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志洪,董 颖
(1.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2.广东工业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为了寻求更加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双循环”发展模式的理论,强调要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1]。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变革,也是未来几十年主导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纲领性理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成功地顺应了全球化的浪潮,积极开启国际化大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短短40余年的时间里构建起了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在国际产业链分工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有效地发展了我国外向型经济的宏观构架,促成了经济的长期高速增长。然而在当前全球化进程遇到困难甚至是危机的情况下,我国必须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以积极适应外部和内部情况的变化。过去我们以“出口—投资”驱动模式下发展的方式如今在国际贸易环境下显然已不可持续,双循环模式是我们应对当前局势的最好选择,同时,拉动内需已是我们多年来一直在做的事,只是今天的外部环境为我们转变内需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提供了客观条件。
体育产业在我国是一个新兴产业,经过改革开放以后几十年的发展,如今虽然产业规模已得到长足发展,但从总体产业状况来看仍然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产业链和产业构架,一方面是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体育产业中本体产业的市场化发展;另一方面是因为国外体育产业对我国本土体育产业的冲击,毕竟西方发达国家的体育产业相对成熟,其产品、理念和经营方略都胜过我们在摸索中建立起的新兴体育产业。双循环模式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重新定位与整体性发展提供了机遇。应该说,双循环模式对有些产业可能会造成冲击或者暂时不利的影响,而对体育产业来说则是机遇大于冲击。做实内需再谋求国际合作和发展是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道路的明智选择。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矛盾首先表现在,体育产业的主体产业在整个产业产值中的占比不高,其核心地位没有得到凸显,从而影响了体育产业整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从宏观上看,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们的消费能力在过去的40年间提高了几十倍,然而体育消费意愿和消费额都远不能与我国的宏观经济体量相匹配。反映在体育产业结构上则是,产业之间的各个产业分支之间的不平衡,体育本体产业未能充分市场化,也就未能刺激大众在本体产业内的消费;休闲娱乐体育场所建设不能满足大众需求,也不能刺激运动休闲产品的销售;体育投资未能拉动体育消费以及体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等等。当然,这一切的最终结果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得不到满足,也就是体育产品的供需矛盾突出,这种矛盾也可以说是我国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与产业结构不合理之间的矛盾[2]。更有学者认为,目前我国体育产业处于初级阶段,产业核心部分的占比不足总体产业产值的20%,产业结构存在本末倒置和结构失衡的现象,体育服务业供给不足,体育用品的无效供给过剩[3]。事实上,正常的体育产业结构应当是体育本体产业做大做强,带动体育相关产业发展。所谓本体产业主要是指由竞技体育产业和体育休闲、健康产业为核心的体育产业部分,这两大部分是拉动体育消费的核心力量,因而是体育产业的基础。在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使得竞技体育在我国很难成为真正意义的产业,国家出钱承办竞技体育训练和比赛,使得竞技体育没有办法走市场化的道路,而那些单项运动管理协会主导下的体育俱乐部只能在国家主导的竞技体育与市场夹缝之间勉强生存,同时,这部分职业体育俱乐部很难像欧洲足球俱乐部、美国篮球俱乐部、美国橄榄球俱乐部等那样成为体育产业的动力源。另一方面,近年来休闲健康体育的发展似乎是“雷声大、雨点小”,人们都很重视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也都在强调体育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性,同时,休闲时代的世纪定位使人们不仅认识到了运动休闲、娱乐价值,也意识到了运动休闲产业的无限商机。但是,由于过去我们的体育教育中对运动休闲理念、技术、产业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很少甚至为零,所以一时间人们不知如何去从事休闲运动,运动休闲产业投资人也不知道去哪里去投资,究其原因就是全社会关于运动休闲知识的贫乏限制了运动休闲产业的发展。这是体育教育滞后导致的,体育消费的主力是中、青年人,未来的消费主体要靠今天的体育教育来培养,这需要时间,因此,休闲健康体育的发展需要教育和全社会知识、氛围的积累。
