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空间整合下语文『大、深、乐』课堂的营建

2021-11-23 01:36:43山东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钦村小学荣玉艳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21年22期
关键词:爬山虎教室文本

山东省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钦村小学 荣玉艳

“教学空间”一直是一个在各学段教育教研中皆鲜被提及的话题,因为“教室”是千百年来的教学活动主阵地。老师在这块土地上勤奋耕耘,总结出的教研成果不计其数。但在现今素质教育理念和“开放、自由、灵活”的教育畅想之下,除却在此局限土地面积上的深耕,我们当同时放眼“教室”之外,发现偌大生活与自然空间成为另一课堂的资本和可能,思考在此“内外”空间整合下的语文新型课堂建构目标和方向。即在形式上的“大”之外,还应当在“质”的方面秉以“深”的原则,在学生参与度层面上坚守“乐”的航标,最终建构成为一种“大、深、乐”的新型语文课堂形态和范式。

一、“内而朝气”——师之讲台与生之台下的互动连接

“教室”此室内空间始终是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因而亦是“内外空间整合”理念研究所需研究的第一基点、所需敲定革新方向的第一站点。因之,在“深、乐”的课堂建构原则下,对教室空间内课堂的革新,教师则当连接讲台之上下,少计学生外在坐姿等的形式规范,而多在互动中释放其天性,激发其思维,添筑课堂之朝气。

例如,在《走月亮》一文的教学中,在文本初读环节,我即以建立师生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为目的,以肖邦的《夜曲》为背景配乐,先引领学生朗读文章第一段,以奠定文本朗读情感基调。继之,在生字词处理环节、文本结构梳理环节、文本内容解析环节、文本主题归纳环节,我皆以“朝气”为引领,以“深、乐”为原则进行了讲台上下的互动连接。如让同学们上台来“教”教师写“葡”“熟”等复杂字,以“采访”的形式邀请学生回答诸如“你是怎样看待文本的写作思路的”等问题,以“师生共论”的方式对“呦,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等语句的艺术性展开探讨等。学生在此间争先高扬着手,展露着笑,表达着所思与所感,整体观之,则形成了一种看似混乱,实则更为深入、快乐的室内教学状态。

二、“由内而外”——向广阔天地自然的触角延展

“由内而外”是“内外空间整合”的目标实现继上述“安内”环节之后的中间过渡过程,是将视野触角由内向外、由教室向广阔自然天地延展的初步尝试。而用以达到此“尝试”目标的媒介则可为“教室之窗”及“教师之眼”。在此阶段,我们当引导学生的视线从书本、黑板慢慢转向教室的窗外,去透过这一分割室内外的透明屏障初步具有“睁眼看真世界、真自然与真社会”的意识;或者教师将自己感知到的外界见闻、经验传递给学生,以达到启迪其着眼天地自然之“大课堂”的目的。理应充满无限朝气和丰富想象的教育事业,因为丢失了浪漫而显得过于呆板和狭窄,面对时代发展变革给教育带来的严峻挑战和人们对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教育呼唤着一份浪漫的回归。充分实现浪漫教育的价值,需要教育者保持对未来趋势的清醒认识,创设并利用浪漫而自由的教育情境,重视浪漫阶段的启发和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充满想象力地探索知识,从而有效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实现。这是一种浪漫的教育畅想,而当将此畅想转变为现实时,我们会发现这种革新所带来的课堂气象的转变是令人欣喜的,所发挥的深化学生思想和情感、增加学生学习快乐感的作用是可观的,并由此促进了“大、深、乐”课堂的营建。

