平作为评价指标,重点挖掘学生潜力。“柔性”评价体系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学生的个人体验上,可赋予评价以更高的现实意义。此外,可根据体育运动弱势群体的个人特点来构建个性化的评价体系。评价的角度应包括学生健康档案、教师教学日志、运动技能展示、师生讨论等,丰富的评价手段所发挥的作用可远超体系中的“刚性标准”,全方位的评价内容更能帮助体育教师及时关怀课堂中的隐性运动弱势群体,使其身心得到锻炼与成长。

猜你喜欢
健康中国隐性运动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反歧视评论(2019年0期)2019-12-09 08:52:40
不正经运动范
Coco薇(2017年9期)2017-09-07 20:39:29
“健康中国”是对人民福祉的庄严承诺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传播(2015年14期)2015-07-18 11:14:05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新闻传播(2015年8期)2015-07-18 11:08:25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隐性但可预防的危险
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 14:5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