从体育产业的外部环境来看,体育产业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的占比偏低,虽然产业外部供应链充足且多样,但产业内部消化能力差,缺少强势品牌的支撑。其实,体育产业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产业,也就是说,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的联系紧密,供应链广泛。比如体育服装业所需要的面料、缝纫机等等原材料和设备,这与其他普通服装业的供应链是重合的。而体育健身器材所需要的原材料与其他制造业也部分地重合,比如都需要钢才、橡胶等等。所谓开放性不强的产业,比如钢铁行业,他们的上游供应链专门且单一,很少与其他行业发生联系。既然体育产业作为一种开放性较强的产业拥有了较好的外部供应链,那么要想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就需要产业内部苦练内功,也就是体育产业内部应当提升研发与创新能力,积极利用外部供应条件来发展体育产业新产品与新技术,创造体育产品知名品牌。如此看来,在我国当下的体育产业结构中,体育产品生产、经营能力与产业研发能力不成比例,研发创新机构与生产、经营实体数量与规模严重不成比例。众所周知,当今世界许多体育知名品牌的产品都在中国设有加工厂,也就是我们有制造、制作能力,但我们缺乏研发能够占领市场的新产品和知名品牌的能力。
有研究发现,我国近年来体育健康服务业消费群体广阔,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需求变化迅速,体育健康服务业内部竞争激烈[4]。这些都是刺激体育产业增长的核心动力,是体育产业发展最重要的市场条件。市场需求的多样化为体育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客观外部条件,未来结构调整应当分两步走,第一步,应该遵循市场需求,对生产、销售行为进行适时调整,以满足市场需求作为近期产业结构调整方向。一个成熟的市场是主导一个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虽然我国体育产业逐渐建立起了大的产业框架,但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和产业运行效率都还有待完善,而改革开放对于体育产业的最大成就在于培育了相对成熟的体育产业市场和理性、多样的体育消费需求。美国NBA、世界杯足球赛、国际网球公开赛等赛事刺激了国内对于竞技体育的市场需求,促进了我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中国CBA、足球职业联赛等等为我国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作了有益的探索,为我国未来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化、产业化发展还没有真正步入正轨,未来应当充分尊重市场的选择,处理好举国体制与产业化发展的两全之路,使我国竞技体育真正能够沿着职业化、产业化的道路发展,毕竟,我国竞技体育水平很高,人才、知识积累充分,是未来体育产业中最具潜力的部分。除此之外,体育产业的各个部分都应当给首先依据市场需求的种类、水平、规模来进行适应性调整,以满足当下市场需求作为产业机构调整的出发点和目标。第二步,应当充分发挥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对体育产业结构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布局,处理好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之间的互补关系,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产业有机的整体。同时,在各地区之间,依照地区特点和优势构建全国范围内体育产业完整、有机的空间布局,使各地区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总体上全国形成互相依赖、互相补充、有机循环的体育产业网络,使体育产业链完整运行。
双循环模式是我国经济发展兼顾国际大循环和国内自身内循环的双重发展模式,而且这两个循环要互相嵌套,互相促进,最终形成我国经济发展的整体结构性革命。在当今全球化经济受到挑战,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新的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我们提出双循环发展模式是迫不得已的,而且此时提到的双循环,实质上是强调内循环,因为在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中,我国经济在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的格局,我们对外资和出口的依赖已占比很高,如今的国际、国内形势都要求我们对这种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内循环就是要拉动内需,使我们过剩的产能能够在国内消化,同时,未来新兴产业经济要以国内市场为导向,在夯实国内市场的基础上扎实推向国际,这样做的结构必然会刺激我国企业做强、做大自己的品牌,以更加有力的姿态去参与国际竞争。