例如,在《绿》一诗的教学中,若学生单纯着眼于诗歌文本,毫无依托地静态化想象诗歌中所描述的那“绿”的天国、去感知这其中浪漫的诗意,其想象与感知成果、想象与感知兴致及在想象和感知中生成的对大自然之“绿意”色彩的感动等多是薄弱而短暂的,因为这并不契合小学生的形象化感知与思维规律,不契合其身心皆处活跃的特征和属性。对此,我首先以自己的见闻经验结合形象化的多媒体图景展示说道:“老师也曾经观察过大自然中的色彩。大自然中蕴含着多种颜色,每一种颜色又都有深浅明暗之分,例如,黄昏时天边的色彩有时是淡粉色、淡紫色、淡蓝色、淡灰色的集合体;春天万物复苏时,树叶和小草呈现的是明亮的嫩绿色,但待天气的转暖,其色泽也便愈深、愈浓……”此举将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想要“亲眼一睹”的欲望,因此,我就让学生有序移至靠近操场一旁的教室窗户旁,让其伏在窗台上去真正观察被自己日常忽略的青草、绿柳、梧桐和杨树的色彩,甚或天空、云朵和太阳的色彩,去真正地感受一次自然造化的奇妙……这能带给学生全新的快乐体验,引发其深度的关于自然的思考,从而为之后更进一步地对“大、深、乐”课堂的营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外而接内”——与文学和语言艺术的自然结合

“内外空间整合”相对于传统单纯室内授课而言的最大特点在对“室外空间”的触及,而在上述透过教室之窗与教师之眼的非完全性触及方式之外,我们应更大胆地尝试完全投身室外的体验,即带领学生真正走入广阔的自然天地,以在此中寻得关于生命、生活或自然的更鲜明的感知,同时收获室内教学无法给予的身心快乐。但此亦需与常存在于室内空间的语文相接,与文学和语言艺术相合,以更进一步地深化学生的语文理解、人文认知,同时真正实现内外空间的整合及“大课堂”“深课堂”与“乐课堂”的形成。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启迪学生的智慧,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

例如,在《爬山虎的脚》一文的教学中,我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来到了一处令我印象深刻的、学校周边被爬山虎密集覆盖的墙壁之下,面对此真实的爬山虎景象,我让学生先去认真观察和触摸这在往常几乎不被自己注意的爬山虎的叶子、叶柄和脚等的特征和形态。然后来到墙壁对面的树荫下,自由坐在路边的台阶上,打开书本去阅读《爬山虎的脚》一文。如当读到“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时,学生便会自然地看向一墙的爬山虎,从而真切地领略到“漾”字的生动与“波纹”此喻体的贴切;当读到“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时,其亦会自觉地去结合眼前真实的“爬山虎的脚”,去理解文本所述之诸如“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画上蛟龙的爪子”等的描述,从而潜移默化地感知文本语言运用的灵活性和贴切感。而待读完全文,学生内心对爬山虎的认知会升华成为一种惊叹,即对被自己忽略的这样一种植物生命的惊叹,对大自然神奇创造力的惊叹等。这代表着学生的语言理解及人文情怀皆被深化,其之于自然本身及文学语言的快乐体验情感亦已生成,而此课堂形态本身即是一种整合内外空间的“大课堂”,因之,此“外而接内”的一环真正是“‘大、深、乐’课堂”形成的保障。

“内外空间的整合”理念突破了传统“教室”作为唯一教学空间的思维定式与习惯,而在意识到广阔的自然与社会作为语文、文学的本源存在的基础上,将其真正纳入了教学空间体系里,从而生成了新的、科学且有效的基于内外空间整合的“大、深、乐”课堂。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事业的不断革新,新课程理念已经逐渐构建完善。因此,在新理念背景下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将自己教学体系中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新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重新定位自己的教学角色,将学生放在课堂主导地位上,构建趣味性十足的教学课堂,运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培养小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和综合素养,推进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进度。

猜你喜欢
爬山虎教室文本
爬山虎
“313”教室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28
想当粉刷匠的爬山虎
这里的教室静悄悄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
甘肃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14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长时间待在教室更容易近视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电子制作(2018年18期)2018-11-14 01:48:06
爬山虎
南大百岁爬山虎令人神往
华人时刊(2017年13期)2017-11-09 05:39:03