就体育产业而言,我国过去是著名的世界工厂,其中几乎所有的国际知名体育服装、用品的品牌都在我国设有加工厂,这虽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我国自身体育产业的发展,但这种靠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赚取产业链中利润最少的部分实在不划算,而且它对我国本土体育品牌产生了较大的冲击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劳动力成本逐年提高,使得外资体育服装、用品加工厂纷纷撤离,短时间内造成我国体育产业制造业失业人数剧增,但长远来看,它是我国本土体育服装、用品企业的福音,在内循环经济模式的驱动下,我国体育服装、用品制造业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进而带动整体体育产业重新洗牌,开启新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
在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体育产业宏观战略布局应当首先着手于体育服装、用品企业的统筹规划、扶植,争取在短时间内催生出一批具有相当实力和创新能力的体育企业,使他们成为带动我国体育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生力量,并可成为国际体育产业竞争的有效参与者,这有点像改革开放初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因为我国体育服装、用品制造业在过去几十年来积累了很多经验、资金、人才和生产条件,它们是最有条件快速发展起来的,相反,如果不对这部分产业进行扶植,很可能在国际订单逐渐减少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面临倒闭关门。其次,运动休闲产业在过去几十年间从无到有,人们追崇休闲运动的热情也逐年提高,但运动休闲产业却一直没能快速发展起来,究其原因在于,运动休闲产业涉及到了领域比较多,诸如基础设施、土地资源、自然资源、环境保护等等领域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着该产业的发展,因此,未来我国体育产业宏观布局应当发挥政府统筹规划的优势,积极分配资源,促进运动休闲产业优先发展。过去之所以运动休闲产业发展缓慢就是因为政府对该产业的宏观规划不到位,使得产业基础设施严重短缺,西方国家普遍吸引休闲运动消费者的森林、海滩、山峦等休闲运动基地,在我国则很少有开放。这使得我国运动休闲产业市场上多以运动休闲服装、用品销售为产业收入的主流,运动休闲服务与培训收入则少的可怜。最后,竞技体育产业作为体育产业本体产业的核心部分,最终应当发挥其主导作用,而竞技体育产业化改革无疑只能由政府主导来实施,而且我国竞技体育发展规模与水平都决定了竞技体育产业化发展光明的前景,因此,在体育产业宏观布局中,竞技体育产业化改革是最大的一笔,也是体育产业未来发展好坏的关键一笔。正如有学者指出,竞技体育作为体育界的先行者,其可持续发展问题关系到整个体育系统的发展。解决竞技体育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实质上是加快竞技体育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发挥市场作用,实现高效率、高质量发展[5]。
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的国际大循环也是体育产业宏观布局中不容忽视的环节,强调内循环不等于轻视国际大循环,事实上,今年来中央推出的“一带一路”战略布局就包含了体育产业外向型发展的无限机遇,有研究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体育产业宏观布局拓展了国家视野,促使我国体育产业向开放型、创新型和市场主导型产业方向发展。积极利用我国多样性的地质地理资源、积极利用国际合作平台,建设国家化的体育产业新格局是未来我们的努力方向[6]。过去我国产业经济的视角总是以欧、美国家为出发点,积极拓展与欧、美国家的合作,虽然也获得了很多的利益,促进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但欧、美国家的体育产业相对较强,在与他们的合作中,更多的是欧、美产品的输入,我们能输出的只是一些低端制造业产品。针对欧、美的单一视角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国体育产业的对外输出,而“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我国体育产业发展打开了更大的格局,因此,在未来体育产业宏观布局中,要以“一带一路”经济地图来规划我国体育产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为导向,结合我国体育产业优势,形成以国内市场为基础,国际、国内市场兼容的市场主导的体育产业发展新思路。
事实上,我国在产业结构调整与供给侧改革进程中也深深影响着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与改革,双循环经济运行模式的提出为体育产业结构调整明确的方向、厘清了思路,是我国体育产业结构调整与未来宏观布局所应遵循的总方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